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1篇
眼科学   15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82岁.主诉右眼内眼角肿物快速生长20余天.患者2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内眦部肿物,生长迅速,突出于睑裂.曾口服及静脉注射消炎药(具体名称不详)10d,肿物继续生长,于2007年1月10日以"右眼角膜结膜肿物"收入我科.既往史:无外伤史及眼部手术史,无全身肿瘤病史,否认家族遗传性及肿瘤疾病史.全身检查无明显异常.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5,左眼0.8;眼压:右眼16mmHg,左眼17mmHg(1mmHg=0.133kPa).右眼内眦部2~6点角膜缘及周围角膜、结膜处见一突出于睑裂、边界清楚的粉红色肿物,质韧,尖端有灰黄色坏死和结痂组织.肿物基底直径约8mm,高约12mm.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 3 .2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演变情况。方法 :对 5 9例 68眼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 3 .2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折叠人工晶体植入 ,分别于术后 3d、1周、1个月及 3个月行角膜曲率和自动验光仪检测 ,应用Jaffe/Clayman矢量分析法计算手术源性散光。 结果 :术后不同时期平均散光度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增加 ,1个月后趋于稳定 ,平均SIA度数术后 1周与术后 3d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术后 1个月与术后 1周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术后 3个月与术后 1个月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折叠人工晶体术后角膜散光度数小、恢复快 ,早期即可获得良好而稳定的裸眼视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报告年龄相关性脉络膜萎缩的临床特点。方法:应用谱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脉络膜厚度,扫描设置为5°×15°矩形,范围包括黄斑和乳头旁视网膜。以脉络膜厚度〈125μm为选入标准,但应排除高度近视、葡萄膜炎史、外伤史、光动力疗法治疗史、玻璃体腔内类固醇注射史。对患者进行视力、黄斑外观及结构的检查,并对该病与青光眼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共选入患者18例28眼,平均年龄为78.6岁。所有的眼底均有豹纹状外观,平均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66.8μm。有12例18眼没有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平均视力0.5,黄斑区有色素改变,类似早期老年性黄斑变性。另外10眼同时并发老年性黄斑变性。有6例患者同时患有青光眼,盘周均有萎缩弧。结论:年龄相关性脉络膜萎缩主要发生于老年人,其后极病变类似于或同时伴有典型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改变。患有年龄相关性脉络膜萎缩具有发生青光眼的高风险性。  相似文献   
4.

研究显示,趋化因子受体3(chemokine receptor 3,CCR3)在眼部主要分布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中,亦表达于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CECs)中。CCR3的特异性高表达在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中被发现,并被证明在湿性AMD患者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产生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拟对CCR3的结构、功能、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做一综述。相信随着对CCR3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必将帮助我们寻找到一种湿性AMD诊断和治疗的新方法,同时也可能对其它CNV性疾病研究以及新的抗CNV药物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
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早期临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1CU(德国HumanOptics公司)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UY型(日本HOYA公司)传统单焦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效果之间的差异.方法所有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较18例20眼患者1CU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植入及20例20眼患者UY型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1周、1个月时,患者等效球镜、棵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近视力(35 cm)及矫正远视力的近视力(35 cm)、主观调节近点、10 g·L-1硝酸毛果芸香碱滴眼30 min后利用A型超声波测量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变化等多项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术后1个月时利用主观调节近点测定的调节幅度1CU组均值为(1.88±0.60)D,对照组均值为(1.02±0.46)D,组间调节幅度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利用ACD减少值测定的调节幅度分别为1CU组(1.31±0.36)D,对照组(0.23±0.16)D,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2组其他指标间比较,除术后等效球镜、裸眼远视力及最佳矫正远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指标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CU可调节人工晶状体相对于传统单焦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具有更高调节力、更佳的近视力,同时也具有良好的远视力.但术后调节幅度有限,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65岁,农民。以"双眼视力下降2个月"为主诉来诊。既往史:身体健康,发育正常,自幼双眼视力差,一直未予系统检查及治疗。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02,左眼视力0.05,双眼视力矫正不应;右眼压12 mm Hg,左眼压15 mmHg;双眼睑裂小,结膜血管迂曲扩张明显,  相似文献   
7.
随着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普及和日益完善,大多数患者术后可以快速提高远视力。但传统人工晶状体由于无法改变自身曲率且在眼内无法移动,因此人工晶状体眼患者丧失了调节能力,这也成为白内障患者术后无法获得良好近视力的最主要原因。现代白内障手术的理想目标是在恢复良好远视力的同时,又在无需借助任何辅助工具的条件下可以获得良好的近距离视功能。  相似文献   
8.
蒋莉  张丽娟  吴宪巍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11):2017-2018
目的:总结白内障术后角膜上皮持续缺损的常见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观察不同病例的处理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大部分病例在停用激素及非甾体消炎药物后角膜上皮缓慢恢复,但个别严重病例恢复缓慢,且易反复,尤其是患有糖尿病的患者,稳定后遗留角膜斑翳影响视功能。结论:为有效预防术后角膜上皮缺损的发生,术前需完善相关检查,术后应及时、准确对症处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联合丝裂霉素C及可调节缝线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原发性青光跟206眼,分为A、B2组,A组80例(106只眼)行应用可调节缝线及丝裂霉素C(MMC)的复合小梁切除术,B组80例(100只眼)行单纯小梁切除术.结果 2组术后早期浅前房发生率、术后长期眼压控制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可调节缝线联合丝裂霉素C可明显提高小梁切除术后眼压控制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0 引言 真性小眼球(nanophthalmos)是胎儿发育过程中,眼球胚裂闭合后停止发育所致的一种先天发育异常[1].真性小眼球伴葡萄膜渗漏患者的巩膜异常增厚,可障碍涡静脉血流使脉络膜充血并继发葡萄膜渗漏.真性小眼球并发白内障,手术存在诱发脉络膜渗漏综合征、恶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手术风险极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