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2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大鼠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后不同时间点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病理形态学改变,P53、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变化及其与视神经损伤发生机制的关系.方法:成年雌性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9组,每组8只,其中2组分别为正常组和假伤组,其余为实验组.实验组应用液压颅脑损伤仪建立大鼠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分别于伤后1、3、5、7、9、14、28 d各处死8只,病理学观察RGEs的改变,免疫组化方法分析P53、Bax和Caspase 3在视网膜中的表达变化.结果:视神经损伤后1 d RGCs开始减少,14 d内呈快速减少,14 d后减少速度减慢,28 d后趋于稳定;P53、Bax、Caspase 3伤后表达较正常组和假伤组明显增加.结论:视神经损伤后RGCs数目减少是其视功能下降的重要病理基础,凋亡是RGCs的死亡机制之一,P53、Bax和Caspase3在RGCs凋亡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建筑工人眼外伤原因及影响视力的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1998~2005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7例因建筑施工致眼外伤建筑工人(121只眼)的全部资料,分析眼外伤类型、致伤原因、伤后救治情况对视力的影响.结果 107例受伤患者中男性96例,女性11例,男女比例为8.7:1,年龄18~59岁.107例患者中机械性外伤94例,占全部患者的87.9%(94/107);非机械性外伤3例,占12.1%(13/107).其中穿通伤23例,占全部患者的21.5%(23/107);挫伤20例,占18.7%(20/107);破裂伤21例,占19.6%(21/107);眼球内异物伤22例,占20.6%(22/107);爆炸伤8例,占7.5%(8/107);化学伤6例,占5.6%(6/107);热烧伤4例,占3.7%(4/107);光损伤3例,占2.8%(3/107).受伤后6 h内就医者83例(90只眼),治疗后视力提高67只眼,视力提高率为74.4%(67/90);6 h后就医者24例(31只眼),治疗后视力提高15只眼,视力提高率为48.4%(15/90);6 h内就医视力提高率明显高于6 h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例(29只眼)受伤者立即行伤后自救,治疗后视力提高24只眼,视力提高率为82.8%(24/29);84例(92只眼)受伤者未行伤后自救,治疗后视力提高58只眼,视力提高率为63.1%(58/92),伤后自救视力提高率明显高于未行伤后自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机械性因素是建筑工人眼外伤的主要原因,眼外伤后及时进行必要的救治对于视力恢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例1 患者男性,74岁.主因"右眼视力逐渐下降伴间断眼胀1年",于2009年5月31日以双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右眼晚期,左眼进展期),双眼老年性白内障(未熟期)收入院.入院前局部点用缩瞳药物和碳酸酐酶抑制剂等治疗.  相似文献   
4.
多巴胺是中枢神经递质之一,在人体内与相应的膜受体结合后可激活或抑制环磷酸腺苷(cAMP)的活性,从而调控细胞的钙信号;同时多巴胺也是视网膜中一种主要的神经递质与调质,在整个视觉通路中参与视觉系统的信号传递与调控过程,如视网膜、外侧膝状体、视皮层等.近年来研究发现,多巴胺量的变化影响弱视、近视眼的形成,此外,它还通过与受体结合参与眼压的调控,这些研究对眼科临床上弱视的治疗、近视的预防和眼压的控制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就视网膜中多巴胺在调控形觉剥夺、光学离焦诱导的近视眼形成、眼压的调节、眼轴的发育及弱视的形成与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视神经损伤和视神经损伤复合晶状体损伤动物模型,了解2种模型损伤后不同时间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液压冲击颅脑损伤仪(FPI)建立兔外伤性视神经损伤模型和视神经损伤复合晶状体损伤模型。于损伤前及损伤后1、2、4、7、10、14、21、28d行F—VEP检查并进行比较,并于上述各时间点制作视网膜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视网膜中巨噬细胞的数量,用焦油紫染色标记存活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对存活的RGCs进行计数。结果损伤后1d,实验组与对照组的P100波隐含值和振幅降低,与损伤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后实验组P100波隐含值延长的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持续的时间短(P〈0.05),14d后实验组比对照组P100波隐含值恢复得更快(P〈0.05)。实验组随着损伤时间的延长巨噬细胞数量明显增加(P〈0.05),而RGCs存活数逐渐减少(P〈0.05),至损伤后28d有所恢复。对照组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结论应用FPI可以成功建立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印证了F—VEP的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量化评价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抑制剂z-DEVD-FMK治疗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疗效,并分析相关因素.方法 将144只中国白兔根据不同给药剂量随机分为低剂量组(1.5μg/kg,48只)、中剂量组(2.5μg/kg,48只)和高剂量组(3.5 μg/kg,48只),各组根据治疗后不同观察时间,分为1、4、7、10、14和21d亚组,每组8只.采取自身对照法,右眼为治疗眼,左眼为对照眼.应用液压冲击颅脑损伤仪建立标准化兔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治疗眼于损伤后30 min玻璃体腔注射z-DEVD-FMK,对照眼注射2%二甲基亚砜.所有眼均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检查、HE染色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计数以及Western印迹分析检测caspase-3蛋白表达量.结果 中剂量组治疗眼视网膜caspase-3前体及其切割片段呈低水平表达,对照眼均呈高水平表达.中、高剂量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计数比值均随给药时间的延长逐步增高(P<0.01);治疗10d后,中、高剂量组RGCs计数比值高于低剂量组(P<0.01).随给药时间的延长,低、中、高剂量组治疗眼潜伏期缩短、振幅增高(P<0.01),中剂量组潜伏期比值1d为0.99±0.15,21 d为0.51±0.08,振幅比值1d为0.97±0.18,21 d为1.57±0.44.结论 z-DEVD-FMK对视功能的保护作用自治疗后7 d逐渐明显.z-DEVD-FMK通过阻断caspase-3的作用而有效抑制RGCs凋亡,达到了视神经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大鼠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后不同时间点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病理形态学改变,及P53、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变化规律,探讨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发生机制及促凋亡基因的作用。方法:应用液压颅脑损伤仪建立大鼠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伤后1,3,5,7,9,14,28天处死,病理学观察RGCs的改变,免疫组化方法分析P53、Bax和Caspase 3在视网膜中的表达变化。结果:视神经损伤后l天RGCs开始减少,7天内呈快速减少,14天后减少速度减慢,28天后趋于稳定;P53、Bax、Caspase 3伤后表达明显增加,与对照组表达水平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神经损伤后RGCs数目减少是其视功能下降的重要病理基础,凋亡是RGCs的死亡机制之一,促凋亡基因P53、Bax和Caspase3在RGCs凋亡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标准化大鼠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建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建立标准化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方法应用液压冲击颅脑损伤仪(FPI)分别以(6.9±0.6)atm和(2.4±0.2)atm的冲击力打击Wister大鼠右、左眼眶内贴近眼球部的视神经,建立两组程度不同的视神经损伤模型。通过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眼眶磁共振成像(MRI)、视网膜病理、视神经电镜等方法对正常及损伤后1、3d,1、2、4、6、8周大鼠的双眼进行检测。结果(1)损伤后大鼠F-VEP与伤前相比,潜伏期延长、振幅降低,此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程度越重,伤后主波潜伏期延迟及振幅降低越明显,波形变化趋于稳定所需时间也越长。(2)伤后1 d眼眶MRI显示视神经受损部位信号增高、眶内结构紊乱;伤后8周视神经受损部位的高信号仍较明显、损伤部位靠近眼球侧视神经信号不均匀。轻、重两组差别不明显。(3)光镜下伤后1 d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GCL)出血,伤后4周视网膜各层细胞稀疏、排列欠整齐,GCL散在核染色质浓集、边聚的节细胞,伤后8周视网膜各层细胞明显减少,GCL内大量空化节细胞。(4)电镜下损伤后4周视神经轴索萎缩变性,髓鞘肿胀、板层松解分离,伤后8周在血管和星形胶质细胞突起的附近有新生轴突,呈簇分布、生长良好。重伤组新生轴突枝芽少于轻伤组。结论应用FPI可以成功建立标准化大鼠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SYBR Green Ⅰ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后P53、bax和caspase 3基因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 应用液压颅脑损伤仪建立大鼠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伤后1、3、5、7、9、14、28d处死,以Trizol法提取新鲜视网膜组织的总RNA,以Oligo (dt) 18 为引物逆转录合成cDNA 并进行扩增,以T/A克隆法将纯化的目的 片断与T/A克隆载体(pTZ57R/T)连接成重组质粒并转化入E.coli DH5α.采用碱裂解法提取重组质粒,经蓝白斑筛选、酶切、测序鉴定后,根据标准品建立标准曲线,由软件自动计算出待测样本中靶基因mRNA的含量,并以靶基因和内参GAPDH mRNA含量的比值作为评价靶基因表达水平的指标.结果 由pTZ57R/T与目的 基因所构建的标准曲线的线性关系良好、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准确可靠.P53和bax均在视神经损伤后3d mRNA表达明显增加,5d时达到高峰,7d后开始下降;伤后5d caspase 3 mRNA表达明显增加,9d时达到高峰,14d后开始下降.三者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促凋亡基因P53、bax和caspase 3在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凋亡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相关因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瀛娟  颜华 《眼科研究》2008,26(2):153-156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最常见的视网膜血管病,其发生、发展受多种因素如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肝细胞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生长因子-β、趋化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黏附分子、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瘦素、内皮素、一氧化氮、糖基化终末产物、脂类代谢紊乱以栽及促红细胞生成素等的影响.就以上多种因素在DR的发生、发展中所起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