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手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以及常见并发症。方法:选择本院眼科2009年8月-2010年8月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患者12例(15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玻璃体手术。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6个月),对术后视力、术后并发症及其眼底病类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5眼中13眼(86.7嘲术后视力提高,1眼术后因玻璃体再次出血再次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1眼因取硅油后再次出现视网膜脱离复发。术后常见并发症为前房反应及高眼压。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手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安全有效,术中摘除混浊晶状体,有利于清楚观察眼内病变,决定手术方式,有利于玻璃体彻底切除和后段手术操作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早期恢复患者视力,避免再次白内障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鲜羊膜在儿童共同性斜视缝线调整显微手术中的应用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方法:应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方法,依据眼科门诊就诊号将2010-01/2015-10在我科住院并行显微斜视矫正术的60例112眼儿童共同性斜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A组30例58眼行直肌后徙缝线调整联合羊膜移植术, B组30例54眼行单纯直肌后徙缝线调整术,斜视矫正术后随访均≥6 mo。
  结果:斜视患者27例48眼术后眼位需调整,眼位需调整率为42.9%。术后1mo,眼位可调整18例29眼,其中A组16例26眼,眼位可调整率为44.8%,眼位可调整量平均为2.56±0.64 mm;B 组2例3眼,眼位可调整率为5.6%,眼位可调整量平均为0.52±0.28mm,两组比较眼位可调整率及可调整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477,P<0.01;t=16.502,P<0.01)。除3例患儿术后不配合眼位调整外,其余均在术后1 mo内行不同程度的眼位调整,眼位调整后, A组27例53眼眼位正位,正位率为91.4%, B 组16例28眼眼位正位,正位率为51.9%,两组比较斜视术后正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827,P<0.01)。
  结论:在儿童共同性斜视缝线调整显微手术过程中应用新鲜羊膜效果确切,可明显延长眼位调整时间及增加眼位调整量,提高了儿童斜视手术的可控性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背景 玻璃体切割术(PPV)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增生晚期的主要治疗方法,研究表明PPV术前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能够有效降低手术难度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目前关于康柏西普在PPV术前辅助应用的报道尚少见. 目的 观察术前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IVC)对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行经平坦部PPV的辅助效果.方法 采用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纳入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于粤北人民医院确诊并行PPV的PDR患者47例51眼的病例资料.依据术前是否行IVC将患者分为IVC组24例26眼和对照组23例25眼.对比分析2个组患者术中医源性裂孔的发生率、玻璃体腔填充物的应用和术后玻璃体再出血、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 结果 术中IVC组患眼医源性裂孔发生率为7.6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术中IVC组患眼应用玻璃体腔填充物的比例为19.2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93,P=0.014);术后4个月时IVC组玻璃体再出血的发生率为3.8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术后3个月时IVC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为(278.04±43.46) μm,明显较对照组的(340.76±84.91) μm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40,P=0.002);术后3个月时IVC组BCVA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14,P=0.034).IVC术后未见不良反应. 结论 术前IVC能减少PDR患者PPV术中医源性裂孔的发生及玻璃体腔填充物的应用,降低术后玻璃体腔再出血的发生率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并可提高患者的视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手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以及常见并发症。方法:选择本院眼科2009年8月-2010年8月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患者12例(15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玻璃体手术。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6个月),对术后视力、术后并发症及其眼底病类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5眼中13眼(86.7%)术后视力提高,1眼术后因玻璃体再次出血再次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1眼因取硅油后再次出现视网膜脱离复发。术后常见并发症为前房反应及高眼压。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手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安全有效,术中摘除混浊晶状体,有利于清楚观察眼内病变,决定手术方式,有利于玻璃体彻底切除和后段手术操作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早期恢复患者视力,避免再次白内障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造成人工晶状体(IOL)预设度数误差的原因,以此制定干预机制并实施,比较干预前后IOL预设误差率,评估该干预手段的有效性,提高IOL预设度数的准确性.方法:干预前589眼设为干预前组,干预后419眼设为干预后组,对所有无缝线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前的白内障患者,使用自动曲率计测量角膜曲率,A超测量眼轴,运用SRKⅡ公式计算并预设IOL度数,术后测量其屈光状态,判断术前预设IOL度数的准确性.通过分析干预前IOL度数预设误差病例,获得造成误差原因,以此制定相应干预机制并实施,观察干预后IOL预设误差情况与干预前相比较.结果:干预前组术后3天内IOL预设度数误差率为23.6%(139眼),干预后组IOL预设度数误差率为9.6%(40眼),P<0.01.结论:通过该干预机制可以有效降低术前IOL预设度数的误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采用无缝线粘贴法应用于翼状胬肉手术的疗效.方法:对57例75眼鼻侧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成4组,A、B组为新方法无缝线粘贴法,粘合剂为生物粘合剂纤维蛋白粘合剂,其中A组13例(16眼)采用逆向翼状胬肉切除+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结膜瓣采用纤维蛋白粘合剂粘贴.B组12例(15眼)组采用逆向翼状胬肉切除+生物羊膜移植,生物羊膜采用纤维蛋白粘合剂粘贴.C、D组为常规缝合组,其中C组13例(18眼)采用逆向翼状胬肉切除+生物羊膜移植,生物羊膜采用10-0尼龙线缝合.D组19例(26眼)采用逆向翼状胬肉切除+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结膜瓣采用10-0尼龙线缝合.对手术时间、疼痛感觉、复发率、并发症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手术时间:A组与B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与C组、D组;B组与C组、D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C组与D组无显著差异性(P>0.05).疼痛评估: A、B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与 C组、D组;B组与C组、D组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C组与D组无显著差异性(P>0.05).A组16眼术后复发1眼,复发率为6.3%;B组15眼术后复发2眼,复发率为13.3%;C组18眼术后复发3眼,复发率为16.7%;D组26眼术后复发2眼,复发率为7.7%;各组间无显著差异性.结论:在翼状胬肉手术中,采用逆向翼状胬肉切除+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结膜瓣采用纤维蛋白粘合剂粘贴,可减轻患者疼痛,减轻炎症反应,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质量,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8.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