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眼科学   15篇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1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调查分析广东省东莞市横沥镇40岁及以上常住户籍居民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以人群为基础的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对广东省东莞市横沥镇1个社区和16个行政村,40岁及以上户籍常住居民进行普查。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实验室检查以及系统眼科检查。所有糖尿病患者均接受眼底照相检查。统计分析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结果8952人参与糖尿病筛查和眼科检查,应答率为80.06%,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1072人,占71.09%,平均年龄为(58.94±7.74)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为12.64%。 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和糖化血红蛋白(≥6.5%)是影响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广东省东莞市横沥镇40岁及以上常住户籍居民中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为12.64%,建议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早期眼底筛查,尤其需要关注男性和糖化血红蛋白异常患者。  相似文献   
2.
背景国外研究表明,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升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已成为青壮年患者首要的致盲因素,而加强中国对DR发病危险因素的分析对于DR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目的调查广东省东莞市横沥镇40岁及以上居民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R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及整群抽样法,对广东省东莞市横沥镇40岁及以上居民进行糖尿病和DR发生率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首先根据2010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筛查,然后根据2002年悉尼国际DR分期标准对糖尿病患者进行DR筛查。所有受检者均接受一般资料调查、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专科检查包括裸眼视力、矫正视力、日常生活视力、验光检查以及眼压测量(非接触眼压计)、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底检查和眼底照相。分别采用,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DR患者与非DR者(NDR)的各项调查和检测结果进行比较,采用Logistic相关回归模型对DR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糖尿病病程、收缩压、空腹血糖(F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R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男性糖尿病患者发生DR的风险明显高于女性患者(OR=1.914,95%CI:1.382~2.651);糖尿病病程为1—4年、5~9年和≥10年的患者发生DR的风险明显高于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分别为新诊断患者的3.336倍(95%CI:2.322~4.880)、3.890倍(95%CI:2.327~6.503)和12.499倍(95%CI:6.607~23.647);相对于收缩压≤120mmHg(1mmHg=0.133kPa)的糖尿病患者,收缩压为120~139mmHg、≥140mmHg的糖尿病患者发生DR的风险分别为1.953倍(95%CI:1.081~3.528)和1.950倍(95%CI:1.076~3.532);与FPG≤5.6mmol/L的糖尿病患者比较,FPG为5.6—6.9mmol/L、≥7.0mmol/L的糖尿病患者发生DR风险分别增加1.567倍(95%CI:0.889~2.732)和2.170倍(95%CI:1.252~3.761);此外,HBA1c≥6.5%的糖尿病患者DR发生风险明显高于HBA1c〈6.5%的糖尿病患者(OR=1.577,95%CI:1.105~2.253)。结论男性、糖尿病病程、平均收缩压、FPG和HBA1c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R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诊断、控制高血糖、高血压等相关危险因素可以减少DR的患病率,并控制其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的控制效果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2-01/2014-12在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8~17岁低中度近视的患者97例189眼,配镜后随访2a,观察患者视力、角膜曲率、屈光度、眼轴长度的变化,并分析青少年近视进展的影响因素.结果:患者裸眼视力、角膜水平曲率及角膜垂直曲率戴镜1mo后与戴镜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患者在戴镜2a后等效球镜变化量(-0.51±0.64D,t=10.864,P<0.001),眼轴长度增加(0.33±0.31mm,t=14.879,P<0.001),角膜散光变化量(-0.25±0.43D,t=5.375,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等效球镜变化量相关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戴镜前球镜、戴镜前等效球镜、基础眼轴与等效球镜变化量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可有效提高患者裸眼视力.虽然配戴角膜塑形镜患者的眼轴和屈光度有小幅增加,但仍是一种有效控制近视发展的矫治方法.角膜塑形术对于年龄较大,基础眼轴长,近视度数高的患者,其近视控制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黄斑区格栅样光凝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临床疗效。

方法: 前瞻性研究。纳入2016-10/2018-12在我院就诊的DME患者78例101眼,随机分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组(单纯注药组)38例49眼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黄斑格栅样光凝组(联合治疗组)40例52眼,随访12mo,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与黄斑中心凹厚度(CRT)的变化,以及患者眼内注药次数。

结果:随访12mo末,联合治疗组与单纯注药组BCVA(LogMAR)(0.44±0.22 vs 0.55±0.23)与CRT(335.3±65.9 vs 370.4±84.4μm)有差异(P<0.05)。联合治疗组的平均注药次数少于单纯注药组(4.04±1.08 vs 5.83±1.92次,t=-5.722,P<0.05)。两组患者眼压(13.87±2.55 vs 14.04±2.69mmHg)无差异(P>0.05)。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黄斑格栅样光凝可以有效治疗DME,减少眼内注药频次,是DME的一种优化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5.
6.
正孕妇,孕1产0,孕24~(+3)周。否认孕期病毒感染史、服药史、放射线接触史及家族史,无不良环境接触史。产前超声检查:双顶径60 mm,股骨长47 mm,头围228 mm,腹围210 mm,胎盘附着于子宫前壁,羊水最大深度56 mm,胎儿左右心室前后径分别为8 mm和14 mm,右室增大,于右室心尖处可见一异常血流束,源于主动脉右侧,可见扩张的右冠状动脉,内径约3 mm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并发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03/09我院收治的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并发黄斑水肿患者30例30眼行雷珠单抗玻璃体腔内注射,1次/mo,治疗1~3mo,治疗结束后随诊3mo,比较患者注射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压、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黄斑水肿消退率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结果:随着雷珠单抗注射次数的增加,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逐渐提高(P<0.05),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明显下降(P<0.05),眼压与治疗前比较并无明显变化(P>0.05)。第1、2、3次注射后患者黄斑水肿消退率分别为47%、68%、94%。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能够有效缓解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继发的黄斑水肿,明显改善患者的视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iabetic retinopathy, DR)与糖尿病的全身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702例,将其分为NDR组、DR组两组,DR组又分为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组和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PDR)组,分析DR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肾病( diabetic nephropathy, DN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糖尿病周围血管性疾病(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of diabetes mellitus, PVD)、糖尿病足( diabetic foot,DF)、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diabetic ketoacidosis,DKA)等糖尿病并发症的相关性。结果:DR的发生、发展与高血压、高血脂、颈部血管硬化、斑块,下肢动脉硬化、斑块, DN、DPN、DF及PVD等并发症有关。 PDR与高血压、DPN关系密切。结论:血管内皮损伤、微循环障碍是DR及糖尿病的全身大、小血管并发症的共同病理基础。糖尿病患者出现全身并发症时,DR的患病率增加,尤其是合并高血压、DPN时,PDR的患病率增加。所以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出现全身并发症者必需定期行眼底检查,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DR,降低致盲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制瓣LASIK术对屈光参差患者调节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试验设计。收集行飞秒激光制瓣LASIK术的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35例70眼,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3mo进行随访观察,检测裸眼远视力、远用等效球镜度、双眼屈光度差值、单眼调节幅度、正负相对调节、调节滞后量。

结果:术后1、3mo的裸眼远视力明显提高,远用等效球镜度、双眼屈光度差值较术前明显降低; 术后3mo的单眼调节幅度和正相对调节较术前戴镜明显提高(P<0.05); 术前戴镜、术后1mo裸眼、术后3mo裸眼的负相对调节、调节滞后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飞秒激光制瓣LASIK术治疗近视性屈光参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手术未对患者的调节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可能有助于恢复双眼协调一致的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