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眼科学   5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资料患者女性,17岁,汉族。双眼先后视物遮挡3个月就诊。患者于2012年12月25日出现右眼上方视野遮挡,检查右下方视网膜梗死水肿。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检查示右眼颞下方、颞侧血管闭塞,左眼颞侧、上方、鼻侧血管闭塞(图1A~D)。诊断为"右眼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当时视力:右眼0.15,左眼1.0,给予扩血管营养视网膜、降眼压及激素治疗2周后,视力右眼0.6,左眼  相似文献   
3.
眼球老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年龄增长,眼球的调节能力不断下降.晶状体固有蛋白发生改变;视网膜脂褐素、老年斑沉积;角膜透光度降低,荧光物质增多;巩膜弹性下降;玻璃体凝胶逐渐液化等导致视力下降.年龄增长引起的这些改变和有害物质的缓慢沉积,最终导致了年龄相关性眼病:白内障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相似文献   
4.
急性特发性生理盲点扩大综合征是一种较少见的外层视网膜病变,主要表现为视物模糊或发现黑影遮挡,伴有闪光感。眼底检查大致正常,视野检查示生理肓点扩大,全视野视网膜电图振幅基本正常,相干光断层扫描示视网膜外层病变。本文就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病理生理、临床特征、鉴别诊断及病程预后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刘晓萃  王萍  严宏 《眼科研究》2009,27(8):645-648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术后晶状体酶活性的变化,探讨玻璃体切割术后白内障的发病机制。方法新西兰白兔8只(16只眼)分为2组,左眼为玻璃体切割组,行经睫状体扁平部次全玻璃体切割术,右眼为正常对照组。定期观察晶状体混浊情况,5个月后取出晶状体行Na^+-K^+-ATP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检测。结果5个月后,玻璃体切割组晶状体在透明度和组织形态学上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玻璃体切割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a^+-K^+-ATP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分别下降了56%、17%和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切割术可使成年兔晶状体发生生物化学改变,对研究玻璃体切割术后白内障的发生发展机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晓萃  王萍  严宏 《眼科学报》2007,23(4):252-256
玻璃体切除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在各种玻璃体疾病、视网膜疾病和眼外伤的救治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流行病学资料表明玻璃体切除术后在非直接损伤晶状体的情况下,手术后核性白内障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其发生机制和有效的防治策略是该领域研究热点。研究结果表明: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高发生率的主要机制包括玻璃体物理性/化学性变化、手术时间、患者年龄以及眼部疾患、玻璃体切除术后葡萄膜炎等因素,其中玻璃体切除术后晶状体氧分压升高,增加了晶状体周围氧暴露时间是主要因素。因此,术中采用降低氧浓度,术后使用锌?去铁草酰胺等措施以期减少白内障的发生率,为玻璃体手术后白内障的药物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眼科学报2007;23:252-256.  相似文献   
7.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