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5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患儿行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后的早期视网膜发育情况及3年后屈光状态。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于我院诊治的患儿(50例98眼)并收集其临床资料。依照国际ROP分类标准及干预治疗标准分组:ROP患儿病变达到以上标准并在72 h内尽快完成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者25例(48眼)作为雷珠单抗组,选取我院同期性别、出生胎龄及出生体重与雷珠单抗组相匹配的ROP自然退行性变者25例(50眼)作为自然退行性变组。所有患儿依据病情变化,调整随访时间,记录患儿ROP发展变化,观察患儿早期视网膜发育变化,比较两组患儿视网膜完全血管化时间,末次随访时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轴长度及等效球镜度数。结果 两组患儿视网膜完全血管化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次随访时,两组患儿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次随访时,两组患儿眼轴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儿等效球镜度数比较,自然退行性变组明显高于雷珠单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OP患儿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后,早期虽然取得了明显疗效,但雷珠单抗组视患儿网膜完全血管化时间晚于自然退行性变组,3年后随访,雷珠单抗组较自然退行性变组更偏向近视化。  相似文献   
2.
冯希敏  张凤妍  祁颖 《眼科研究》2010,28(5):412-415
目的探讨LY294002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诱导的兔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增生的影响。方法兔眼LECs经培养后,将10^-8、10^-7、10^-6、10^-5、10^-4mol/LLY294002分别加入LECs培养基中培养48h为LY294002组。另将10^-8、10^-7、10^-6、10^-5、10^-4mol/LLY294002+bFGF(10mg/L)加入培养基中培养LECs48h。bFGF(10mg/L)诱导LECs增生48h为阳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仅用无血清DMEM。MTT比色法测定吸光度(A)值,分析各组药物对LECs增生的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细胞周期的LECs百分率。结果bFGF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A值升高,LY294002组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4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FGF+LY294002组与LY294002组相比,A值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流式细胞仪分析LY294002对LECs的抑制作用与MTT呈现相同趋势,随着LY294002浓度的增加,处于G0/G1期的LECs逐渐增加(P〈0.01),而S期和G2/M期逐渐减少。结论LY294002可明显抑制体外培养的bFGF诱导的兔LECs的增生,并呈剂量依赖关系,为临床筛选防治后发性白内障的药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重度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经抗VEGF联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PRP)治疗后黄斑水肿(DME)转归与术前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的关系。方法 连续收集2020年4月至2021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41例(79眼)重度NPDR患者的相关资料。根据患者HbA1c水平分为4组:A组11例(21眼),患者HbA1c≤6.5%;B组10例(19眼),患者HbA1c> 6.5%~8.0%;C组10例(20眼)患者HbA1c>8.0%~9.0%;D组10例(19眼),患者HbA1c>9.0%。所有患者眼内先行注射康柏西普0.05 mL,术后1周内接受常规532 nm氩绿激光PRP治疗。康柏西普的眼内注射频次为每月1次,共3次。所有患眼均行黄斑部OCT检查,记录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患眼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平均黄斑区视网膜厚度(CAT)及黄斑部体积(CV)。应用两因素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分析4组患者间及不同时间CMT、CAT、CV的差异。结果 经两因素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术前不同HbA1c水平和不同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分析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小梁切除术+视网膜光凝术和睫状体光凝术+视网膜光凝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10月我院收治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38例(40眼),将患者分为两组,小梁切除术组(18眼)采用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小梁切除术+视网膜光凝术的手术方案;睫状体光凝术组(22眼)采用睫状体光凝术+视网膜光凝术的手术方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对两组患者分别随访6个月。观察记录两组患者虹膜及前房角新生血管消退情况,术前及术后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眼压变化,手术成功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小梁切除术组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1周,所有患者新生血管均消退,随访6个月仅1眼可见少量新生血管复发;睫状体光凝术组睫状体光凝术后2周,新生血管消退18眼,新生血管明显减少3眼,新生血管未见减少1眼,随访6个月6眼可见少量新生血管再次复发。小梁切除术组术后BCVA与术前比较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睫状体光凝术组术后BCVA与术前比较未见明显提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8),小梁切除术组术后BCVA较睫状体光凝术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小梁切除术组眼压较睫状体光凝术组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手术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小梁切除术组疗效优于睫状体光凝术组。小梁切除术组并发症发生率较睫状体光凝术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结论 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小梁切除术+视网膜光凝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安全有效的,临床效果优于睫状体光凝术+视网膜光凝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辅助晶状体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角膜斑翳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收治的52例(76眼)白内障合并角膜斑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吲哚菁绿组。常规组患者24例(35眼),均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吲哚菁绿组患者28例(41眼),采用吲哚菁绿进行前囊膜染色,然后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 d、7 d最佳矫正视力、角膜水肿分级情况,手术时间,术前及术后1个月中央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前及术后7 d,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 d,吲哚菁绿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7 d最佳矫正视力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7 d最佳矫正视力高于术后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7 d角膜水肿均较术后1 d明显好转,角膜水肿分级均降低(均为P<0.05)。术后1 d,吲哚菁绿组角膜水肿分级较常规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7.25±5.38)s,吲哚菁绿组为(16.34±1.62)s,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66,P=0.340)。术后常规组患者角膜中央内皮细胞计数为(1740.51±484.27)个·mm-2,吲哚菁绿组为(1996.73±475.83)个·mm-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1,P=0.023);两组患者组内中央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术后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眼数,吲哚菁绿组较常规组减少。结论 对于白内障合并角膜斑翳患者,在晶状体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应用吲哚菁绿行前囊膜染色,可减轻角膜损伤、减少并发症,使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更快,并且不会延长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奥曲肽对bFGF诱导的兔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的兔晶状体上皮细胞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包括空白对照和bFGF对照组,实验组包括单独用奥曲肽和联合10 mg·L-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组,奥曲肽浓度分别为10-11mol·L-1、10-10 mol·L-1、10-9 mol·L-1、10-8 mol·L-1.加药后48 h用MTT比色法测定奥曲肽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结果 bFGF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吸光度A值升高,加入奥曲肽作用48 h后,随着药物浓度增加,A值明显降低(P<0.05),抑制率增加,10-9 mol·L-1、10-8 mol·L-1奥曲肽组的抑制率分别为(24.7±3.6)%、(22.8 ±6.6)%.联合应用bFGF+奥曲肽组与仅用bFGF组相比,吸光度下降更明显(P<0.05),即抑制率增加更明显,10-9 mol·L-1、10-8 mol·L-1奥曲肽联合bFGF组的抑制率分别为(32.1±2.9)%、(33.6±3.3)%.流式细胞仪分析奥曲肽对兔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周期的影响与MTT法栓测结果呈现大致相同趋势,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处于静止期的细胞逐渐增加而增殖期细胞逐渐减少.结论 奥曲肽可明显抑制bFGF诱导的兔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并呈剂量依赖性关系,为临床筛选防治后发性白内障的药物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后发性白内障是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的最主要并发症,术后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迁移、纤维化生是形成后发性白内障的主要原因.以往研究了多种抑制后发障的药物,尽管作用机制各不相同,但主要为促进细胞凋亡,因其安全性而未在临床应用.近几年的研究重点则侧重于通过不同途径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与以往研究药物的出发点截然不同.此文就近几年研究较多的药物及相关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冯希敏  张凤妍 《眼科新进展》2015,(11):1036-1038
目的 探讨LY294002联合奥曲肽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诱导的兔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epithelialcells,LECs)增殖的影响。方法 兔眼LECs经原代和传代培养后,共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增殖对照组、实验药物组、增殖药物组。空白对照组使用仅含无血清DMEM培养;增殖对照组使用加bFGF(10mg·L-1)的无血清DMEM;实验药物组培养时在不加bFGF增殖的情况下分别单独应用10-5mol·L-1LY294002、单独应用10-9mol·L-1奥曲肽和联合应用10-5mol·L-1LY294002与10-9mol·L-1奥曲肽来培养;增殖药物组在加bFGF增殖的情况下分别单独应用10-5mol·L-1LY294002、单独应用10-9mol·L-1奥曲肽和联合应用10-5mol·L-1LY294002和10-9mol·L-1奥曲肽进行细胞培养,每组重复5次。各组分别培养48h。MTT比色法测定吸光度(A值)分析各组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各周期细胞的百分率。结果 增殖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吸光度A值升高(P<0.05);实验药物组中各组分别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吸光度A值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均为P<0.05);增殖药物组中各组分别与增殖对照组相比,吸光度A值明显下降(均为P<0.05);生长抑制率与吸光度A值趋势相同。经流式细胞仪分析,实验药物组中联合用药组与两个单独用药组相比G0/G1期细胞比例增高,S期细胞比例降低(均为P<0.05);增殖药物组中,联合用药组与两个单独用药组相比也出现G0/G1期细胞比例增高,S期细胞比例降低(均为P<0.05)。结论 LY294002联合奥曲肽较单独用药对LECs的增殖抑制作用更强。这为临床筛选药物防治后发性白内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回顾性分析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有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3年3月至2015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共71例(76眼)。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其中A组35例37眼采用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B组36例39眼采用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对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前房角度及并发症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后视力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眼压与术前眼压相比均有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后眼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前房深度分别与术前相比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同时两组术后前房深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前房角度分别与术前相比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后前房角度比较,B组较A组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88,P=0.000)。B组手术并发症与A组相比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12,P=0.036)。结论 对合并有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采用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疗效确切,且并发症相对较少,可作为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diabeticretinopathy,PDR)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7月至2016年1月就诊的PDR患者共45例(57眼)。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单纯行玻璃体切割术者为对照组,共24例31眼,年龄(51.27±17.15)岁;玻璃体切割术术前3~5d行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者为观察组,共21例26眼,年龄(50.34±13.94)岁。随访时间为3~6个月。主要比较两组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手术时间和并发症。结果 两组术前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11,P>0.05),两组术后BCVA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34,P<0.05)。两组术后BCVA与术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提升,χ2 值分别为10.927、18.9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7d观察组黄斑中心凹厚度明显较对照组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34P<0.05),术后3个月两组黄斑中心凹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71,P>0.05)。两组术后3个月黄斑中心凹厚度与7d时比较均明显变薄(t值分别为8.706、5.4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为(42.75±8.90)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71.58±14.7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75,P<0.05)。两组术中发生医源性裂孔的眼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34,P>0.05)。对照组术中应用电凝止血次数明显多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097,P<0.05);对照组术中填充硅油的眼数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8.148,P<0.05);两组术后出血的眼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2.357,P>0.05)。结论 玻璃体切割术术前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可以提升术后BCVA、加快黄斑水肿消退、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