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眼科学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视网膜格子样变性是视网膜周边部退行性变的一种表现,发病机制不详[1].以往对格子样变性的认识和研究大都为形态学和组织学方面[2-4].眼底自身荧光(AF)作为一种快速无创的眼底检查,可以反映活体内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功能和代谢的改变[5].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糖尿病黄斑缺血(diabetic macular ischemia,DMI)患者黄斑区脉络膜厚度特征。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经FFA检查确诊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不伴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80例102眼纳入本研究。其中DR伴DMI患者37例47眼为DMI组,DR不伴DMI患者43例55眼为NDMI组;选择同期年龄、性别相匹配的经散瞳检查明确眼底无明显DR的2型糖尿病患者33例50眼作为对照组(NDR组)。所有患者均利用EDI-OCT测量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比较三组间SFCT差异。结果 三组间性别及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412,P=0.494;F=0.784,P=0.459)。EDI-OCT检查结果显示,DMI组、NDMI组及NDR组SFCT分别为(357.13±101.41)μm、(296.00±95.88)μm、(342.68±80.76)μm,三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137,P=0.003)。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与NDMI组比较,DMI组SFCT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08,P=0.001);与NDR组比较,NDMI组SFCT明显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68,P=0.011);DMI组与NDR组SF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65,P=0.446)。结论 DR患者SFCT变化与是否存在DMI有关,DMI患眼较不伴DMI患眼SFCT明显增厚。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NPA)智能识别定量分析系统在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缺血分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经山西省眼科医院门诊确诊为CRVO并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的343例343眼患者纳入本研究。随访并记录患者自发病起1年内是否发生新生血管并发症。应用人工智能诊断系统计算CRVO患者后极部55°视野范围NPA面积,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该NPA面积对CRVO发生新生血管并发症的诊断价值。结果 343例CRVO患眼中有26眼发生了新生血管并发症,发病率7.58%。依据NPA面积判断CRVO患者是否发生新生血管并发症的曲线下面积为0.889(95%CI:0.799~0.978,P<0.001)。最佳截断值为20.997视盘面积(DA),灵敏度为0.808,26眼新生血管并发症患者中有21眼NPA值大于该值;特异度为0.946,317眼无并发症患者中有300眼NPA值小于该值。结论 基于深度学习的NPA智能识别定量分析系统可为CRVO分型诊断提供决策依据。55°视野范围后极部NPA>20 DA可作为CRVO缺血分型的阈值标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雷珠单抗玻璃体腔内注射联合激光治疗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2015年9月至2019年9月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眼科医院特检科就诊的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患者70例(72只眼)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36例(36只眼),女性34例(36只眼);年龄44~87岁,平均年龄(64.1±12.2)岁。采用雷珠单抗玻璃体腔内注射联合多波长激光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检查并收集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患者的视力、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图像、相干光断层扫描图像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患者的视力,采用眼数和百分比描述,以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进行比较;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采用(均数±标椎差)表示,以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比较。 结果术前视力<0.1者,有47只眼(占65.28%);视力≥0.1且<0.2者,有11只眼(占15.28%);视力≥0.2且<0.3者,有11只眼(占15.28%);视力≥0.3且<0.4者,有1只眼(占1.39%);视力≥0.4且<0.5者,有1只眼(占1.39%);视力≥0.5者,有1只眼(占1.39%)。术后各时间点视力逐渐提高,经过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1,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9,10.24,14.26,11.78;P<0.05)。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患者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分别为(715.57±213.18)μm、(303.03±66.03)μm、(300.83±63.68)μm、(258.71±39.02)μm及(243.43±47.51)μm,随时间变化逐渐降低。经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6.89,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9,21.36,23.50,24.19;P<0.05)。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3.00;P<0.05)。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与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2.90;P<0.05)。70例患者中,3例患者出现局限性结膜下出血,占4.29%;5例发生轻微眼压升高,占7.14%。全部患者均未出现眼内炎症、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及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 结论缺血型CRVO患者采用雷珠单抗玻璃体腔内注射联合多波长激光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第1周有效,第3个月时明显好转。由此可见,采用雷珠单抗玻璃体腔内注射,每月注射1次,连续3个月,联合多波长激光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缺血型CRVO,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系统评价玻璃体切割术(PPV)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时,术中是否联合内界膜(ILM)剥除。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a、Clinical Trials.gov及CNKI数据库,检索自建库之始至2020年11月,搜集所有PPV联合ILM剥除与未联合ILM剥除治疗RRD的临床对照实验。由两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术后黄斑前膜(ERM)发生率、最佳矫正视力(BCVA)、RRD复发率、椭圆体带缺损发生率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分离(DONFL)发生率等指标。文献研究间的异质性采用Q和I2检验。若I2>50%,则认为异质性较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比较;反之,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二分类变量采用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可信区间(CI)表示;连续性变量采用均数差(MD)及其95%CI表示。结果初步检索获得相关文献893篇,排除重复、与本研究无关及不符合本研究结局指标的文献,最终纳入文献11篇,共计987只眼。其中,PPV联合ILM剥除术者有514只眼,未联合者有473只眼。各原始研究间具有较高同质性,结果稳健。各研究间患者ERM发生率的组间异质性较小(I2=26%)。PPV联合ILM剥除组患者术后的ERM发生率明显低于未联合组。经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两组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11,95%CI:0.07~0.18,P<0.05)。各研究间患者BCVA的组间异质性较大(I2=86%)。经随机效应模型分析,两组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08,95%CI:-0.05~0.21,P>0.05)。4项研究间患者RRD复发率的组间异质性较大(I2=73%)。PPV联合ILM剥除组患者术后RRD的复发率低于未联合组。经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两组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48,95%CI:0.30~0.76,P<0.05)。4项研究间患者椭圆体带缺损发生率的组间异质性较大(I2=73%)。经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两组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9,95%CI:0.38~2.53,P>0.05)。5项研究间患者术后DONFL发生率的组间异质性较小(I2=0)。联合ILM剥除组患者术后DONFL的发生率高于未联合组。经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两组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39.08,95%CI:11.35~134.60,P<0.05)。结论PPV联合ILM剥除可预防非复杂性RRD患者术后ERM的形成,降低术后RRD的复发率,但无显著视觉效果优势,且对黄斑有潜在危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577nm阈下微脉冲激光与传统激光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的疗效.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1年4~11月在山西省眼科医院经眼科常规检查、FFA及OCT确诊的28例44只眼DME患者纳入此研究.按患者激光号末尾数,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进行577nm阈下微脉冲激光组(21只眼)及传统激光组(23只眼)治疗.比较两组术后1~2月、3~5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的改变.结果 微脉冲组和传统组在术前、术后1~2月、3~5月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55、-0.624、-0.258,P=0.877、0.532、0.817,P> 0.05).两组在术前C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0.329,P=0.742,P>0.05);微脉冲组及传统组组内比较术后1~2月、3~5月CMT均显著下降(Z=-2.086、-2.223,P=0.037、0.026)及(Z=-4.091、-3.621,P<0.001、<0.001);组间比较两组在黄斑水肿下降幅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21、-2.756,P=0.026、0.006,P<0.05).结论 577 nm阈下微脉冲激光与传统激光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均有效,两者在短期内均能保持视力稳定,后者在短期内降低黄斑水肿高度方面好于前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 用多波长照相技术(F-10)观察577 nm阈下微脉冲激光光凝治疗黄斑水肿时光凝斑的形态学改变.方法 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黄斑水肿患者17例(19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经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其中,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8例(10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引起的黄斑水肿患者5例(5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引起的黄斑水肿患者4例(4眼).首先在传统连续波激光下对患眼进行阈能量P测定,然后在F-10的retro mode模式检测下对这19眼进行阈下微脉冲光凝测试及治疗,微脉冲激光所用能量的调整参照阈能量P.留取患眼光凝前后眼底彩照及自发荧光成像,并随访观察术后1个月患眼中心凹厚度(CMT)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变化.分别采用配对t检验、配对秩和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即刻retro mode成像中,6眼在122.4%P能量下出现光凝斑;8眼在153.1%P能量下出现光凝斑;5眼在183.7%P能量下出现光凝斑.术后即刻在眼底彩照及自发荧光成像下光凝区未发生改变.术后1个月患眼CMT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38,P<0.01),BCVA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结论 Retro mode 成像可检测到阈下微脉冲激光光凝产生的不可见光凝斑,在治疗时可用于指导光凝能量大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