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眼科学   22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斜肌前部前徙术治疗上斜肌麻痹的外旋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术中可调整缝线的上斜肌前部前徙术治疗上斜肌麻痹的外旋斜的效果。方法 对6例(9眼)外旋斜患者(其中双眼外旋斜和单眼外旋斜各3例)行此术式,在术前、术中、术后1周分别行双马多氏杆检查第一眼位的主观旋转斜。分析旋转斜度与手术量的关系及治疗效果。结果 6例患者术前都存在正前方及下方双眼复视症状,第一眼位的外旋斜5~15。,平均10.5。。术毕双马多氏杆检查第一眼位为0^o~内旋斜5^o,平均内旋斜3.7^o。术后所有患者正前方及向下看复视症状消失,术后1周为外旋2^o~内旋4^o,平均内旋1.4^o。其中2例患者术后7个月复诊,一例外旋斜3^o;另一例为旋转斜0^o,都未出现明显复视症状。结论 术中可调整缝线的上斜肌前部前徙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矫正上斜肌麻痹的外旋斜的手术方式,常需要过矫至内旋5^o左右来代偿术后出现的回退。  相似文献   
2.
垂直扫视运动检查在上斜肌麻痹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不同年龄正常人垂直扫视运动峰速的参数;了解该检查的可重复性;研究上斜肌麻痹患者垂直扫视运动的峰速变化特点.方法 采用运动EOG法检查22例正常人(青年组12例和中老年组10例)及18例上斜肌麻痹患者的垂直扫视运动峰速,正常人中10例在1周至1个月内重复本检查.结果 正常人4个方位的平均峰速均较对称,各方位向上与向下运动、左右眼各相对应方向、中老年组与青年组相对应方向、重复性试验者前后两次检查相对应方向平均峰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上斜肌麻痹眼内下方向下运动平均峰速较向上运动平均峰速降低大约20%,而其余方位无明显差异.结论 垂直扫视运动检查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和稳定性,可以用作上斜肌麻痹的定量检查.  相似文献   
3.
开设公共选修课是医学高等院校课程设置的重大改革,在校大学生由于其学习和生活方式特点,是部分眼病的高发群体;常规课程设置时眼科课时安排较少,而眼部病变与全身疾病密切相关。因此,本文提出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眼保健与眼病预防选修课的必要性,结合教学实践探索该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总结体会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实验性眼前段缺血综合征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兔眼实验性眼前段缺血综合征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及其发生与直肌切断的数目和组合之间的关系 ,以及分离保留直肌睫状前血管是否能预防眼前段缺血综合征的发生。方法  8只新西兰大白兔分成 4组 ,分别切断内和外直肌、上和下直肌、内和外直肌加一条垂直肌、 4条直肌 ,其中右眼分离保留睫状前血管 ,左眼不分离保留血管。在术后 4周取兔眼的虹膜和睫状体做病理学检查。结果 所有保留血管眼以及不保留血管眼中切断两条水平肌眼未出现明显病理学变化 ,而切断上下直肌以及 3条以上直肌眼出现明显的缺血性病理学变化 ,其中包括 :虹膜上皮细胞及基质水肿 ,睫状体基质出血、白细胞浸润等。结论 单纯切断兔眼两条水平直肌一般不引起眼前段缺血综合征 ,同时切断上下直肌或 3条及以上的直肌则可能引起眼前段缺血综合征 ,虹膜和睫状体表现出一系列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分离保留睫状前血管可预防眼前段缺血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制作一个评价中国成人斜视患者生存质量状况的评估量表,探讨其应用在中国成人斜视患者时的信度和效度。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将英文版的成人斜视生存质量量表(AS-20)翻译为中文,征集就诊的成人斜视患者102例和视功能正常的对照者102例。对这2组患者使用中文版的成人斜视生存质量评估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分析量表的内在一致性、重测信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判别效度,同时分析影响患者CAS-20得分的相关因素。计算克朗巴赫α系数和因子分析评估量表信度和效度,Spearman′s 序列相关性分析评估条目集合效度和分辨效度。结果 CAS-20分为社会心理维度(条目1-10)和视功能维度(条目11-20)。经102例成人斜视患者和102视功能正常的对照者检验,总量表、社会心理维度和视功能维度的克朗巴赫系数分别为0.846、0.819、0.883,分半信度为0.846、0.801、0.898,重测信度为0.811、0.862、0.723。因子分析提取出6个公因子,能归纳为社会心理维度和视功能维度2个维度,斜视患者的得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得分,伴有复视的斜视患者得分比没有复视的患者得分更低。量表得分与患者年龄、性别、视力水平及眼位偏斜方向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中文版AS-20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能敏感反映中国成人患者与斜视相关的生存质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局部注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后眼外肌组织学变化,评估局部用药对眼部组织的安全性。方法7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双眼上直肌随机注射0.05mL(10μg)IGF-Ⅰ或0.05mL生理盐水,1周后获取上直肌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眼球巩膜及色素膜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实验组眶层纤维周径(120.24±30.76)μm与对照组(108.48±25.64)μ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34,P=0.000)。2组球层眼外肌肌纤维周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27,P=0.127)。实验组的球层和眶层纤维大细胞和小细胞的比例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球层和眶层眼外肌活化卫星细胞的比例较对照组均显著提高;2组眼外肌球层肌纤维的活化卫星细胞比例较眶层显著提高。结论局部注射10μgIGF-Ⅰ对眼部组织无明显不良反应,局部应用对眼外肌和眼球是安全的。IGF-Ⅰ能使眼外肌肌纤维快速增生,激活肌卫星细胞。球层和眶层眼外肌肌纤维对IGF-Ⅰ的反应可能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
自发性续发性外斜视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观察和归纳自发性续发性外斜视的临床特点,探讨外斜视漂移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斜视弱视专科门诊就诊的8例自发性续发性外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分析和总结,包括患者的出生史、视力、屈光状态、斜视度、双眼视功能、治疗措施等.结果 患者均原为调节性内斜视,具有弱视、运动性融合功能低下甚至丧失,以及在早年接受足度或近足度远视镜矫正治疗等临床特点.结论 外斜视漂移并不少见,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其发病可能是融合机制、神经动力因素和解剖因素的合力结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成功接受斜视矫正手术的成人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水平,分析其生存质量水平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92例于2011年1-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接受斜视手术并获得成功效果,随诊1年以上的患者,通过中文版成人斜视生存质量评估量表(CAS-20)调查其术前、术后生存质量,同时收集患者的临床特点、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等。并与其年龄和性别匹配的89例无斜视病史的普通人群进行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术后CAS-20得分的差异,多因素方差分析术后CAS-20得分的相关因素。结果:92例患者术后CAS-20得分显著提高,包括社会心理维度(Z = 3.25,P = 0.001)、视功能维度(Z = 3.19,P= 0.001)和总量表(Z = 3.60,P= 0.001)。术后立体视功能水平更好者,其CAS-20得分更高(F= 4.33,P= 0.016),40例获得感觉性融像功能者,其CAS-20得分比无融合功能者更高(Z = 2.60, P= 0.009)。68例术后自我感觉无斜视者,其CAS-20得分高于其余24例仍自我感觉有斜视者(Z = 3.69, P< 0.001)。与对照的普通人群相比,斜视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水平仍较差(Z = 11.23,P< 0.001),32% 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得分达到正常人群的最低阈值。患者自我感觉有无斜视是影响其术后生存质量状况的主要因素。结论:斜视成功矫正的成人患者,其生存质量显著改善,但仍显著低于普通无斜视病史的人群。术后恢复一定双眼视功能者,其生存质量评分更高。术后自我感觉有无斜视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下斜肌减弱术对内斜视 V征治疗效果。方法 观察 2 9例内斜视 V征患者术前与术后的眼位、下斜肌功能、临床特征和双眼视功能等。结果  2 9例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斜肌功能亢进。 2 8例 (双眼 17例 ,单眼11例 )患者行功能亢进的下斜肌减弱术矫正 V征 ,同时行水平直肌手术矫正内斜视 ;1例患者行外直肌倾斜后退术。术后 2 9例 (10 0 % )患者 V征消失 ,2 2例 (75 .8% )患者第一眼位正位 (0± 9△ ) ,手术后近期双眼视功能有改善。结论 下斜肌功能亢进是内斜 V征的最主要临床特征和主要发病原因 ,减弱功能亢进的下斜肌是矫正 V征斜视的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10.
正常人眼外肌组织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正常人眼外肌组织细胞学结构并通过组织化学染色法对眼外肌纤维分类.方法 10条正常人眼外肌分为肌腹部、赤道部和近肌腱部,行肌球蛋白三磷酸腺苷酶(mATPase)和还原型辅酶Ⅰ四唑氮还原酶(NADH-TR)染色,测量肌纤维及构成比.另15条正常人眼外肌,行常规组织病理学染色和Masson染色.结果 正常人眼外肌在肌腹部可分为眶层和球层;赤道部无明显分层,肌肉周边部有斜行或横行肌纤维伴较多结缔组织穿插,肌肉外周包绕增厚胶原结缔组织环.近肌腱部为球层肌纤维.组织化学染色可将眼外肌纤维分为5类,肌腹部、赤道部和近肌腱部各类肌纤维比例不同.结论 人眼外肌结构独特,分为不同肌纤维特点的眶层和球层,球层通过肌腱附着于巩膜,眶层终止于眼球赤道部的Pulley结构.组织化学染色法可将眼外肌纤维分类,不同位置的肌纤维构成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