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5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2003年3月至2008年7月我们在裂隙灯显微镜直视下用11号刀片剔除角膜铁锈243例,取得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1病案摘要 患者,男,80岁。因原发性高血压病入院治疗,口服氯沙坦钾片(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生产)50mg,17欠/d。2d后突然出现全身水肿,考虑为氯沙坦钾片所致。立即停服氯沙坦钾片,经对症处理后好转。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行外伤性泪小管吻合术时在显微镜下寻找泪小管断端并应用泪道环形置管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03/2014-12收治的外伤性泪小管断裂患者52例52眼,采用显微镜下寻找泪小管断端并应用环形置管行泪小管吻合手术,术后2~3 mo拔出留置的环形管,随访3~12 mo的效果观察。结果:所有患者中47例治愈,3例好转,2例未愈,未愈患者再经泪道激光治疗治愈。结论:在显微镜下应用环形泪道置管治疗泪小管断裂的方法简便,疗效可靠,且环形管留置期间不影响患者眼部外形和正常工作,减少了眼睑畸形的发生率,是一种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翼状胬肉是眼科多发疾病,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切除,传统手术方法复发率较高,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对其手术方法不断进行了探索,总结了多种好的手术方法,取得了好的治疗效果;大大降低了复发率。笔者结合多种手术方法,采用翼状胬肉切除并凡膜面烧灼联合角膜缘带蒂结膜瓣转移缝合治疗58例97只眼,术后观察8个月至二年,仅有2只眼复  相似文献   
5.
头颈64层螺旋CT血管减影成像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头颈64层螺旋CT血管减影成像(64-SCTSA)的检查技术,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头颈部血管64-SCTSA的影像资料,讨论其技术特点、图像质量及临床应用范围,诊断结果与手术或DSA比较。结果本组检查及成像参数合理、有效,患者检查全部成功。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分别达很好51例(60.7%),好29例(34.5%),一般4例(4.8%)。84例中发现阳性病变79例,其中颅内血管病变58例,颈部血管病变21例。64-SCTSA诊断结果与手术或DSA检查比较,结果基本一致。结论64-SCTSA技术能减少骨结构等对血管的阻挡,有利于显示头颈部血管病变,提高影像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背景:不同研究关于寰椎经椎弓根螺钉置入的进钉点和钉道角度数据各有不同。 目的:利用CT多平面重建设计理想的进钉路径,测量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相关骨性参数,评估寰椎椎弓根高度及椎动脉沟环变异对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影响。           方法:从影像存档与传输系统中随机选出2009-10-01/2010-06-30 期间头颈联合部未见异常62例患者CT血管造影扫描资料,利用其图像数据进行后处理三维多平面重建成像,测量寰椎椎弓根最小高度、进钉点位置、钉道角度、最大进钉长度、钉道在椎弓根内的长度,同时观察寰椎沟环变异的发生率。 结果与结论:男女寰椎椎弓根最小高度分别为(4.4±1.2),(3.8±0.8) mm,其中高度≥3.0 mm占91%。男女进钉点位置至正中线距离分别为(21.7±1.2),(20.8±1.3) mm;钉道内倾角分别为(10.1±2.1)°,(10.3±2.6)°;最大进钉长度分别为(26.9±1.8),(26.5±1.8) mm;椎弓根钉道长度分别为(8.0±1.1),(7.9±1.2) mm。寰椎沟环变异发生率为25.8%,其中Ⅱ~Ⅳ型后环发生率为21.0%。这表明椎弓根最小高度及Ⅱ~Ⅳ型椎动脉后环变异直接影响螺钉置入;MPR成像技术能设计理想的螺钉置入方案,寰枢关节螺钉固定患者术前三维CT解剖测量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三维CT;数字化骨科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09.002  相似文献   
7.
背景:在常规心脏三维CT成像检查中可见国人心脏心尖部心肌存在变薄的影像改变,但未见文献报道.认识该影像征象的相关解剖及影像特征,可为临床相关学科的应用及研究提供客观基础.目的:确定国人心尖区心肌最薄点的存在,测量其厚度及位置关系.方法:解剖学观察12个体外心脏标本并利用游标卡尺测量心尖部最薄点厚度及左室心肌最厚处的厚度.选取2009-01/12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CT室进行检查的69例无明确心脏疾患患者的三维CT资料,利用三维成像技术显示心尖部结构.测量心尖最薄点、左室心肌最厚处的厚度及心尖最薄点至冠状动脉前降支的距离.结果与结论:解剖学观察显示体外心脏标本心尖部存在心肌变薄区,厚度为(1.74±0.32)mm,左室心肌最厚处为(13.07±1.48)mm;三维CT可清楚显示心尖部心肌最薄区,厚度为(1.27±0.31)mm,左室心肌最厚处为(12.02±1.66)mm;心尖部最薄点到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距离为(13.70±3.78)mm.统计结果显示解剖学心尖部最薄点厚度与三维CT测量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证实国人心尖区心肌变薄是一种正常解剖结构,标本解剖学及活体三维CT影像学均可清楚显示.  相似文献   
8.
肩周炎,是多发病、常见病.临床以50岁左右居多,女多于男.笔者自2003年至2004年,采用“按摩导引疗法”治疗肩周炎患者7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综合性医院住院病房中结核菌阳性老年肺结核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1年5月住院的结核菌阳性老年肺结核46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方法。结果治愈、好转40例,死亡6例。结论近年来老年肺结核发病率高,结核菌阳性老年肺结核患者基础疾病多,临床症状不典型,易漏诊、误诊,病死率较高,应给予及早痰抗酸杆菌及动态胸部CT检查,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