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眼科学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分析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侵犯眼球部位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为病情的预测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1年2月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行眼球摘除术的单眼Rb患者。记录术后肿瘤侵犯的部位、治疗情况和生存情况并评估患者的5a生存率(5yearprobabilityevent-freesurvival,5-PEFS)。随访以患者死亡或至2012年2月截止,随访时间为(46.3±29.2)个月。结果 共有202例202眼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筛板及筛板前侵犯所占比例最大(40.6%),5-PEFS也最高(96.1%);筛板后视神经侵犯和视神经断端侵犯者5-PEFS分别是82.5%和40.0%,三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筛板后视神经侵犯接受治疗的患者5-PEFS(91.6%)有高于未治疗者(66.7%)的趋势(P=0.09);视神经断端侵犯者接受治疗与未治疗的5-PEFS分别是50.0%和0(P<0.01),单纯脉络膜侵犯患者5-PEFS是93.8%,巩膜侵犯患者接受和未接受辅助化疗的5-PEFS分别是57.1% 和77.8%(P>0.05)。2例眼眶侵犯患者均死亡,4例患者眼球摘除术后眼眶复发,从眼球摘除术到眼眶复发的时间是5~15个月,平均为9.8个月。结论 Rb眼球摘除术后病理检查对患者预后的预测和辅助治疗有指导意义;眼球摘除术后2a,尤其1a内是Rb复发的高发期,这期间所有患者需要密切随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TIDC)及肿瘤浸润T淋巴细胞(TIL-T)在EBV相关胃癌(EBVaGC)中的肿瘤免疫作用及其临床意义&#65377;【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9例EBVaGC和20例EBV阴性胃癌(EBVnGC)中TIDC及TIL-T的浸润程度及亚型,并分析其与EBVaGC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65377;【结果】 TIDC在49例EBVaGC中有29例(59.2%)呈轻度浸润,20例(40.8%)为显著浸润, 而EBVnGC中则有18例(90%)为轻度浸润,2例(10%)为显著浸润&#65377;经统计学分析,TIDC在EBVaGC显著浸润率高于EBVnGC(P = 0.013)&#65377;TIL-T在EBVaGC的数量较EBVnGC多(P = 0.017),且多数为CD8+细胞毒性T细胞(CTL);EBVaGC中TIL-T与TIDC数量呈正相关(r = 0.386,n = 49,P = 0.006)&#65377;TIL-T浸润程度与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 < 0.001),而TIDC浸润程度与临床病理特征无关&#65377;【结论】 TIDC及TIL-T可能在EBVaGC肿瘤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TIDC可能对于TIL-T具有趋化作用&#65377;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内眼手术后真菌性眼内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改变、治疗及预后,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内眼手术后真菌性眼内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改变、治疗过程及预后。结果 9例患者中,涂片或病理活检及培养均真菌阳性者4例,单纯真菌培养阳性者2例,单纯病理活检阳性者3例。培养阳性的6例中烟曲霉菌感染者3例,腹孢镰刀菌感染者1例,毛霉菌感染者1例,木贼镰刀菌感染者1例。6例行眼球摘除术;1例拒绝行眼球摘除术出院;1例眼内炎症缓解后出院;1例病情稳定后行硅油填充及取出术,术后视力光感。结论内眼手术后由真菌引起的眼内感染治疗棘手,由曲霉菌属引起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感染性眼内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梁切除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9年12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收治,并送病理科检查的12例小梁切除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一般情况、抗青光眼手术情况、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治疗前后的情况及病原学检查结果.结果 病理涂片检查及培养的病原体总检出率为66.7%,迟发性眼内炎者真菌检出率为22.2%.使用抗感染药物联合早期前房冲洗注药、经扁平部后段玻璃体切割术及玻璃体内注药可有效控制感染,治疗后所有患者前房积脓消失,房水闪辉阴性.44.4%的迟发性眼内炎患者治疗后视力提高,最佳矫正视力达到0.2.所有患者治疗后眼压均正常.结论 对于小梁切除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取材行病理涂片检查可早期诊断并提高病原体的检出率,经扁平部后段玻璃体切割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其预后与发病时视力、病原体种类及其毒力有关.  相似文献   
5.
Epstein-Barr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一种DNA病毒,90%以上的人在幼儿期就感染EBV,并终身携带.流行病学、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表明,EBV与人类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包括鼻咽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伯基特淋巴瘤和肝癌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证实部分类型的胃癌发生与EB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热休克蛋白60(heat shock protein 60,HSP60)在未接受治疗的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患者的视网膜内原发肿瘤细胞和脉络膜、视神经等侵袭部位的肿瘤细胞中的表达,初步分析HSP60在眼球不同部位Rb细胞的表达特点及其可能与Rb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收集22例(22眼)未接受治疗的Rb患者所摘除眼球的石蜡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HSP60、HSP10和Caspase 3在视网膜内和脉络膜、视神经等侵袭部位的表达.结果 22例患者手术后病理检查眼内均见肿瘤细胞.侵袭部位见肿瘤细胞的患者21例,其中肿瘤单独侵犯视神经7例(33.3%),肿瘤单独侵犯脉络膜5例(23.8%),肿瘤同时侵犯视神经和脉络膜9例(42.9%).脉络膜与视神经部位肿瘤细胞HSP60、HSP10的表达均比眼内肿瘤细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脉络膜与视神经部位肿瘤细胞Caspase 3的表达比眼内肿瘤细胞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结论 Rb肿瘤细胞在从视网膜内向外侵袭的过程中,可能通过升高HSP60、降低Caspase 3来促进侵袭部位肿瘤细胞的存活.但是HSP60在侵袭部位的升高是肿瘤细胞向外侵袭的原因还是结果,以及是否会进一步增强肿瘤细胞向远处转移等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探讨糖尿病(DM)大鼠视网膜组织中脯氨酰羟化酶(PHD-2)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108只,随机分为DM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为60、48只.对DM模型组大鼠进行一次性腹腔注射1%链脲霉素枸橼酸(STZ)溶液建模,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的构橼酸缓冲液.造模后1、3、6个月,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大鼠视网膜血管分布形态.造模后1~6个月,采用伊凡思蓝(EB)灌注视网膜铺片检测视网膜组织内EB浓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大鼠视网膜PHD-2阳性染色的分布特点;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视网膜中PHD-2、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 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血管走行规则,浅深层血管形态清晰;DM模型组大鼠视网膜血管渗漏持续存在.造模后1~6个月,DM模型组大鼠视网膜血管外组织内EB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10,2.722,2.845,2.342,2.456,3.823;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DM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中均可见PHD-2阳性染色,主要分布于视网膜内核层、神经节细胞层及血管壁.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DM模型组大鼠视网膜中PHD-2表达在造模后1、2个月时较正常对照组下降(t=16.230,16.390;P<0.05);HIF-1a表达在造模后1、2、3个月时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t=27.073,36.709,10.176; P<0.05);VEGF表达在造模后1~6个月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t=13.547,31.984,21.897,8.912,9.019,14.046;P<0.05).结论 PHD-2在DM大鼠视网膜组织中有丰富表达.PHD-2可能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中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其作用途径及机制与VEGF作用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