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损伤控制性手术是近二十年来创伤外科领域中提出来的一个极有实用价值的外科原则。许多原来临床上认为已无法挽救的许多多发伤病人,在贯彻损伤控制手术理念后,能得到成功救治。故损伤控制外科的原则应在临床一线广泛推广。我国战伤救治过程中采用的是分级救治原则,伤员经过战伤分类、早期救治后,进行后送。在分级救治过程中,对严重创伤及复合伤,通过早期简略的手术,解决患者当时的主要矛盾,最后有计划选择时间,再次行确定性手术,有利于提高严重伤患者生存率,贯彻实施的是损伤控制理念。  相似文献   
2.
人们在很早以前就知道鞘脂是构成细胞膜的成分,直到1978年才有人把鞘脂代谢产物SIP作为一种血管加压药进行研究,1991年发现SIP对培养细胞有促增殖作用。随后人们对SIP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广泛研究,SIP对细胞的多生物活性包括细胞的增殖、分化、抗凋亡、粘附、迁移等,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现已证实SIP广泛作用于机体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肿瘤发生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正>患者,27岁,已婚。因流产后2个月,发现盆腔包块2周入院。入院前2个月因停经34 d,难免流产,在外院行"刮宫"治疗,术后恢复可,无明显不适。2周前因腹部不适至医院就诊,B型超声提示右侧附件区不均质包块,6.0 cm×4.5 cm×4.4 cm  相似文献   
4.
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病人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病理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08年l2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普通外科诊治的212例早期胃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t检验、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等统计学方法对肿瘤大小、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等临床病理特征以及p53、Ki?67、CAM5.2等免疫组化指标与淋巴结转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肿瘤大体类型、大小、浸润深度、组织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存在明显的相关性(P值为0.014、0.001,0.012,0.006,相关系数R为2.213、1.779、4.737、4.15)。免疫病理指标中p53、CAM5.2与淋巴结转移也存在明显相关(P值为0.001和0.000,相关系数R为1.922、3.632)。而年龄、性别、肿瘤位置、多发肿瘤及免疫病理指标中p16、TopoⅡ、Ki?67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等明显相关,可参考上述因素判断淋巴结转移风险,同时根据免疫病理指标CAM5.2、P53判断是否存在微转移可能,从而决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卵巢癌二次探查前行PET-CT检查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2010年12月手术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37例卵巢癌(16例行PET-CT检查)病历随访资料,比较二次探查术与PET-CT检查用于指导患者手术治疗随访结果.结果 二次探查手术阳性率为67%;PET-CT检查阳性率为75%.PET-CT检查指导手术治疗组(S组)手术时间缩短,与直接二次探查手术组(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组中位生存时间较对照组延长(P<0.05);PET-CT检查组(T组即PET-CT检查后的手术及非手术病例)中位生存时间与行传统检查后直接行二次探查手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T-CT在二次探查手术前进行检查,可准确定位复发或转移部位,可缩短手术时间,延长术后患者生存期.但单纯以PET-CT结果为依据,判定患者是否需要二次手术,效果并不优于传统检查后行二次探查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及疗效.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28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发生并发症15例(11.7%),均经非手术治疗痊愈.术后结石残留24例(18.8%),后经胆道镜T管成功取石9例.103例术后随访3个月~6年,疗效优良91例(88.3%),再手术6例(5.8%).结论 术前准确的病情评估,选用合理的手术方式,术中、术后配合胆道镜应用,是提高疗效、降低残石率、避免再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创伤性十二指肠穿孔致伤因素、临床表现及早期诊断方法.方法 对收治确诊的48例创伤性十二指肠穿孔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腹部穿透伤12例中十二指肠穿孔均经剖腹探查确诊.腹部闭合伤36例的诊断方式为:腹腔穿刺确诊20例(55.6%);剖腹探查确诊8例(22.2%);8例(22.2%)早期不能确诊留观,其中4例超过24 h才确诊.结论 十二指肠穿孔确诊主要依靠剖腹探查和腹穿,血淀粉酶、B超和CT检查可作为诊断参考和补充;在腹部穿透伤中经剖腹探查可确诊十二指肠穿孔,腹部闭合伤除有探查指征行手术探查外,早期不易诊断,需结合创伤因素及辅助检查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8.
背景:肝癌的转移特性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肝癌转移行为的影响,对于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不同转移潜能肝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方法:Transwell下室加入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上室加入高、低转移潜能肝癌细胞悬液,共培养36 h酶标仪检测吸光度值及细胞计数法观察肝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CCK-8 法检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高低转移潜能肝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PCR检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高低转移潜能肝癌细胞共培养前后转移相关因子骨桥蛋白、唾液酸蛋白、整合(α-V)以及增殖相关基因转化生长因子β1和程序化凋亡因子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①共培养组的肝癌细胞迁移数量显著少于单独培养组,经酶标仪半定量检测肝癌细胞侵袭性显示,共培养组吸光度值明显低于单独培养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②高转移潜能肝癌细胞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组转移相关因子骨桥蛋白和骨唾液酸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 < 0.05),但整合(α-V)基因表达未出现明显改变(P > 0.05)。低转移潜能肝癌细胞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组转移相关因子骨桥蛋白、骨唾液酸蛋白以及整合(α-V)基因表达显著下降(P < 0.05)。③经酶标仪半定量检测肝癌细胞增殖能力显示,共培养组吸光度值明显高于单独培养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④高转移潜能肝癌细胞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组的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表达显著上调(P < 0.05);但程序化凋亡因子基因表达无明显改变(P > 0.05)。低转移潜能肝癌细胞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组的转化生长因子β1、程序化凋亡因子基因表达均显著上调(P < 0.05)。以上结果提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肝癌细胞共培养后,肝癌细胞侵袭能力明显下调,增殖能力明显提高。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9.
胃癌根治术后,手术野组织细胞发生损伤或缺血,体内的代谢过程、免疫功能及细胞因子水平等均发生明显变化。随后的损伤修复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工程,有许多不同的细胞、有生物活性因子(细胞因子,蛋白酶等)和基质成分参与其中。手术过程对患者的全身或局部都会产生相应的影响,而这种变化就必然由一定指标反应,深入探讨这些指标,可对病情的发展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由手术激活的急性损伤修复过程,包括炎症反应和细胞因子的释放,部分与手术后疼痛、康复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0.
胃癌根治术后,手术野组织细胞发生损伤或缺血,体内的代谢过程、免疫功能及细胞因子水平等均发生明显变化.随后的损伤修复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工程,有许多不同的细胞、有生物活性因子(细胞因子,蛋白酶等)和基质成分参与其中[1-2].手术过程对患者的全身或局部都会产生相应的影响,而这种变化就必然由一定指标反应,深入探讨这些指标,可对病情的发展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由手术激活的急性损伤修复过程,包括炎症反应和细胞因子的释放,部分与手术后疼痛、康复时间有关[3-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