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式早期目标指导治疗(EGDT)在治疗感染性休克时对患者脏器功能的影响。方法:11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改良式EGDT组,n=57)和对照组(传统EGDT组,n=59),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分别测定液体复苏前(T0)及治疗后24 h(T1)、48 h(T2)及72 h(T3)血c Tn I、BNP、AST、ALT、TBA、BUN及Cr水平。结果 :两组年龄、性别构成和治疗前APACHEⅡ评分及其他监测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T1、T2、T3时点的血c Tn I、BNP水平和T2、T3时点的血AST、ALT、TBA、Cr及BUN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式EGDT能更显著地降低感染性休克患者血c Tn I、BNP、AST、ALT、TBA、Cr及BUN水平,对心肌、肝脏及肾脏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对-壬基酚(4-NP)对大鼠胚胎毒性的时间-效应关系。方法 采用全胚胎培养模型,对9.5d龄大鼠胚胎分别染毒4-NP(50mg/L)6、16、26、48h,观察体外培养胚胎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 4-NP对器官形成期的早期大鼠胚胎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关系。早期暴露6h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胚胎的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染毒16h即可影响大鼠胚胎的生长发育,染毒26h和48h对胚胎生长发育和形态分化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光镜下发现只有染毒26h以上才出现卵黄囊及大鼠胚胎的鳃弓、心脏等处组织结构的改变。结论 体外实验条件下,较高剂量的4-NP对大鼠胚胎具有一定的胚胎毒性和致畸性。4-NP的毒性作用为慢性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者采取早期集束化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06年1月~2008年12月该科收治的41例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作为"早期集束化治疗"治疗组,按照<2004年国际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采取6~24h内早期集束化治疗,包括早期目标指导治疗(EGDT)、1h内经验性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严格控制血糖治疗、机械通气控制平台压、镇静镇痛治疗等.选择2004年1月~2005年12月41例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者按照"传统经验性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41例早期集束化治疗组:6h EGDT达标35例,达标率为85.36%:住院28 d死亡11例,病死率为26.83%.41例对照组:6h EGDT达标18例,达标率为43.90%;住院28 d死亡21人,病死率为51.22%.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6 h EGDT达标率及病死率的差异具有显著性(均P<0.05).结论 对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者采取早期集束化治疗策略较传统的经验性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减少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和T细胞亚群对脑出血患者感染的预测效果。方法选取脑出血患者80例,依据感染发生情况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比较2组患者的血清PCT、T细胞亚群。对入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ROC曲线评估血清PCT和T细胞亚群对脑出血患者感染的预测效果。结果感染组患者的血清PCT、CD_8~+显著高于未感染组,CD_3~+、CD_4~+、CD_4~+/CD_8~+显著低于未感染组(P0.05)。入院时NIHSS评分、血清PCT、CD_3~+、CD_4~+/CD_8~+是影响脑出血患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清PCT、CD_4~+/CD_8~+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3、0.869,对脑出血患者感染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P0.05)。结论血清PCT和T细胞亚群是影响脑出血患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6.
SARS是一种由新型的冠状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其流行特征表现为医院内感染和家庭内感染为主。SARS的传染源主要是感染SARS病毒并发病的患者,传播主要途径为呼吸道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近距离接触病人的飞沫是重要的传播途径,该病的传染性强,在SARS疫苗尚未应用到人群进行免疫之前,人体对它普遍易感。预防和控制SARS的传播蔓延,必须加强传染源管理,阻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糖变异性对重症急性卒中患者3个月内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接收的162例重症急性卒中患者,安排入住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并根据患者入院后3个月的生存情况将其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记录所有患者的初始血糖、血糖平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来衡量血糖变异性,并比较两组患者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hationⅡ,APACHEⅡ)评分,分析血糖变异性与重症急性卒中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调查本组162例患者入院后3个月的生存状况发现,生存组132例,死亡组3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发现,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和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在初始血糖、血糖均数以及标准差、变异系数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根据平均血糖变异系数将患者分为3组(30%、30%~50%和50%),发现死亡组血糖变异系数50%的患者占60%,明显高于血糖变异系数为30%和30%~50%的患者(16.67%、23.33%);生存组血糖变异系数小于30%的患者占49.24%,明显高于血糖变异系数为30%~50%和50%的患者(35.60%、15.15%),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有差异资料代入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发现基线APACHEⅡ评分、NIHSS评分以及初始血糖、血糖均数、血糖标准差、血糖变异系数是重症急性卒中患者3个月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血糖变异性对重症急性卒中患者3个月内死亡风险预测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是潜在的预后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良式早期目标指导治疗(EGDT)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入住该院ICU11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改良式EGDT组(n=57)和传统EGDT组(n=59),比较两组患者28d生存率。改良式EGDT组根据28d预后分为存活组(n=46)和死亡组(n=11),比较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升压药使用时间、24h内复苏液体量、机械通气时间、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序贯性器官衰竭评分(SOFA)、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评分等相关指标。结果改良式EGDT组28d生存率较传统EGDT组增高约18.9%(P<0.05)。改良式EGDT组中死亡患者的APACHⅡ评分、SOFA评分和MODS评分均较存活患者明显升高,分别为[(29.36±1.57)dvs.(24.30±3.27)d],[(13.45±0.52)dvs.(12.78±1.33)d],[(9.00±0.00)dvs.(4.04±1.94)d],且升压药物使用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明显延长(P<0.05)。结论改良式早期目标指导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脓毒症幼猪吸入一氧化氮(N0)后心脏指数(CI)与氧合指数的变化。方法:静脉注入革兰氏阴性杆菌内毒素(LPS)诱导脓毒症幼猪模型。随机分为两组:NO组(n=8)为脓毒症模型建立后,在容量控制通气基础上持续吸入80 ppmNO 30 min;对照组(n=4)为脓毒症模型建立后单纯容量控制通气,观察30 min以确定模型的稳定性并与NO组比较。利用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0)技术和动脉血气分析,测定各组血流动力学参数和肺气体交换。结果:静脉注射内毒素能够诱导稳定的脓毒症幼猪模型。该模型血气分析指标pH、HCO3-、股动脉血氧分压(PaO2)、平均动脉压(MAP)及心脏指数(CI)均较基础值明显降低(P<0.01)。NO组PaO2及CI均较吸入前和同时点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NO组及对照组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全心舒张末容积指数(GEDI)及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I)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吸入NO气体可以改善脓毒症幼猪的心功能及氧合功能。  相似文献   
10.
龙鼎  喻莉  武晓灵 《重庆医学》2012,41(8):738-740,743
目的探讨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血浆D-二聚体、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动态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本科住院的50例SIRS患者作为SIRS组,将其按是否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分为单纯SIRS组(n=26)和MODS组(n=24);按预后分为存活组(n=35)和死亡组(n=15)。测定其SIRS发生后第1、3、5、7天患者血浆D-二聚体、IL-6和TNF-α含量,并记录APACHEⅡ评分;另选35例普通内科住院患者作为非SIRS组,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SIRS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与APACHEⅡ评分、IL-6和TNF-α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单纯SIRS组和MODS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IL-6、TNF-α含量较非SIRS组和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SIRS发生后第3天与第1天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IRS发生后第5、7天,死亡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SIRS发生后第1、3、5、7天,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血浆IL-6和TNF-α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IRS患者D-二聚体含量与APACHEⅡ评分、IL-6、TNF-α含量呈正相关(r分别为0.453、0.342、0.340,P<0.01)。结论 IL-6、TNF-α参与SIRS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D-二聚体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血浆持续高水平的D-二聚体、IL-6、TNF-α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