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7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42篇
内科学   78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18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三组,A组每早用阿托伐他汀5mg/kg灌胃,B组每早用阿托伐他汀5mg/kg+罗格列酮1mg/kg灌胃,对照组用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灌胃。用RT-PCR法和免疫组化法检N-组肝脏ATP结合盒转运子A1(ABCA1)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肝脏ABCA1mRNA比较,A组降低,B组升高(P〈0.05)。提示罗格列酮联合阿托伐他汀能提高小鼠肝脏ABCA1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背景 鸟苷酸环化酶偶联受体A(GC-A)为心钠素(ANP)和脑钠素(BNP)的共有受体,ANP和BNP通过与GC-A结合引起利尿、利钠及扩血管作用,并可抑制肾素和醛固酮分泌,GC-A基因敲除小鼠表现为高血压、心室肥厚和心肌纤维化.目的 探讨高选择性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依普利酮对鸟苷酸环化酶偶联受体A基因敲除(GC-A-KO)小鼠心肌纤维化的作用.方法 12周龄GC-A-KO雄性小鼠21只分成对照组(n=7)、依普利酮组[e-KO组,n=7,100 mg/(kg·d)×4周]和肼苯哒嗪组[h-KO组,n=7,10 mg/(kg·d)×4周],另有野生型(WT)小鼠7只用于测定血压、心率及组织学分析.小鼠于16周龄时处死,计算心脏与体质量比值(HW/BW);利用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心肌胶原容积分数(CVF)和心肌血管周围胶原面积和管腔面积之比(PVCA);半定量RT-PCR法检测心室胶原纤维Ⅰ和胶原纤维Ⅲ mRNA在心肌组织表达.结果 依普利酮组和肼苯哒嗪组收缩压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分别为(103.2±4.2)和(99.6±6.2)vs(130.6±9.2)mm Hg,P均<0.01];依普利酮组的HW/BW为(4.7±0.3)mg/g低于对照组(5.9±0.5)mg/g(P<0.05),而肼苯哒嗪组HW/BW为(6.8±0.3)mg/g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依普利酮组的CVF、PVCA及胶原纤维Ⅰ和胶原纤维Ⅲ mRNA的表达下降(P<0.01、0.05和0.05),纤维化程度减轻;肼苯哒嗪组尽管血压下降程度与依普利酮组相似,但CVF、PVCA及胶原纤维Ⅰ和胶原纤维Ⅲ mRNA的表达均增加(P均<0.05),纤维化程度加重.结论 依普利酮可独立于血压改善心肌纤维化和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诊治与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青年女性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急性心肌梗死”以及“青年女性”等关键词,通过检索中国知网、PubMed及万方数据库,筛选公开发表的相关中英文文献,以分析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结果 本例为青年女性,35岁,因间断胸痛就诊,心电图检查提示I、aVL及V2-V5导联ST段抬高,肌钙蛋白T升高(>2 000 ng/L),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示左主干(LM)自开口可见夹层,延伸至左前降支(LAD)远段及回旋支(LCX)中段,管腔全程受压,近段血管部分不能显影,经血管内超声(intravenous ultrasound, IVUS)指导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治疗,随访1个月并复查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 CAG)患者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是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罕见病因,其疾病特点及治疗方法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同,诊断具有...  相似文献   
4.
我们前期研究发现,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血浆白介素8(IL 8)水平有明显变化[1] ,与术后早期并发症密切相关[2 ] 。本研究进一步探讨PCI术前后血浆IL 8变化与远期心脏事件和再狭窄的关系。一、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于我院1999年10月~2 0 0 1年2月10 8例冠心病行PCI术的患者。在冠状动脉主要血管中任何一支血管的相关部位进行了PTCA 支架术。排除标准为单纯PTCA和直接支架术,完全闭塞病变,左室射血分数<30 % ,左束支传导阻滞,心脏瓣膜病,近期手术或创伤,肝肾功能异常以及具有干扰因素的非心脏疾患。2 .标本采集:分别于PCI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联合重组人尿激酶原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高血栓负荷患者经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后发生慢血流或无复流现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1-2018-08于河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行急诊PCI治疗的高血栓负荷STEMI患者279例,其中80例经血栓抽吸导管行血栓抽吸(血栓抽吸组),62例通过指引导管冠脉内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冠脉溶栓组),65例行血栓抽吸后通过血栓抽吸导管靶血管内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联合治疗组),72例直接PCI治疗(直接PCI组)。观察4组患者慢血流或无复流发生情况,应用单因素分析方法筛选与慢血流或无复流相关的临床指标,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诊PCI后发生慢血流或无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4组患者慢血流或无复流现象发生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慢血流或无复流的发生率低于另外3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再灌注时间(OR=2.986,95%CI:2.160~4.129,P0.001)、BMI(OR=1.698,95%CI:1.416~2.036,P0.001)及直接PCI(OR=7.255,95%CI:2.492~21.123,P0.001)是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出现慢血流或无复流现象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栓抽吸联合重组人尿激酶原治疗(OR=0.224,95%CI:0.061~0.829,P=0.025)是慢血流或无复流的保护性因素。结论:血栓抽吸联合重组人尿激酶原治疗可降低STEMI高血栓负荷患者急诊PCI术后慢血流或无复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叶酸、维生素B12对老年高血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一氧化氮(No)及血压(B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63例血清Hcy水平增高的高血压患者(Hcy≥15μmol/L,收缩压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90~99mmHg),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仅服用降压、他汀类及阿司匹林等基础药物,不服用叶酸等影响Hcy的药物)、干预组(33例,除基础用药外加用叶酸5mg/d、维生素B12 250μg/d口服)。治疗前(基线水平)及治疗后4W测定患者空腹血清Hcy、NO水平,同时测量患者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所有数据应用STATA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干预组患者Hcy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000);NO水平与服药前相比明显升高(P=0.0002);4W后对照组Hcy及NO水平亦有变化,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SBP及DBP基线水平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组患者SBP及DBP值与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000)。结论口服叶酸、维生素B12可以显著改善老年高血压伴高Hcy血症患者的内皮功能及自主神经功能,有一定的降压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mRNA表达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间的关系.方法 分离8例ACS、8例稳定性心绞痛(SAP)及8例对照(C)外周血单核细胞,采用异硫氰酸胍-酚-氯仿抽提法提取总RNA,扩增目的 基因LOX-1mRNA.结果 AC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LOX-1mRNA表达与C组比较增加(P<0.05),且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浓度与C组比较亦增高(P<0.05);单核细胞LOX-1mRNA表达与血清ox-LDL浓度呈正相关(r=0.527,P=0.008);而与冠脉狭窄积分无相关性.结论 AC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LOX-1mRNA表达增加,可能参与ACS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心肌梗死后心衰家兔核因子-κB(NF-κB)及炎性因子(IL-6、TNF-α、CRP)的影响;探讨BMSCs移植后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心室重塑的可能机制.方法 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衰模型组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LAD)、BMSCs移植组.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心肌组织NF-κB、IL-6、TNF-α的mRNA表达及ELISA法检测血清炎性因子IL-6、TNF-α、CRP浓度.结果 细胞移植后28 d,与AMI后心衰模型组相比,正常对照组、BMSCs组舒张末期容积(EDD)均明显减低,射血分数(EF)及缩短分数(FS)均明显增高(P<0.05).手术后7 d,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MI后心衰模型组、BMSCs组的血清IL-6、TNF-α、CRP的浓度均显著增加(P<0.05),但AMI后心衰模型组和BMSCs组之间差异不显著.细胞移植后28 d,BMSCs组血清IL-6、TNF-α、CRP浓度和心肌组织NF-кB、IL-6、TNF-α比AMI后心衰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细胞移植后28 d时,EF与炎性因子呈负相关,与心肌NF-κB呈负相关.结论 自体BMSCs移植可显著降低心肌梗死后NF-кB表达及降低炎症反应,减轻左室重塑,改善AMI后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行直接冠脉内支架治疗的可行性及远期效果。方法对2002.12月-2004.12月共104例冠脉造影显示无严重钙化、扭曲及较长病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进行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患者分为直接冠脉内支架组(A组)和常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加支架术组(B组),并于6个月时随访。结果A组成功率为98%、B组成功率为94.4%(P〉0.05),手术相关死亡两组均为0,直径大于1mm分支血管闭塞发生率A组2%、B组14.8%(P〈0.05),肌钙蛋白2倍以上升高发生率A组为2%、B组为14.8%(P〈0.05),无复流发生率A组为2%、B组为7.4%(P〉0.05),内膜撕裂A组为2%、B组为9.25%(P〉0.05)。急性心肌梗塞发生率A组0%、B组1%(P〉0.05),6个月时死亡率A组0%、B组2%,心绞痛发生率A组为4%、B组为16.67%(P〉0.05)。结论无严重钙化、严重成角、较长病变的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可行直接冠脉内支架治疗。直接冠脉内支架治疗可减少分支闭塞和术后肌钙蛋白升高。  相似文献   
10.
1病例介绍 患者,男,58岁.因阵发性眩晕、胸闷10年,加重1月入院.10年来每次无诱因睡眠时发作眩晕、胸闷,不伴胸痛、昏厥,约10 min可自行缓解.既往健康,否认有药物过敏史.查体:体温36.5℃,心率72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25/90 mmHg(右,1 mmHg=0.133 kPa)、98/80 mmHg(左).心肺腹未见异常.左桡动脉未触及搏动,左桡动脉移行处未闻及杂音,左上肢肌力V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