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尿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代谢物GC-MS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GC-MS建立一种人体尿液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代谢物——顺式-3-(2,2-二氯乙烯基)-2,2-二甲基环丙烷-1-羧酸(cis-Cl2 CA)、反式-3-(2,2-二氯乙烯基)-2,2-二甲基环丙烷-1-羧酸(trans-Cl2 CA)和3-苯氧基苯甲酸(3-PBA)的生物监测方法。方法采用盐酸水解后用正己烷提取,硫酸-甲醇甲酯化后进行GC-MS分析。结果采用人工模拟尿样作为空白,配制基质匹配标准条件下,cis-Cl2CA、trans-Cl2CA和3-PBA检测限度(CCα)分别为:0.19、0.28和0.53μg/L,检测容量(CCβ)分别为:0.34、0.36和0.29μg/L;3个分析物日内和日间回收率范围均在在90%~11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5%;样品室温保存和冷冻保存时间分别至少为4天和30天;非暴露人群的监测值均小于1.5μg/L,而暴露人群普遍高于非暴露人群,有个别的cis-Cl2CA和3-PBA超过100μg/L,trans-Cl2CA超过10μg/L。结论通过方法验证确定该方法简单、便利,耐用性好,成本低,适合进行大规模常规人群的日常生物监测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急性百草枯(PQ)中毒大鼠肺组织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PQ致肺纤维化的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和染毒组(PQ).染毒组给予生理盐水稀释的PQ(80 mg/kg)一次性灌胃,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1ml/kg一次性灌胃.于不同处理后1、3、7、14、28、56 d分别以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大鼠肺组织中CTGF及α-SMA的表达强度和定位;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中CTGF及α-SMA蛋白的表达水平;初步分析两者表达的相关性及其表达与肺组织纤维化指标的相关性;同时观察中毒大鼠的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检测染毒后大鼠肺组织中CTGF、α-SMA的表达变化规律较为一致,均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3、7 d时升高幅度缓慢,14~56d时增幅较大,各时段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CTGF与α-SMA、病理评分及羟脯氨酸含量均呈正相关(r=0.74,r=0.87,r=0.71,P<0.05或P<0.01).病理学Masson染色可见大鼠肺组织中14~28 d时成纤维细胞大量增殖,胶原纤维数量逐渐增多.结论 在染毒大鼠肺组织中CTGF及α-SMA的表达持续增高;CTGF可能通过促使肺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增加胶原分泌和基质合成,在PQ所致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拟除虫菊酯农药暴露对婴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拟除虫菊酯农药暴露对婴儿生长发育的影响,为预防儿童农药中毒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取江苏某县1岁婴儿449名,收集随机尿样检测拟除虫菊酯代谢物顺式-3-(2,2-二氯乙烯基)-2,2-二甲基环丙烷-1-羧酸(cis-Cl2CA)、反式-3-(2,2-二氯乙烯基)-2,2-二甲基环丙烷-1-羧酸(trans-Cl2CA)和3-苯氧基苯甲酸(3-PBA)水平,测量婴儿身长、体重、头围、胸围,用“0~6岁儿童发育筛查测验”(DST)评估婴儿智能发育状况,分析两者之间关系。 【结果】 研究对象尿样拟除虫菊酯代谢物cis-Cl2CA、trans-Cl2CA和3-PBA检出率分别为70.4%、97.6%和84.2%。按照总拟除虫菊酯浓度P25、P75分为低中高三组,不同暴露水平组之间婴儿的体重、胸围不完全相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身长、头围和发育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亦提示尿拟除虫菊酯的浓度与体重有相关性(P<0.05)。 【结论】 拟除虫菊酯暴露对婴儿体重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了解浙江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防控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2019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报告的浙江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10年间共报告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86起,累计发病人数1 755例,住院240例,无死亡病例.致病菌及其毒素是引起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病原因子,占原因查明总事件数的83.0%(44/53).前4种致病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致泻大肠埃希菌、蜡样芽孢杆菌.肉制品及混合食品是引起暴发事件的主要食品,分别均占总事件数的16.3%(14/86).中学食堂是高发场所,占总事件数的38.4% (33/86).学校小卖部导致的住院人数最多,占总住院数的37.1%(89/240).学校食源性疾病事件高发月份依次为9,6,5,10月.交叉污染及储存不当是引起校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环节.结论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是浙江省学校主要的食品安全问题.在夏秋季学校食堂及食品店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肉类食品、冷加工糕点等高风险食品因交叉污染、储存不当而导致的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杭州、嘉兴、湖州(简称"杭嘉湖")地区副溶血性弧菌、非伤寒沙门菌导致的食源性疾病发病率,了解该两种致病菌感染所造成的该地区人群疾病负担。方法对杭嘉湖地区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主动监测和社区人群急性胃肠炎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根据《2013年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规定的方法对腹泻病例样本进行副溶血性弧菌、非伤寒沙门菌检测,综合社区人群急性胃肠炎发病率及各项乘数,计算杭嘉湖地区食源性副溶血性弧菌、非伤寒沙门菌的发病率。结果杭嘉湖地区哨点医院2013年累计采集6 346例腹泻病例粪便或者肛拭样本,检出副溶血性弧菌阳性菌株292株、非伤寒沙门菌阳性菌株145株,检出率分别为4.60%和2.28%;调查9 548例,杭嘉湖地区急性胃肠炎月患病率为2.95%(95%CI:2.61%~3.29%),年发病率为0.39次/人年(95%CI:0.34次/人年~0.43次/人年);感染低估系数为1 002.84,推算出杭嘉湖地区副溶血性弧菌和非伤寒沙门菌的食源性感染发病率分别为1 220.27/10万、837.64/10万。结论副溶血性弧菌和非伤寒沙门菌食源性感染造成浙江省杭嘉湖地区较为严重的疾病负担,应加强以实验室为基础的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  相似文献   
6.
血管生成( angiogenesis)是指从已有的血管发展而形成新的血管的动态过程。在肿瘤的生长、侵袭、转移等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针对肿瘤血管生成机制的研究可以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线索。肿瘤血管生成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参与调节的过程,目前对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了解的还不够全面,对于肿瘤血管生成机制的揭示是现阶段肿瘤研究中的热点之一。已有的数据表明一些微小 RNA ( microRNA, miR-NA)在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miR-17-92基因簇就是其中之一。但国内同行在该领域的综述较少。本文拟就miR-17-92基因簇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国内同行提供参考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浙江省学校食物中毒发生规律和特点,为促进校园食品安全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2004—2012年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中浙江省各类学校食物中毒发生起数、中毒人数、发生时间、致病因素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4—2012年突发公共卫生网络报告各类学校食物中毒事件66起,发病人数1 514名,无死亡病例。食物中毒多发生在二、三、四季度。66起食物中毒事件中学占51.15%,大中专院校占16.67%,小学占13.64%,幼托机构占12.12%,其他学校占6.06%。发病场所以学校食堂为主,占75.76%,其次为校外流动摊贩、点心店和快餐店,占10.61%;食物中毒致病因素以细菌性食物中毒为主,占57.58%,其次为有毒动植物,占15.15%。结论应加大对学校食堂、校外流动摊贩、校外点心店和快餐店、学校小卖部监管,以及对学校食堂从业人员、教师和学生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 构建可在体外应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技术检测具有酶活性的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的生物检测器。方法 构建原核细胞表达质粒,从而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在供体和受体荧光蛋白之间以PSA特异性识别氨基酸序列SSYYSG连接的融合蛋白。将纯化的融合蛋白依次用糜蛋白酶、胰蛋白酶、商品化的纯品PSA及精液切割,检测其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现象的变化。结果 糜蛋白酶、商品化的纯品PSA及精液切割均可有效抑制融合蛋白的FRET现象,并表现出对时间和剂量的依赖关系。而胰蛋白酶在90min内未见FRET抑制现象。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FRET检测器可成功检测具有酶活性的PSA ,为活性PSA的检测提供一种可选择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浙江省食源性疾病监测现状,为浙江省食源性疾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和分析浙江省2013年食源性疾病监测资料。结果全省有45家哨点医院开展监测,共收到16 710份病例报告信息,其中以0~5岁和26~35岁最多,分别占总报告数的24.42%和16.34%。报告病例中儿童和农民分别占26.16%和22.79%,是监测报告最多的职业。全年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127起,1 222人次受累,其中家庭暴发72起,占56.69%,但受累人数以餐饮场所为主,共有1 029人次,占84.21%。可疑暴露食物主要有蔬菜水果、肉及肉制品、水产品。实际检出的病原体主要有副溶血性弧菌、诺如病毒和沙门菌。结论副溶血性弧菌和诺如病毒是浙江省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致病病原体,病例分布特征可能与这2种病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 了解浙江省食源性疾病的流行趋势和特征,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浙江省340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医疗机构以腹泻症状为主诉的门诊和住院病例相关信息,并在其 中101家哨点医院采集粪便或肛拭子样本,进行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诺 如病毒检测。结果 2016年浙江省共监测报告腹泻病例49774例,病例数以5~10月较为集中,占总病例 的68.06%;病例职业以农民为主;可疑食物中以水产及其制品占比最大,其次为肉与肉制品;≤5 岁及 26~35 岁年龄组为高发病人群;可疑食物分别以乳与乳制品和水产及其制品最为常见。采集食源性样本 43386 份,检出阳性病原体4002株,分别为副溶血性弧菌1978株、沙门菌1102株、诺如病毒655 株、 致泻性大肠埃希菌228 株和志贺菌39 株。以诺如病毒和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较高, 分别为9.70% 和 4.56%。3月(诺如病毒)、8月(副溶血性弧菌)、11 月(诺如病毒) 有检出高峰。结论 浙江省食源性 疾病发生具有年龄、职业和季节性分布特点,应进一步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积极开展针对性防控。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致病菌;哨点医院;食品安全;腹泻 中图分类号:R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9)01 0006 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