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18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micro RNA-9(mi R-9)过表达对β-淀粉样蛋白(Aβ)损伤的PC12细胞及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表达的影响。方法:PC12细胞分为mi R-9过表达组(E组)、空转染对照组(NC组)、不转染的损伤细胞模型组(NT组),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采用Annexin-V-PE检测细胞凋亡;采用RT-q PCR检测Bcl-2、Bax m RNA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Bcl-2、Bax蛋白表达。结果:与NC组及NT组比较,E组的PC12细胞转染48 h后增殖增加,凋亡率降低,Bcl-2表达增加,Bax表达下降(P0.05)。结论:mi R-9过表达可保护Aβ损伤的PC12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生酮饮食对抑郁模型幼鼠的抗抑郁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旷场试验筛选总得分>30分且<120分的幼鼠2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和生酮饮食组,每组10只,分别饲以普通饲料和生酮饲料7d;强迫游泳试验制造幼鼠抑郁模型,同时记录幼鼠不动、攀抓及游泳次数;观察饮食干预前后幼鼠体重变化及旷场试验中水平、垂直运动得分;并测定血β-羟丁酸水平及海马组织Na+-K+-ATP酶活性。结果与正常饮食组比较,生酮饮食组不动次数减少,游泳和攀抓次数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饮食干预前后,幼鼠体重、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次数差异均无统计意义( P>0.05);生酮饮食组血β-羟丁酸水平较正常饮食组升高(P<0.01),海马组织Na+-K+-ATP酶活性两组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不动次数与血β-羟丁酸水平呈负相关(P<0.05),与海马组织Na+-K+-ATP酶活性无关(P>0.05)。结论生酮饮食可能对抑郁模型幼鼠具有抗抑郁的作用,其抗抑郁作用可能与幼鼠血酮体水平相关,与海马组织内Na+-K+-ATP酶活性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构建含有Swedish突变和Flemish突变的荧光真核表达系统,研究淀粉样蛋白前体(APP)酶解过程.方法 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得到编码Flemish突变的APP最后300个碱基片段(C99)、蓝色荧光蛋白(CFP)、黄色荧光蛋白碱基序列(YFP),生物合成含有Swedish突变的APP中间54个碱基片段(54 bp),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CFP、54 bp、YFP、C99片段克隆至载体质粒pcDNA3.0中,通过酶切、PCR、测序鉴定最终得到重组质粒pcDNA3.0-CFP-54 bp-YFP-C99,并将其转染至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中,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荧光表达;检测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以及进行β淀粉样蛋白(Aβ)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 (1)基因序列分析证明重组质粒构建成功.(2)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转染细胞,发现融合基因能够准确表达蓝色和黄色荧光.(3)FRET检测发现CFP-54bp-YFP-C99可以发生β和γ裂解产生Aβ,沉积在细胞内、胞膜上以及细胞间隙;CFP-54bp-YFP不能发生β裂解.(4)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证实Aβ在细胞膜、胞浆内以及细胞间隙聚集沉积.结论 (1)重组质粒能够完成APP的有序裂解产生Aβ.(2)成功实现在活体细胞中观察APP裂解.(3)Aβ有可能产生于APP由胞浆至胞膜的运输过程中.(4)C99对于APP被裂解有重要意义,可能起到信号肽样的引导定位作用.  相似文献   
4.
选择轻、中度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患者30例,均符合DSM-Ⅳ的痴呆诊断标准,且Hachinski缺血指数量表(HIS)积分≥7分,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10分,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64.53±7.76)岁;平均病程(10.56±6.34)个月;文化程度:中专以上10例(3.3%),中学13例(43.3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突触蛋白-Ⅰ(synapsin-Ⅰ)在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移植治疗脑缺血过程中的作用,寻求这一过程的可调控点或调控切入点.方法 采用Transwell小室共培养ESC和遭受缺血缺氧打击的已分化PC12细胞,模拟ESC移植迁移的过程,建立ESC移植治疗脑缺血的离体模型.采用Hoechst染色法和流式细胞仪计算ESC的迁移率,然后转染Synapsin-Ⅰ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AS ONs)以抑制ESC的Synapsin-Ⅰ表达,观察转染后ESC迁移能力的改变.结果 未分化ESC的迁移能力明显高于已分化ESC.遭受缺氧缺血打击后的PC12细胞比未遭受缺氧缺血打击的PC12细胞更能吸引ESC的迁移.转染Synapsin-Ⅰ AS ONs后ESC的迁移能力明显降低,转染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ESC移植治疗脑缺血的离体模型中,ESC的迁移能力受宿主细胞内环境的影响,并可能与ESC自身Synapsin-Ⅰ的表达水平有关,Synapsin-Ⅰ可能参与了ESC移植治疗脑缺血过程的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与抑郁状态的相关性。方法:168例脑梗死患者纳入研究,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的抑郁状态,中国卒中量表(CS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别对患者入院后2周内及康复治疗后3个月的CSS和SD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68例脑梗死患者抑郁发生率为37.5%,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抑郁的发生率越高并且程度越严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抑郁状态具有相关性。随着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抑郁逐渐缓解,神经功能康复程度与抑郁状态的相关性显著。结论: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与抑郁的发生密切相关,同时神经功能康复有助于抑郁的控制。  相似文献   
7.
电针对大鼠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电针百会、水沟穴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SOD活性、MDA含量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合并低血压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电针取穴百会和水沟 ,以连续波刺激。测定前脑部位脑组织匀浆SOD活性、MDA含量及脑组织含水率。结果 :模型组脑组织含水量、脑内MDA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SOD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电针治疗组脑组织含水量、MDA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 ,SOD活性较模型组高 (均P <0 0 5 )。结论 :电针治疗可减轻脑水肿 ,提高SOD活性 ,下调MDA含量 ,从而对脑组织产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后循环缺血(PCI)患者血管结构异常的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表现。【方法】对两年来收治的32例PCI患者行DSA检查,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32例患者PCI患者中,共有血管异常25例(78.12%),其中单纯前循环3倒(9.37%),单纯后循环14例(43.75%),先后循环同时受累的8例(25%)。造影未见血管结构异常7例(21.88%)。【结论】后循环血管异常是PCI的主要血管性病因,前循环病变也可引起PCI。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尼膜同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相关探索。方法对符合诊断标准的31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口服尼膜同进行治疗。应用修订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Barthel指数记分法)评价疗效,同时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浆中TXB2和6-Keto-PGF1α含量及患者平均脑血流量(mCBF)的变化。结果口服尼膜同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MMSE和ADL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治疗前后TXB2和6-Keto-PGF1α含量及mCBF的变化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尼膜同治疗VD安全有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浆中TXB2和6-Keto-PGF1α系统的平衡、增加脑血流量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CBT)对急性前庭神经炎(VN)合并焦虑抑郁状态的疗效。方法:使用医院焦虑和抑郁量表(HADS)对324例急性VN患者进行评估,将其中合并焦虑抑郁状态的73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4例、黛力新组24例和CBT组25例,均给予常规治疗,黛力新组另给予黛力新,CBT组另给予CBT,治疗前和治疗14 d后分别进行眩晕残障量表(DHI)、HADS、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结果:治疗前,3组的DHI各亚组评分、HADS和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3组的DHI-P、DHI-E、DHI-F、HADS和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黛力新组和CBT组的DHI-P、DHI-E、DHI-F、HADS和VA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与黛力新组比较,CBT组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BT可改善急性VN患者焦虑、抑郁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