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3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进一步掌握不同情况下疟疾病人的抗体消长过程,以便为IFA现场调查结果的分析提供依据,我们于1980年6月至1981年3月,在思南县一个已开展综合性抗疟措施的间日疟暴发流行区,对1299例间日疟病人,进行了血清学与寄生虫学追踪观察。 调查方法 1980年6~10月经血检确诊为间日疟现症病例列入观察对象,经氯喹(3d总量1.5g基质)加伯喹(5d总量150mg基质)双疗程(间隔1个月)系统治疗。发病后3个月内每月追踪1次,以后每2~3个月1次,每次取厚血片及滤纸血滴标本各1  相似文献   
2.
目的:构建弓形虫RH株表面抗原P30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为下一步免疫与诊断研究制备高纯度P30重组蛋白奠定基础。方法:自弓形虫RH株感染小鼠腹水中收集速殖子,用酚/氯仿法提取基因组DNA,用PCR法扩增编码P30的基因片段(经电泳切带纯化),定向插入到PQE-30表达质粒中,转化入TG1宿主菌,在含有青霉素的SOB平板上筛选阳性重组子,采用酶切、PCR扩增和DNA序列分析等方法对插入片段进行鉴定。结果:阳性重组质粒PQE30-P30经Sal HindⅢ双酶切下的插片及PCR扩增产物均与原插入的P30基因片段大小一致为976bp,通过序列测定证实插入片段为编码P30的基因片段。结论:成功构建弓形虫表面抗原P30基因的重组质粒PQE30-P30。  相似文献   
3.
贵州省大面积基本消灭疟疾的防治方法及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告贵州省凯里等十二个县(市)、297万人口,21 570km~2的地区基本消灭疟疾的防治方法和效果。1955年共发生疟疾病人149 605例,占总人口的9.58%;1958年起坚持灭疟,1965年发病率降至5/万。此后开展了灭疟后期的疟疾防治工作,各级党政加强灭疟组织领导,建立了疟疾管理与监测制度、发现现症疟疾病人,根治病人,清除疟疾病原点。1981~1984年疟疾发病率已控制在0.2~0.03/万.  相似文献   
4.
在1992年3月召开的世界卫生大会上,哥伦比亚免疫学家ManuePatarroyo把他们研制的疟疾疫苗SPf66当作‘哥伦比亚对全世界人民的礼物’献给WHO。WHO高度评价哥伦比亚疟疾疫苗SPf66认为它是当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现场应用证实对寄生虫有效的疫苗,是第一个证实对疟疾有效的疫苗,第一个由发展中国家在没有任何商业性资助情况下制造的疫苗。TDR/WHO主任ToreGodal说“这是件很了不起的事,哥伦比亚疟疾疫苗的研究,没有得到过WHD的资助,却把疫苗奉献给WHO”。1993年Godal访问哥伦比亚时.Dr.Patarroyo慷慨地把。SPf66疟疾疫苗使用…  相似文献   
5.
间日疟原虫MSP-1和CSP基因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间日疟原虫两种主要分子标志(MSP-1和CSP)的遗传多样性。方法 分别用MSP-1和CSP基因分型方法鉴定间日疟原虫现场分离株,并进行基因多态性比较和分析。结果 共检测32份海南省现场确诊的间日疟病人血样,MSP-1等位基因型混合感染率为18.75%,平均克隆数1.16;CSP基因型混合感染率为35.29%,平均克隆数为1.47。如果同时考虑两种基因型,混合感染率则为50.0%。空间对应分析发现,热带族与Sal-1型关系密切,PvⅡ型与重组Ⅲ型分布靠近,其他基因型则较分散。结论 同时用MSF-1和CSP两种分子标志检测间日疟原虫,其基因型混合感染率高于用单一标志检测,两种标志检测结果存在一定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6.
不同地理株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基因多态性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CSP)基因多态性的地理特征及其实用意义。方法:用DNA的PCR扩增与电泳切带纯化法,获得所研究的基因片段;用引物标记周期反应测序法,测定DNA序列;用图解法分析比较各地CSP基因的氨基酸序列的变化。结果:所测定的中国、菲律宾和所罗门的15个间日疟分离株均属PV-1型,但各株有较明显的地理性变异。6个中国株与NK株相似,其中C-2与NK株完全一致,而与其他Ⅰ型株有明显区别。结论:根据CSP基因中央重复区及重复后可变区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的变异情况,在Qarit和Mann的分组基础上,迄今已发表的所有Ⅰ型株可归纳为2族6个组。分组序列特征有可能用于不同地理株的检出和鉴定,从而在疟疾的流行病学与防治上有实用价值,并将有助于疟原虫的生物学、分类学和种系发生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贵州凯里灭疟后期管理监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年带虫发病率控制在0.1‰以下的凯里县疟疾流行病学的特点,及开展灭疟后期管理监测的方法和结果。实践证明建立县、区、公社三级疟疾管理监测体制,实行分级管理,建立以区,公社卫生院为主的定人、定点、定任务,定时“四定”疟疾管理岗位责任制等制度,开展以病例侦查为主的疟疾全面监测工作,是巩固和发展灭疟成果,防止疟疾复燃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标签引物-套式/多重PCR技术在检测疟疾感染中的现场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采取我省疟疾流行区有发热症状的居民及家庭成员的耳垂血79份,同时制作厚血片和滤纸血样本各1份,用标签引物-套式/多重PCR检测所采集滤纸血样本中的疟原虫,并与镜检法进行比较。结果79份样本中,用标签引物-套式/多重PCR技术检出间日疟原虫阳性6例,镜检初检出10例间日疟原虫阳性,经复查血片后有4例排除了疟疾感染。镜检复核阳性的6例样本PCR均为阳性。以镜检复核为标准,两法阳性和阴性符合率为100%。结论标签引物-套式/多重PCR检测疟疾感染具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对疟疾鉴别诊断和明确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广西间日疟原虫种群的基因型组成及其地理分布。 方法 用滤纸法采集经镜检确诊的间日疟原虫阳性病人血样 31份 ,Chelex- 10 0离子交换法用于提取滤纸血样中的 DNA,改进的套式 -等位特异 - PCR和琼脂糖凝胶电泳用于鉴别性片段的扩增、分析和鉴定。 结果 在 19份广西当地间日疟病例血样中 17份鉴定为温带族虫株(89.5 % ) ,2份为热带族虫株 (10 .5 % ) ;12份输入病例血样中 ,温带族 8份 (6 6 .7% ) ,热带型 3份 (2 5 .0 % ) ,PV- 2型 1份(8.3% )。 结论 目前广西当地流行的间日疟以温带族虫株为主 ,少数热带族病例出现在环江和防城县 ;但输入间日疟病例中热带族虫株感染占较大比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简便、灵敏、低本底、可同时检测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的套式/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系统。 方法 应用标签引物扩增技术、Primer Premier 5.0软件、美国生物信息中心(NCBI-BLAST)网络资源和矩阵试验法优化套式/多重PCR,检测疟疾患者滤纸血样并与镜检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新建立的标签引物套式/多重PCR,检测模拟现场滤纸血样的敏感性为恶性疟原虫1~2个虫/μl血,间日疟原虫5~10个虫/μl血。检测71份现场采集的镜检疟原虫阳性滤纸血样(恶性疟24份和间日疟47份)的结果与镜检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87.5%和100%。 结论 通过标签引物扩增技术优化的套式/多重PCR系统,适用于检测现场采集的滤纸血样,其检出低原虫血症的敏感性和鉴定虫种的准确性均优于镜检法,是很有潜力的疟疾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