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5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如何做好急诊科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措施,预防职业暴露的发生的策略.方法:根据急诊科的特点制订职业暴露的管理制度,加强职业防护的相关知识培训、考核,医院提供必需的各种防护用品和设施,并设有专人管理,合理排班,改进职业着装,使各种用品处于应急状态,院感管理人员定期检查、监督、了解医护人员职业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结果:急诊科医护人员通过对各种传染病传播途径和隔离预防知识的学习,考核成绩90分以上占98%,全员掌握了各种防护用品的使用,在接诊和治疗过程中,自觉配戴相应的防护用品.结论: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医院积极提供各种防护用品和设施,合理排班,合适的着装是确保医护人员诊疗过程中不受感染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解医院感染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分析其原因,加强监控。方法:对我院2001~2003年20872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有418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感染例次发病率为2.0%,其中以呼吸道为主,外科发生感染病人最多。结论:通过回顾性调查,分析影响院内感染发生率的因素,加强监控和培训教育,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及时控制围手术期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2003年9月对本院住院手术患者136例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前瞻性调查、分析。结果:9月份手术患者共3例次发生医院感染,手术患者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2.2%.比同年8月明显下降。结论:开展围手术期医院感染的前瞻性监测,对控制医院感染效果显著,但此监测方法比较局限、耗时、花费人力大,不能顾及其它监测,不宜长期开展,应针对实际情况,每年间歇性进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解决医护人员戴手套进行穿刺操作时胶布粘手套的难题及降低针刺伤的风险从而预防医源性感染.方法关键技术是对手套的食指、中指和拇指的结构进行技术改革,即在原有手套的基础上,在左右手手套的食指、中指的远端两指节和拇指远端1/2指节至指尖外增加一层防水的平面胶布,调查医疗机构对此型手套应用情况.结果 本地区医护人员对此型手...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前瞻性监测,探讨影响围生期产科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围产期产科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以2004年5月--2005年5月住院产妇(包括顺产、剖宫产)、新生儿为调查对象,制定相关的调查表,内容包括:产妇阴道分泌物检查、HIV初筛、新生儿护理用品的管理、切口的护理、抗生素使用的管理、无菌物品的管理、产房的管理,院感专职人员每天到病房对上述各项院感的危险因素进行追踪、监督、管理、干预。结果调查期间的产科医院感染率控制在0.3%以下,与2003年5月--2004年5月的感染率0.9%相比明显下降,经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一例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各环境类别监测扣无茵物品监测合格率大大提高。结论开展产科医院感染的前瞻性调查,对控制产科的医院感染的效果显著,故医院感染的监测应在综合性监测的基础上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对其他院感的危险因素也推行靶位的前瞻性监洲、调查,以主动的前瞻性监测取代被动的回顾性监测,提高监控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外科微创治疗方法。方法对53例经腹经腹股沟经阴囊入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作总结分析。结果 53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平均手术时间23min,平均住院时间3d,1例复发,无其他手术并发症。结论开放微创经腹经腹股沟经阴囊入路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适合基层医院特点,符合小儿解剖生理特征,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治疗效果满意,手术适应证广,适合不同时机的小儿斜疝,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的救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43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重度颅脑外伤患者114例,占32.5%。本组治愈302例,占68.2%,致残72例,占16.2%,死亡69例,占15.6%。结论:早期诊断处理,重视并发症和合并伤的治疗是成功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制订预防控制感染措施,降低感染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手术科室上报院感科的切口感染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1例切口感染中,普外科47例(92%),住院天数超过10天47例(92%),以老年患者为主;肠道手术37例(73%);可能污染和污染伤口43例(84%);共检出病原菌36株,以大肠杆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两者共20株(56%),2008年共检出ESBLs株8株,在肠杆菌科的检出率为36%;抗生素使用种类多、时间长;手术持续时间1-3小时36例(71%).结论: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为肠道手术、可能污染和污染伤口、抗生素使用不合理、急诊手术.控制感染的对策是在手术过程中应留取标本做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生素,尤其对大肠杆菌科敏感的抗生素,控制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彻底冲洗切口后再缝合,严格无菌操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多部位医院感染的病例调查 ,寻找医院感染的发生原因 ,采取综合控制措施 ,降低医院感染发生频率。方法 将 1997~ 2 0 0 2年 38例两个部位以上医院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研究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结果  1997~ 2 0 0 2年的医院感染病例为 882例 ,两个部位以上感染 38例 ,占 4 3% ,三个部位以上感染 8例 ,4个部位感染 2例 ,38例共 86次感染。易感因素为 :长时间住院 ,平均 4 6天 ;年龄大 ,平均 5 9 2岁 ;多种插入性操作 ;使用多种抗生素。基础疾病以难治性慢性疾病为主 ,占 95 %。死亡 10例 ,死亡率 2 6 3%。 2 4例进行了细菌培养 ,共 4 9次 ,院感病原菌主要以真菌、G+ 球菌为主。结论 住院时间长、老年大量使用抗生素、侵入性操作、免疫功能低下、是多部位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早期采取脑脊液置换术联合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方法,对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发生率、改善预后的临床效果。方法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67例,随机划分治疗组35例及对照组32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采取脑脊液置换术联合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治疗,比较两组病人脑血管痉挛与脑积水发生率及病情转归。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分别为17.14%、34.38%(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脑积水发生率分别为11.43%、28.13%(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病情转归评分分别为3.04±1.12、2.06±1.18(P<0.05)。结论早期采取脑脊液置换术联合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可降低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发生率,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