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7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44篇
内科学   73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74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中国汉族人群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l,ICAM1)基因K469E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关联。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了173例冠心病患者和141名对照的ICAM1基因K469E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结果基因型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冠心病组的KK基因型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4.2%比48.9%,P〈0.01),同样,冠心病组K等位基因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9.2%比69.9%,P〈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排除年龄,性别,和冠心病其它危险因素的影响后,KK纯合子患冠心病的危险性是KE和EE基因型的2.35倍(95%CI:1.03-5.36,P〈0.05)。结论ICAM1基因K469E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冠心病的危险性相关,其中K等位基因可能是冠心病的遗传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确定心脏植入电子装置(cardiovascular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CIED)感染的发生率,分析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2000年1月-2012年12月13年间,本心脏中心植入起搏器和除颤仪出现的CIED感染病例。分析研究这些病例的临床表现和基础疾病特征,评估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植入CIED[永久起搏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和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仪(ICD)]1817例(男:女=1.4:1),其中16例(男:女=3:1)发生CIED感染,发生率为0.9%。15例(占93.8%)确定为起搏器囊袋感染。68.8%检测到细菌,90.9%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显著相关的危险因素是植入ICD/CRT—D(P=O.000)、合并糖尿病(P=O.009)和合并甲状腺功能低下(P=O.000),其发生CIED感染的相对危险度(OR)分别为9.12、4.18和37.55。而起搏器更换未增加发生CIED感染的风险(P〉0.05)。男性CIED感染者的体质量指数,尤其是非糖尿病男性CIED感染者,显著低于非CIED感染男性(Jp〈0.05)。结论:本中心CIED感染率为0.9%,绝大多数表现为囊袋感染,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茵感染为主。植入ICD/CRT.D、合并糖尿病和合并甲状腺功能低下是CIED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低体质量指数男性容易发生CIED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基于体重的肝素负荷剂量下体重指数(BMI)对全血活化凝血时间 (ACT)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入选男性冠心病患者 78例,年龄 45~77(63.86±6.89)岁,以 BMI 为依据将患者分为 4 组:A 组 20 例(15.57≤BMI<23.03),B 组 20 例(23.03≤BMI<25.35),C 组 18 例(25.35≤BMI<27.68),D 组 20 例(BMI≥ 27.68).所有患者给予100U / kg 负荷全量肝素,并于术前、肝素负荷剂量后 5min、10min、30min、60min抽血,采用 Hemotec 法检测ACT值,以术前 ACT(ACT0)为基线,其余 ACT值与其差值分别标记为ΔACTs,MATLAB 软件计算ΔACT- 时间曲线 下面积.结果 负荷肝素后 ACT 达峰时间各不相同:33.33%位于 ACT5 时间点,51.33%位于 ACT10 时间点,15.34%位于 ACT30 时间点,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ΔACT-时间曲线下面积随着BMI增大而增大,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 相对于低BMI 患者,基于实际体重给予负荷量肝素对于大BMI患者是过量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PTCA手术前后临床和心电图的变化。方法 45例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行PTCA手术的患,对其手术前后心电图的ST段偏移、QTc、T波、心律及临床症状的变化,术中并 的发生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PTCA术后,尤其是急性心肌梗塞患,心电图ST段偏移减轻(P〈0.05),QTc缩短(P〈0.05),T波亦有明显改变。(2)患临床症状大多在开通即刻减轻直到消失。(3)  相似文献   
5.
预防室性心律失常后心源性猝死唯一有效的方法是植入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减少心源性猝死[1].ICD电风暴是指24 h内出现3次或3次以上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导致ICD放电(电复律和超速起搏)[2].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人脐带静脉血(脐血)内皮祖细胞(EPCs)对球囊损伤血管的修复作用。方法采用贴壁选择法培养人脐血内皮祖细胞,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DiIacLDL吞噬试验及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对培养细胞进行鉴定。球囊损伤法制备去内膜兔腹主动脉段,与EPCs共孵育使再内皮化。结果体外成功培养出人脐血内皮祖细胞,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培养6d后,白细胞分化抗原34(CD34)、血管内皮钙黏素(VECadher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及白细胞分化抗原133(AC133)阳性细胞比例分别为(65±12)%、(45±10)%、(31±10)%与(20±1)%,CD34VECadherin、VEGFR2VECadherin、CD34AC133及VEGFR2AC133双阳性细胞比例分别为(42±10)%、(28±15)%、(19±1)%与(15±7)%,DiIacLDL吞噬试验及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阳性。人脐血EPCs与去内膜兔腹主动脉共培育使之再内皮化,形成新内膜。结论利用脐血可成功培养出内皮祖细胞,体外培养内皮祖细胞可修复内皮损伤血管。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ST段回落指数观察冠脉内负荷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因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入院,并接受直接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92名,分为试验组(冠脉内负荷替罗非班+PCI)42例和对照组(静脉负荷替罗非班+PCI)50例。观察两组术后心电图ST段回落指数,PCI术前、术后TI-MI血流情况,术后30天射血分数(EF),30天主要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和死亡)。结果:试验组术后2h、4h、8h心电图ST段回落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PCI术前梗死相关血管各级TIMI血流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试验组PCI术后即刻达TIMI 3级血流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PCI术后30分钟达到TIMI 3级血流比例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30天心脏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30天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死亡)的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66.00%(P<0.05)。两组间所有出血相关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T段回落指数能有效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肌损伤程度,是最简单易行的评估方法;冠脉内负荷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改善术后心肌灌注,降低心血管事件,并不增加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射血分数降低和射血分数保留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远期预后。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某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105例,按照射血分数降低及射血分数保留将患者分成两组,即AHFrEF组(55例)及AHFpEF组(50例),收集并分析患者从入院至出院后随访24个月之间的临床资料,以该患者死亡或再次住院为截至时间。结果:AHFrEF组患者及AHFpEF组患者高血压患病率、COPD患病率、ACS患病率以及BNP水平等指标比较组间差异均比较明显(P0.05);AHFrEF组及AHFpEF组再次住院原因是脑卒中、ACS以及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几率差异均比较明显(P0.05);高血压、BNP均是造成ANF的危险因素;AHFrEF组患者中由于心力衰竭引发的再次住院率以及总再次住院率均高于AHFpEF组患者(P0.05);AHFrEF组患者12个月、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8.18%(54/55)、94.55%(52/55),AHFpEF组患者12个月、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8.00%(49/50)、94.00%(47/50),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高血压及过高的BNP可能与AHF患者再次住院有关,因此应加强对AHF患者随访工作,特别是合并高血压的患者,需提高对血压的控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体外培养的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贴壁选择法培养人外周EPCs,培养6 d后,收集贴壁细胞并加入姜黄素(0、5、10、15μmol/L)培养一定时间(6、12、24和48 h)。荧光显微镜鉴定EPCs,分别观察EPCs的体外增殖、黏附、迁移、体外血管生成能力。Griess法检测NO分泌量,并RT-PCR半定量测定eNOS基因表达。结果姜黄素增加外周血EPCs的数量,改善EPCs的体外增殖、黏附、迁移、体外血管生成能力(P<0.01)。并上调eNOS基因表达,促进EPCs来源的NO的释放(P<0.01)。结论姜黄素增加体外EPCs数量及改善其功能,上调eNOS基因表达并增加EPCs来源的NO分泌。  相似文献   
10.
姜黄素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姜黄素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家兔血浆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构型一氧化氮合酶(constitutive NOS, cNOS)活性和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symmetric dimethylarginine,ADMA)的影响,探讨姜黄素抗AS作用及与ADMA的相关性. 方法: 38只雄性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8只,喂食普通饲料)、模型组(10只,喂食高脂饲料)、低剂量姜黄素组(10只,喂食高脂饲料+100 mg·kg-1·d-1姜黄素)和高剂量姜黄素组(10只,喂食高脂饲料+200 mg·kg-1·d-1姜黄素).于实验的第12周末测定血浆TC,LDL-C,NO,内皮素(endothelin,ET),ADMA水平,主动脉组织cNOS活力,同时留取主动脉组织行病理检查. 结果: 喂食高脂饲料的3组较对照组家兔血浆ADMA和ET水平浓度均有升高(P<0.01),血浆NO浓度、动脉组织cNOS活性降低(P<0.01).姜黄素组家兔血浆ADMA和ET水平较模型组低(P<0.05),血浆NO浓度、动脉组织cNOS活性则要高出于模型组(P<0.01),2个姜黄素组之间未见显著性差异. 结论: 姜黄素有可能通过降低血浆ADMA水平,在AS进程中发挥重要的内皮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