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12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0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广西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广西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和流行因素。方法按照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的抽样方法进行抽样;粪便虫卵检查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蛲虫卵检查采用透明胶纸拭肛法,血清学检查采用ELISA方法,并进行绦/囊虫病问卷调查。结果土源性线虫(钩、蛔、鞭、蛲)、华支睾吸虫总感染率为44.23%,检出7种虫种;其中,钩虫、蛔虫、鞭虫、蛲虫、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分别为18.52%、23.25%、11.37%、19.85%和3.71%。桂东、桂南地区总感染率较高(59.72%、47.98%);学生总感染率(45.69%)较其他职业人群高;瑶族人群总感染率(76.77%)较其他民族高。≤15岁组人群蛔虫感染率较高,钩虫感染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鞭虫感染者主要为5~15岁儿童。绦虫病主要集中在桂北和桂中的少数民族地区,以融水县绦虫感染率最高(8.46%)。结论广西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与12年前比较有较大幅度下降,但仍然处于较高水平,桂东、桂南地区感染率较高;食源性寄生虫感染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
广西扇棘单睾吸虫5.8S rRNA序列及二级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分析广西人体扇棘单睾吸虫、扇棘单睾吸虫和钩棘单睾吸虫5.8S rRNA序列及二级结构,探讨他们的进化关系.方法 提取广西扇棘单睾吸虫DNA,PCR扩增并测定5.8S rDNA序列;登录GenBank获取扇棘单睾吸虫和钩棘单睾吸虫5.8S rDNA序列.应用相关软件将5.8S rDNA基因转换成5.8S rRNA.采用Zuker算法,构建5.8S rRNA分子二级结构;计算3种吸虫间的遗传距离和同源性,分析5.8S rRNA序列及其二级结构特征.结果 广西人体扇棘单睾吸虫与扇棘单睾吸虫5.8S rRNA分子序列比较显示第81、83、84、129和143位共5个碱基发生变异,这些突变碱基均位于5.8S rRNA分子二级结构未配对碱基区,未引起5.8S rRNA二级结构的明显变化;与钩棘单睾吸虫比较,显示第13、27、49、66、99、152、157位共7个碱基发生变异,其中3个碱基发生在配对区,4个替代发生在未配对区,碱基变异引起两种吸虫5.8S rRNA二级结构的明显不同;广西扇棘单睾吸虫与扇棘单睾吸虫和钩棘单睾吸虫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31和0.044,同源性分别为96.9%和95.6%.结论 广西人体扇棘单睾吸虫5.8S rRNA序列与扇棘单睾吸虫高度同源,二级结构无明显不同,与钩棘单睾吸虫同源性较低,二级结构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3.
Ambroise-Thomas等(1974)曾用丝虫成虫冰冻切片抗原的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T)进行丝虫病流行病学监测,国内用于诊断丝虫病也取得较好效果。我们于1985年4~11月在海南岛琼山县和广西田阳县等不同防治阶段的丝虫病地区进行了防治监测的观察。 一、材料和方法 (一)抗原制备 从感染马来丝虫的长爪沙鼠取出雌性成虫,洗净,在-20℃条件下作冰冻切片(4~5μm厚),固定,待干后,于-30℃冷藏备用。(二)试验血清 在班氏丝虫病区的海南岛琼山县十字路乡的4个村,采集微丝蚴血症者耳垂血166例(未治疗者),在广西田阳县凤马村采集居民耳垂血149人(占全村人口80%,防治后8年).每人取耳垂血3大滴约60μl,滴于滤纸上、晾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广西1984年基本消灭丝虫病后,于1985~1989年在全自治区范围内进行的病原学、昆虫学和血清学监测结果。人群微丝蚴率和密度逐年下降,分别由1985年的0.007%和12.7mf/60μl,下降至1986年的0.002%和6.5mf/60μl,1987~1989年连续3年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1986~1989年对致倦库蚊、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进行监测,均未发现幼丝虫阳性蚊;血清学监测流行区人群平均丝虫抗体阳性率(IFAT)为1.53~4.21%。与非丝虫病流行区抗体水平相近,表明广西已有效地阻断了丝虫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5.
目的描述广西旋毛虫病暴发特征,了解保虫宿主和人群感染现状,分析其暴发潜在性。方法查阅历年广西旋毛虫病暴发疫情资料;选择疫区和非疫区、有和无吃生肉习惯的部分县、市为调查点,采用压片镜检法检查猪肉、狗肉和老鼠膈肌,了解动物自然感染情况;采用ELISA检查人群血清抗体。结果1998~2000年间,广西分别在桂中南的邕宁,桂西的德保县,桂西北的南丹县发生了6次旋毛虫病暴发,暴发点分布在边远的山村,患者均为壮族居民,均是由于吃了生的猪肉引起暴发,病死率为2.68%。鼠类平均自然感染率1.42%,德保县高达4.46%。人群抗体平均阳性率为3.31%。结论广西旋毛虫病呈点状分布在边远山区的壮族山村,吃生猪肉是引起暴发的直接原因;广西中南、西和西北局部存在自然疫源地,鼠类是其主要的保虫宿主。  相似文献   
6.
广西首次发现新的带绦虫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探明鹿寨、三江县是否存在带绦虫的新种或变异种。我们在鹿寨、三江、田东和融水4个县分别选择了绦虫病流行较重的一个村屯,采用实地观察、个别询问的方法进行基本流行因素调查,并对部分患者进行驱绦治疗,所有收集的绦虫进行扫描电镜、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鹿寨点居民有吃生猪肝的习惯,所有患者均否认吃过生牛肉,绦虫感染率10.91%(25/229);三江点有吃生猪肉习惯,绦虫感染率约6.78%(69/1018);田东无生食肉类的习惯,但猪的囊虫感染较普遍;融水点居民有吃生牛肉的习惯。绦虫头节扫描电镜观察可见,鹿寨和三江点绦虫头节除有4个大吸盘外,中央略隆起,有一较小的附着器,形似一个小吸盘。结论:鹿寨、三江两地绦虫病的感染与吃生猪肝或生猪肉有关;绦虫头节有4个大吸盘,中央有一小吸盘,很可能是一种新发现的绦虫种或变异种  相似文献   
7.
我们于1987~1989年在广西的班氏、马来丝虫病地区,对基本消灭丝虫病后5~9年的人群,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为丝虫病防治后期监测和考核提供参考。一、材料与方法 (一)抗原制备从马来丝虫动物模型长爪沙鼠剖腹取出成虫,洗涤,进行冰冻切片,丙酮固定,制成抗原片,低温保存。  相似文献   
8.
马来丝虫病区防治前后晚期丝虫病调查报告广西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南宁530021)谢祖英,吕先纲,潘士贤,麦富珍,杨小春广西环江县卫生防疫站韦荣华,英创捷我们于1991年对原马来丝虫病超高度流行区的环江县川山乡社村进行调查,并与防治前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9.
广西消灭丝虫病后重点监测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达到消灭丝虫病后继续监测的措施。 [方法 ]1996~ 1998年选择可能存在薄弱环节的 6个不同类型地区进行重点监测。病原学采取整群单耳双片法检查微丝蚴 ,昆虫学以个体解剖方法检测蚊媒感染幼丝虫情况 ,血清学应用成虫冰冻切片IFAT检测流行区人群抗丝虫抗体水平。 [结果 ]血检 2 7938人 ,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 ;解剖蚊媒 44 5 4只 ,未检出幼丝虫感染蚊 ;IFAT检测 3 6 0 6人 ,人群抗体检测平均阳性率为1 35 % (0 39%~ 4 97% )。 [结论 ]我区消灭丝虫病后成果巩固 ,未出现丝虫感染再现迹象  相似文献   
10.
周期型班氏丝虫感染恒河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探索班氏丝虫动物模型的建立,粤、黔、桂、琼四省(区)寄生虫病研究所协作,于1982年12月至1983年9月,以海南地区班氏丝虫实验感染恒河猴,现报道如下。 材料和方法:8只恒河猴(Macaca mulatabrevicaudaus)购自海南岛陵水自然保护区及海口市公园,重0.75~2.4kg,实验前均经血检排除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