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33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牛胸腰椎解剖、生物力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测量小牛胸腰椎相关解剖数据并测试其生物力学性能 ,探讨其作为胸腰椎前路内固定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采集 1周以内的新鲜小牛胸腰椎脊柱标本 2 0具 ,测量椎体及椎间盘的最大横径、矢状径和前部高度。测试屈曲、伸展、侧屈及扭转状态下的载荷 -应变、载荷 -位移关系以及最大载荷时的应力强度及轴向刚度 ,并进行极限力学性能测试。结果 小牛胸腰椎椎体及椎间盘矢径、横径、高度自T10 至L5逐渐递增 ,椎体横径与矢径之比约为 1∶1,其T10 ~L5段椎间盘高度之和与椎体高度比值为 1∶0 .9。小牛胸腰椎载荷 -应变及载荷 -位移关系呈线性变化 ,生理载荷下屈曲、伸展及侧屈状态下的应力强度分别为 (2 .86± 0 .2 4 )N/mm2 ,(2 .17± 0 .2 0 )N/mm2 ,(5 .2 9± 0 .5 0 )N/mm2 。屈曲、伸展、侧屈及扭转状态下的轴向刚度分别为 (37.13± 4 .30 )N/mm ,(35 .38± 4 .2 0 )N/mm ,(34.5 6± 4 .2 0 )N/mm ,(5 1.6 9± 1.6 2 )N/mm。结论 小牛胸腰椎形态及大小可满足前路内固定模型的需要 ,以小牛标本作为体外非破坏性生物力学实验模型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在治疗脊柱后路内固定术术后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9年12月应用VSD治疗11例脊柱内固定术术后深部感染患者的治疗经过,以总结出合理的诊疗方法。结果11例患者应用VSD技术处理创面1~3次,每次引流7—10d。10例患者保留椎间植骨融合器、椎弓根钉、连接棒,仅取出横连。1例患者术中发现内固定已松动,取出所有内固定。随访6~36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临床治愈。结论VSD技术可以充分引流脊柱后路内固定术术后深部感染伤口的脓液并消灭其死腔;同时增加了取出横连保留其他内固定的安全性,有利于切口早习愈合及尽早进行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3.
颈椎病合并下颈椎不稳的外科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颈椎病合并下颈椎不稳的临床诊断、术式选择及手术疗效。方法 对手术治疗的32例颈椎病合并下颈椎不稳,分别摄术前及术后随访之颈椎正侧位、伸屈侧位X线片及颈椎MR检查。32例均经前路行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以颈椎不稳节段与颈椎主要退变节段重合,并行减压内固定患者为A组,共7例;对25例颈椎不稳与颈椎病节段不重合,以其中仅处理颈椎病节段9例为B组;在处理颈椎病节段同时处理颈椎不稳节段16例为C组。以“40分”评分法分别对患者术前、术后随访情况予以评价,对数据分别行组间均值t检验及组内配对t检验。结果 经12~36个月随访(平均25个月),所有患者均获骨性融合,平均改善率61.2%。A、B、C组间均值t检验:术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各组内配对t检验,术前、术后随访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在颈椎病合并下颈椎不稳的患者中,不稳节段与主要退变节段关系密切但往往并不重合。通过颈前路手术,在处理颈椎病节段同时处理相邻颈椎不稳节段,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61例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观察表明,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虽然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频数,有一定的有效率,但无论住院期间或出院随访1~27个月间其病死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别(P>0.05)。用开搏通组的猝死率明显低于抗心律失常药组(P<0.05),可能与开搏通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的形成而影响神经激素及其对心脏保护作用等有关。后者则与其负性肌力作用及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等有关。  相似文献   
5.
人工髓核柔性稳定系统对犬邻近颈椎间盘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人工髓核柔性稳定一体化系统与钢板内固定系统置入对犬施术节段邻近颈椎间盘退变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杂种犬23只,雌雄不限,犬龄1.5~2.5岁,体重20.0~30.0kg。预实验组5只,测量犬颈椎间盘压力正常参考值。18只实验用犬随机分为人工髓核柔性稳定组(A组,9只)及钢板内固定组(B组,9只),均经前路行C3/4椎间盘摘除、内置物置入手术。术中测量邻近颈椎间盘(C4/5)压力,并计算施术前后C4/5椎间盘压力差作为撑开压力,t检验比较A、B组间压力差有无显著性差异。术后6个月处死动物,行影像学(Pearce标准)及组织学观察,评价邻近上位颈椎间盘(C2/3)退变程度。结果:A、B组间施术前后邻近颈椎间盘(C4/5)压力差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B组动力位X线片发现C2/3有失稳表现者4例(44.4%)。MRIT2加权像C2/3椎间盘Pearce分级A组(平均1.78级)低于B组(平均3.22级);A组C2/3椎间盘退变组织学分级(平均1.56级)亦低于B组(平均2.78级),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各组内撑开压力与椎间盘退变分级呈正相关(P〈0.05)。结论:过高的撑开压力易导致犬施术节段邻近颈椎间盘退变,应用人工髓核柔性稳定系统较钢板固定可以有效防止邻近节段的退变。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 VSD)在治疗脊柱后路内固定术术后感染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9年12月应用VSD治疗11例脊柱内固定术术后深部感染患者的治疗经过,以总结出合理的诊疗方法。 结果 11例患者应用VSD技术处理创面1~3次,每次引流7~10 d。10例患者保留椎间植骨融合器、椎弓根钉、连接棒,仅取出横连。1例患者术中发现内固定已松动,取出所有内固定。随访6~36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临床治愈。 结论 VSD技术可以充分引流脊柱后路内固定术术后深部感染伤口的脓液并消灭其死腔;同时增加了取出横连保留其他内固定的安全性,有利于切口早日愈合及尽早进行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vWF19内含子MspI、FgBβ基因启动区-148C/T多态性与冠心病血瘀证的关系.方法:将150例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分为血瘀证组100例、非血瘀证组50例,另抽取体检健康者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vWFMspI、FgBβ基因启动区-148C/T进行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vWF内含子MspI基因型与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冠心病血瘀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非血瘀证组的分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冠心病血瘀证与非血瘀证组间的分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M M基因型患冠心病血瘀证的OR值为2.970(1.470 ~6.000,P<0.01),而患冠心病非血瘀证的OR值为2.077(0.934 ~4.615,P>0.05);M-等位基因患冠心病血瘀证的相对危险度为1.888(1.082~3.296,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FgBβ-148C/TT基因型与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冠心病血瘀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非血瘀证组的分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冠心病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间的分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TT基因型罹患冠心病血瘀证与冠心病非血瘀证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3.244、2.524,p值分别为0.033、0.137;而T等位基因罹患冠心病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2.317、2.244,p值分别为0.000、0.015.结论:vWF基因MspI多态性中,M M基因型与M-等位基因与冠心病血瘀证发生相关,且可能为其独立危险因素;Fg基因-148多态性中,TT基因型与冠心病血瘀证发生相关,T等位基因可能与冠心病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8.
颈椎结核耐药性观察及个体化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颈椎结核分枝杆菌(M.TB)耐药情况;探讨颈椎结核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2002年1月-2006年12月,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且随访1年以上的颈椎结核病例31例,均在术中取得脓液标本并经病理检查证实为颈椎结核。检测M.TB分离株对14种抗结核药的敏感性;PCR-SSCP法检测M.TB分离株耐药基因突变。术后不耐药者化疗6-9个月,耐单药者化疗12个月,耐多药者化疗18个月。随访时间为1-5年,平均3.2年。结果总耐药率为54.8%,耐多药率为25.8%;在M.TB耐药株中,5种耐药基因(katG,rpoB,rpsL,embB,pncA)突变率为88.1%;M.TB敏感株未检出耐药基因突变。本组切口一期愈合率为93.5%,总治愈率为96.8%。结论颈椎M.TB产生耐药性与相应的基因突变密切相关。在个体化有效抗痨的基础上,应用病灶清除减压一期植骨内固定治疗颈椎结核,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回顾性分析2005-01/2008-01解放军第309医院骨科收治的采用前路带锁钢板系统加钛质网笼内植骨融合置入治疗的23例外伤性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男16例,女7例;年龄25~65岁,平均41.9岁。评价前路带锁钢板系统加钛质网笼内植骨融合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以JOA评分系统分别评价患者置入前、置入后即刻、置入后随访情况,以评判手术减压效果;并分别摄置入前、置入后即刻、置入后随访X射线平片,以Cobb角测量融合节段的前凸(或后凸),以D值(齿状突到C7后下缘连线与C4后下缘垂直距离)评价颈椎的前凸(或后凸),评判重建和维持颈椎生理曲度的疗效。2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年,平均20.5个月。所有病例均获临床稳定,置入前JOA评分、Cobb角及D值与置入后即刻,置入后随访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置入后即刻与置入后随访之Cobb角及D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置入后随访之JOA评分较置入后即刻仍有改善(P < 0.05)。随访1年以上平均改善率为63%。提示应用前路带锁钢板系统加钛质网笼内植骨融合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在恢复和维持颈椎生理曲度方面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儿童颈椎结核的临床特点,探讨其鉴别诊断及外科治疗选择,并对外科干预的病例进行疗效分析。方法2002年1月至2005年7月手术治疗11例儿童颈椎结核病例,男6例,女5例;年龄2-11岁,平均6.2岁。病灶累及2椎体7例(C23,2例;C56,3例;C卵,2例);累及3椎体4例(C4-6、C。各2例)。均经前路行病灶清除减压,单纯病灶清除+外固定7例(石膏外固定2例,Halo—Vest外固定5例);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外固定4例(石膏外固定、Halo—Vest外固定各2例)。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年以上随访时均评价X线片ARA角(通过C2、C7椎体后缘分别作直线的交角)、颈脊髓功能(以40分法评定)及红细胞沉降率指标。结果经1-4年随访(平均2.3年),所有病例均治愈,随访期内无复发,未发现明显短颈及颈椎后凸畸形。术前与术后随访的颈脊髓功能及红细胞沉降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植骨组术前(9.02^o+7.89^o)、术后即刻(10.88^o+7.50^o)与术后随访(11.10^o+7.21^o)的ARA角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融合组术前(8.08^o+7.60^o)与术后即刻(14.12^o+8.60^o)、术前与术后随访(14.23^o+8.90^o)的ARA角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与术后随访的ARA角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颈椎结核多以患儿颈部疼痛不适、活动受限为首发症状,应重视其早期诊断及规范抗结核。在规范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病灶清除联合限期确切的外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满意。术中窦道造影检查有助于了解病灶范围,指导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