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2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比敏感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亮度、眩光、空间频率、年龄和屈光不正度对对比敏感度的影响。方法用OPTEC6500对比敏感度仪模拟四种状态(85 cd/m^2无眩光、85 cd/m^2有眩光、3 cd/m^2无眩光和3 cd/m^2有眩光),对402例患者进行对比敏感度检查.使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结果①在85 cd/m^2和3 cd/m^2环境下,分辨低、中空间频率(1.5 c/d,3.0 c/d,6.0 c/d)物体时,有无眩光其对比敏感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分辨中、高空间频率(6.0 c/d,12.0 c/d,18.0 c/d)的物体时。不同亮度(85 cd/m^2和3 cd/m^2)对比敏感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对于低度、中度及高度的近视患者来说.在85 cd/m^2无眩光、85 cd/m^2有眩光、3 cd/m^2无眩光、3 cd/m^2有眩光四种环境下,各种空间频率造成的对比敏感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对于各种屈光不正度的近视患者来说.在以下情况时屈光不正度造成的对比敏感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85 cd/m^2无眩光状态下,空间频率为12.0 c/d的视标:在3 cd/m^2无眩光状态下,空间频率为6.0 c/d的视标:在3 cd/m^2有眩光状态下.空间频率为12.0 c/d和18.0 c/d的视标。(固在85 cd/m^2无眩光状态下,不同年龄(11-20岁,21~30岁,31~40岁,41~50岁)的患者.分辨不同空间频率的视标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亮度、眩光、空间频率和屈光不正度五个因素均会在某些情况下对对比敏感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矫正镜片棱镜作用对双眼视觉的影响。方法:根据光学原理导出矫正镜片产生的角放大率。结果:镜片角放大率与矫正镜片屈光力,以及镜眼距有关,结论:矫正眼的注视野较裸眼有变化,棱镜作用使眼的旋转角度产生变化,当两眼矫正度数不同时,两眼的旋转角度是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不同双眼平衡方法之间的差别,探索适合常规使用的最佳平衡方法。方法病例对照研究。50名(100眼)17-26岁青年近视患者,应用电脑验光仪和综合验光仪进行验光后,在7种不同情况下进行双眼平衡,使用视网膜动态检影的方法测其调节滞后量,比较融合下的双眼调节。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采用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Dunnett-t进行分析。结果①平衡与雾视的先后顺序及平衡方法的不同会影响双眼平衡的结果(肚15.610,P〈0.01;F=3.088,P〈0.05),并且两者间存在交互效应(F=4.570,P〈0.05)。②先平衡的棱镜分离法与利用调节滞后得出的对照组最接近,且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相比而言,先平衡后雾视的棱镜分离法更接近理想的双眼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别测量注视性、运动性和知觉性主导眼,分析不同测量方法结果的一致性;测量主导眼与非主导眼调节功能,分析主导眼与非主导眼调节功能的差异。方法:对80位近视眼志愿者,完全矫正后分别利用卡洞法测量注视性主导眼、用集合近点法测量运动性主导眼、附加镜片法测量知觉性主导眼。测量单眼调节幅度、调节滞后量及调节灵敏度。结果:注视性与运动性、注视性与知觉性运动性与知觉性主导眼结果一致性分别为k=0.48,k=0.32,k=0.37;双眼屈光差异越大,注视性与运动性主导眼测量结果一致性越低(r=0.732,P<0.05)。运动性主导眼与非主导眼的调节滞后量具有显著差异( P<0.01),调节灵敏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临床工作中应全面评估主导眼;运动性主导眼具有更小的调节滞后量和更差的调节灵敏度。  相似文献   
5.
根据光学理论导出焦深与眼的瞳孔大小和眼的等效屈光力之间的关系式,利用模型眼的数据证明了焦深对球面屈光不正的影响,从而阐明了使用针孔镜的原理。  相似文献   
6.
眼镜度数与注视野的关系生物医学工程系高祥璐裸眼观察目标,眼是直接对着物体的。然而,配戴眼镜以后,眼是通过眼镜片注视物体的。这样,眼所看到的物体就要发生变化。同样注视野也要发生变化,眼的注视野[1]为头部静止眼球转动能看到的空间范围。也就是说眼看到的空...  相似文献   
7.
从屈光手术、白内障、视网膜疾病、干眼症、复视、圆锥角膜等方面介绍了波前像差技术在眼科临床中的应用情况。波前像差技术还可用于评估白内障的手术方式、人工晶体的材料和设计等对人眼成像质量的影响,从而找出最佳的治疗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眩光、夜视力差等问题对人眼的影响。指出波前像差的临床应用具有越来越广泛的前景,然而实现其应用的特殊技术尚处于初步研发阶段,一些涉及到调节、年龄和色像差等问题的基础研究亟待加强,因此其在眼科临床上的理想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8.
全自动磨边机眼镜框取样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制CCD采集眼镜框边缘尺寸系统。方法:用CCD摄像头获取眼镜框图像,根据光学中的物象公式,用自编软件将边缘尺寸处理成数字信号。结果:达到了设计要求,可画出镜框或镜片轮廓的尺寸。结论:该系统为全自动磨边机研究奠定了基础,有待进一步完善及产品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定量分析眼的屈光状态和注视距离对调节的影响,眼的屈光状态和调节幅度对近点影响。方法:根据光学原理推导出调节及调节幅度的计算公式,并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注视眼前某点时,所用的调节与眼的屈光伏态和注视点的位置有关。人眼的近点位置与眼的屈光状态和调节幅度有关。结论:注视距离相同时,不同屈光状态的眼所用的调节不同,远视眼比正视眼用到的调节大,正视眼比近视眼用到的调节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近视患者使用睫状肌麻痹剂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后屈光不正度的变化,比较该药对不同年龄患者睫状肌麻痹的效果。方法:对50名(98只眼)有近视症状的15岁以下患者进行检影和睫状肌麻痹检查。首先对每位患者进行眼底镜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排除影响视力的眼前节及眼底疾病。在睫状肌麻痹前后,分别由有经验的验光师对患者进行一次检影验光。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比较用药前后屈光不正度的变化。结果:4个年龄组(5-8岁、9-10岁、11-13岁、14-15岁)病例散瞳前后,屈光不正度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比较4组病例用药前后屈光不正度的变化量后,发现4组病例用药前后屈光不正度变化量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艾(P〉0.05)。结论: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是一种有效的睫状肌麻痹剂,对不同年龄的儿童均有较好的效果,且麻痹效果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