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52篇
特种医学   6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二氧化碳吸入、屏气及过度换气等3种不同的脑血管反应性检测方法进行比较,拟为临床应用探索一种有效且简便的方法。方法70例健康体格检查者通过经颅多普勒(TCD)超声技术常规检测颅底及颈部各动脉,然后分别进行二氧化碳吸入试验、过度换气试验和屏气试验,记录试验前后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变化数据和趋势,检测脑血管反应性。结果吸入二氧化碳后,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明显加快,增加率为(44.86±10.18)%;过度换气时,平均血流速度明显减慢,于过度换气20~30s后降至平台期,平均下降率为(33.63±8.62)%,直至过度通气结束血流速度无明显变化。70例受试者平均屏气时间为(41.66±9.51)s,其中男性屏气时间(42.05±9.23)s,女性(40.63±10.47)s,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屏气后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明显加快,增加率为(46.53±11.83)%;平均屏气指数为1.16±0.37;屏气后血流速度增加率和屏气指数之间呈高度正相关(r=0.865,P<0.01);当屏气时间>30s时,无论采用屏气后血流速度增加率或屏气指数作为分析指标,均可准确地反映脑血管反应性变化。对二氧化碳吸入试验、过度换气试验及屏气试验3种不同方法进行比较显示,过度换气试验与二氧化碳吸入试验、屏气试验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二氧化碳吸入试验与屏气试验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氧化碳吸入试验、屏气试验和过度换气试验均可有效地评价脑血管反应性,其中以屏气试验评价脑血管反应性更为简便。  相似文献   
2.
经口/鼻而罩行无创正压通气(NIPPV)早期主要用来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近年来.该技术已广泛用于治疗多种急、慢性呼吸衰竭。研究证明,NIPPV可以减少急性呼吸衰竭的插管率。缩短有创通气时间,降低住院费用。2004-01以来,我科应用NIPPV治疗4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并同未使用NIPPV治疗的26例患者进行了对照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胼胝体变性 (Marchiafave -Bignamidisease ,MBD)是一种罕见的脱髓鞘病变 ,多为慢性酒精中毒所致。截止 2 0 0 1年 5月国外报道 2 5 0余例 ,国内报道仅 30余例。现将我科收治的 2例报告如下。1 病例例 1,男 ,4 2岁 ,于 1997年 2月入院。入院前4天夜间突发四肢抽搐 ,意识丧失 ,二便失禁。发作2~ 3分钟缓解 ,当夜有共类似发作十余次。次日晨送医院就诊。既往无抽搐发作及其他病史。饮酒 10余年 ,近半年每日饮白酒 0 2 5~ 0 5公斤。查体 :欠合作 ,血压 135 / 80mmHg ,体温正常 ,心、肺、腹未见异常。言语…  相似文献   
4.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附15例报告)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 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 e,TOB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 ,自 Caplan[1 ]1980年首次提出以来 ,国内外陆续有报道。本文分析我们收治的 15例 TOBS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并讨论 TOBS的临床诊断及治疗。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5例患者中男 12例 ,女 3例。年龄 3 2~ 80岁 ,平均 61.6岁 ,均为 1998~ 2 0 0 0年住院患者。病程 3天~ 2个月。 15例中既往有高血压病者 11例 ,其中伴有冠心病 4例 ( 1例心房纤颤 )、糖尿病 3例、脑血管病史 5例 ;风湿性心脏病伴心房纤颤 1例 ;其余 3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颅内压增高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特征 ,并探讨TCD和甘露醇对患者的诊断治疗作用。方法 对 4 0例颅内压增高患者进行TCD检测 ,其中 15例行甘露醇治疗前后动态观察。结果 颅内压增高患者脑血流速度 (Vd ,Vs)减慢 ,血管阻力参数值 (PI ,RI)增大 ,甘露醇治疗后各检测参数明显改善 ,并以舒张期流速及脉动指数为著。结论 根据脑血流动力学的特征性改变 ,结合试验性甘露醇治疗 ,TCD为无创性诊断和动态观察颅内压增高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我院72例无助病人医疗救助情况的分析,为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无助病人医疗救助流程、病员管理、生活料理、费用管理、社会求助等方面的有效办法提供依据和经验.方法:本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维护患者生命健康出着眼点和落脚点,通过不同类型的无助病人,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结果:形成了我院无助病人的救助流程和护理规范,使来我院的无助病人得到快捷有效的救治.  相似文献   
7.
在死于卒中的病人中,我们观察到20例病人,在脑的病理形态学上,除软化以外,同时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当软化灶在半球时,出血位于离软化较远的部位(对侧半球、脑  相似文献   
8.
在正常条件下,血小板没有活性,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时,血小板被激活,内皮损伤后,内膜下的蛋白基层暴露,血小板自动附着,凝血酶、胶原蛋白、ADP、血栓烷(Tx)A2进一步引起血小板聚集,聚集的最后通路是激活 GPⅡb/Ⅲa受体。当血小板聚集时,形成血栓而使全部或部分血管阻塞,引起组织缺血,甚至坏死。 阿司匹林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基本药物,它能抑制TxA2的形成,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减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阿司匹林还能减少血管成形术后血管急性闭塞的发病率,在冠脉搭桥术的围手术期,使用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9.
出血性脑梗死30例临床和影像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研究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影像和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3年中341例住院非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分析30例HI的病因、临床和影像改变。结果 HI发病率占同期脑梗死的8.8%。脑栓塞为其主要病因,占70%,并以心源性栓塞为主。HI最早发生在脑梗死后24h内。最长时间为30d。26例发生在MCA分布区。有血肿型和非血肿型之分(18例12 例)。结论 脑栓塞和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症状加重或治疗后无明显好转者,建议发病后1到2周内进行影像学复查。  相似文献   
10.
阿米三嗪-萝巴新对缺血性卒中恢复期患者的疗效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评估阿米三嗪 萝巴新对缺血性卒中后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缺血性卒中后 1个月患者 ,随机服用阿米三嗪 萝巴新或安慰剂每日 2片 ,共服 3个月。每个月随诊 1次 ,以巴氏指数 (BI) ,神经功能缺损量表 (NFDS)和长谷川痴呆量表(HDS)作为疗效评估指标。结果  74例最终完成了 3个月随访 ,其中药物组 38例 ,安慰剂组 36例。巴氏指数在治疗后 1、2、3个月药物组均优于安慰剂组 (P <0 0 5 ) ;神经功能缺损量表分在治疗第 1个月药物组 (6 7± 4 7)优于安慰剂组 (9 6± 6 8,P =0 0 34<0 0 5 ) ,第 2、3个月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长谷川痴呆量表分在治疗 1、2、3个月均无显著性差异。阿米三嗪 萝巴新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7 9% ,安慰剂组为 2 7% ,主要表现为头晕、失眠 ,并不影响患者继续治疗。结论 阿米三嗪 萝巴新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缺血性卒中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