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28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6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9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4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血压大鼠心肌中MMP-2的蛋白表达及其RAS阻断后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高血压大鼠左室心肌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蛋白表达的变化以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AT1-ant)单独与联合治疗对高血压大鼠心肌中MMP-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8周龄的易卒中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SP)随机分成5组:SHRSP对照组、安慰剂组、缬沙坦组、苯那普利组及缬沙坦与苯那普利联用组。另外,取8只雄性8周龄的京都Wistar大鼠(WKY)作为对照。利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WKY以及SHRSP左室心肌中MMP-2蛋白的表达。[结果]SHRSP的收缩压(SBP)、左室质量指数(LVMI)、胶原容积分数(CVF)、血管周围胶原面积(PVCA)、左室心肌MMP-2蛋白表达较同龄的WKY显著增高。给予苯那普利、缬沙坦单独或联合治疗后SHRSP的LVMI、CVF、PVCA、左室心肌 MMP-2蛋白表达都显著降低。苯那普利、缬沙坦单独应用时的效果没有差异,而联合应用的效果更显著。[结论]SHRSP左室心肌中MMP-2蛋白表达增高,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阻断后MMP-2蛋白表达显著减少;苯那普利、缬沙坦逆转高血压心室重塑的作用可能部分通过下调MMP-2蛋白表达而实现;苯那普利和缬沙坦都能降低SHRSP的血压以及逆转其左室重塑,而联合用药的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70岁以上老人心电图运动试验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对运动负荷的反应.[方法]经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并冠状动脉造影患者216例.70岁以上老人96例为老年组(Ⅰ组),其中冠心病患者为Ⅰa组、非冠心病患者为Ⅰb组;70岁以下120例为对照组(Ⅱ组),其中冠心病患者为Ⅱa组,非冠心病患者为ⅠⅠb组.经心电图活动平板运动试验,比较各组病人运动前后心率(HR)、血压(BP)、运动耐量(代谢当量,METs)、心率血压双乘积(RPP)以及心率变时性损害(CⅠ)等的变化.[结果]①老年组运动后心率均值低于对照组(Ⅰa组126/min vs Ⅱa组146/min,Ⅰb组137/min vs Ⅱb组154/min,P<0.05);运动峰值心率低于次极量心率(85%极量心率)者多于对照组(Ⅰa组35.14% vs Ⅱa组15.55%,Ⅰb组16.95% vs Ⅱb组5.33%,P<0.05);Ⅰa组运动中预测心率达到率低于Ⅱa及Ⅰb组(83% vs 92%、95%,P<0.05),CⅠ高于Ⅱa及Ⅰb组(16.91 vs 10.57、7.84,P<0.05).②老年两亚组运动后1 min心率恢复值均小于<12/min,尤其Ⅰa组运动后1 min心率恢复值明显低于Ⅱa组(8.46/min vs 13.41/min,P<0.05);③老年冠心病组运动后RPP明显低于对照组(Ⅰa组221.67 vs Ⅱa组253.54、Ⅰb组255.55,P<0.05).④两组间运动中缺血性ST段下降发生率及ST段下降程度无差异(Ⅰa组81.08%、1.71 mm vs Ⅱa组75.33%、1.63 mm,P>0.05),但老年冠心病组在较低运动负荷时已发生心肌缺血.[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存在运动后心血管系统反应迟钝现象,尤其表现在HR、RPP、及CⅠ等指标的异常.老年冠心病患者在较低运动负荷下即可出现心肌供血不足现象.  相似文献   
3.
循证医学和临床研究的创造性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就我国临床医学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表明临床医学创造的重要性;分析了循证医学的概念及应用前景,探讨沿用循证医学开发和实现临床医学研究的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缬沙坦和氯沙坦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17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缬沙坦(治疗)组59例,80~160mg/d,口服,疗程半年;氯沙坦(对照)组58例,50~100mg/d,口服,疗程半年。治疗前后测偶测血压、动态血压、肝肾功能、血脂、血糖、血尿酸,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内皮素(ET)等,并观察心脑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4.6%(44/59例),降压幅度26.2/15.1mmHg,谷/峰(T/P)比值:收缩压(SBP)0.28、舒张压(DBP)0.78,与对照组总有效率74.1%(43/58例),降压幅度25.9/15.8mmHg,T/P比值:SBP 0.81、DBP 0.79均相似(P均>0.05)。两组治疗后PRA、AngⅡ均升高(P均<0.05);Ald、ET均降低(P均<0.05),但组间对照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尿酸也明显下降(P均<0.05),且基础值越高,降幅越大,对于治疗前高尿酸血症患者,对照组降压大于治疗组(P<0.05)。半年随访,两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相似(P>0.05),治疗组不良么应轻微。结论:缬沙坦是一种安全、作用持久、稳定、耐受性好、用药方便的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新型AngⅡⅠ型受(AT1)拮抗药物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缬沙坦治疗重症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79例心功能Ⅲ、Ⅳ的重症CHF患者随机、单盲分为缬沙坦组(41例)、安慰剂组(38例),比较两组治疗后6个月及1年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心功能改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住院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缬沙坦组治疗6个月和1年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安慰剂组(P〈0.01),临床主要症状和体征改善明显优于安慰剂组(P〈0.05~0.01)、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改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缬沙坦治疗6个月和1年期间,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律失常、再住院率明显比安慰剂组为少(P〈0.05)。发生心肌梗死、需做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心源性死亡等均比安慰剂组减少,但P〉0.05。两组不良反应轻微。结论缬沙坦治疗重症CHF患者疗效佳,可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和再住院率,不良反应轻微,可作为治疗重症CHF的新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在冠状动脉损伤再狭窄、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关系。方法: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猪冠状动脉球囊损伤28 d后(损伤组)的PAPP-A和iNOS表达,并检测高脂饮食喂养15周(高脂组)的猪冠状动脉壁PAPP-A和iNOS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损伤组的PAPP-A染色较高脂组增强(P<0.05),高脂组iNOS染色高于损伤冠状动脉组(P<0.05);RT-PCR显示,损伤组和高脂组都有PAPP-A mRNA表达,前者的表达增高(P<0.05),损伤组及高脂组均有iNOS mRNA表达,后者的表达增高(P<0.05)。结论:再狭窄病变和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炎症,PAPP-A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早期形成和发展中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高甘油三酯血症对动脉弹性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动脉弹性功能的变化。方法 采用动脉弹性功能测定仪CVProfilorDo -2 0 2 0检测 12例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和 15例健康志愿者大动脉弹性指数C1和小动脉弹性指数C2。结果 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和对照组的大动脉弹性指数C1无明显差别 (13 4± 3 6vs 14 3± 3 9ml/mmHg× 10 ) ,与对照组比较 ,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小动脉弹性指数C2明显降低 (6 3± 1 9vs 8 5± 2 4ml/mmHg× 10 0 ,P <0 0 5 )。结论 高甘油三酯血症损伤小动脉弹性指数C2 ,提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可能是高甘油三酯血症导致冠心病发病和死率增加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与不加用螺内酯治疗 ,对 2 4h尿镁排泄量 (UMA)、血浆镁浓度 (PMC)、红细胞镁含量 (EMC)的影响。方法  111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 2组 ,常规治疗加螺内酯组 (第 1组 5 6例 )和不加螺内酯 (第 2组 5 5例 ) ,采用原子吸收光谱火焰法测定治疗前、治疗 1个月及 6个月时UMC、PMC、EMC的变化情况。动态心电图检测治疗 6个月后心律失常发生率评价心电的稳定性 ;比较两组治疗 1个月、6个月后的 6min步行距离 (6MWD) ,评价运动耐力。结果  (1)第 1组治疗 1个月后 2 4hUMA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 (P <0 .0 1) ,治疗 6个月后与第 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PMC与EMC治疗 6个月后PMC与EMC的增高与治疗 1个月时及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与第 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 .0 1)。(2 )第 2组治疗后 2 4hUMA呈进行性增加 (P <0 .0 1) ;PMC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 ;而EMC治疗 1个月与治疗前无差异 ,治疗 6个月时有所下降 (P <0 .0 5 )。 (3)第 1组治疗 6个月后与第 2组比较 2 4h平均窦性心率及室性早搏发生率均较低 (分别P <0 .0 5 ) ;心房颤动 心房扑动、房性期前收缩及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均低于第 2组 (分别P <0 .0 5 ) ;第 1?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循环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水平与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64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稳定型心绞痛组34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组30例,分别检测其相关内皮功能,包括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FMD)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水平,并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PAPP—A。【结果】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相比PAPP—A[(6×10^-3±5×10^-1U/L与(19×10^-3±13×10^-3)U/L,P〈0.05]、hs-CRP[(0.5±0.3)mg/L与(3.6±2.2)mg/L,P〈0.01]、NO[(57±4)μmol/L与(45±5)μmol/L,P〈0.05]和FMD(6.0%±0.8%与3-3%±1.2%,P〈0.0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逐步选择多重回归分析,按α=0.10水准,发现PAPP—A与hs—CRP和FMD存在直线关系,Lnhs—CRP的偏相关系数为0.333(95%置信区间:0.138-0.527,P〈0.01),FMD的偏相关系数为-0.623(95%CI:-1.144—0.102,P〈0.051,其中常数项为5.570。高PAPP—A(〉11.094×10^-3U/L)患者hs—CRP明显增高[(5.3±4.2)mg/L与(1.3±0.6)mg/L,P〈0.01),FMD则降低(3.3%±2.4%与6.2%±3.6%,P〈0.05)。【结论】PAPP-A可作为间接评估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性,41岁,因心悸胸闷2d,加重伴胸痛、气促、恶心8h于1998年10月7日入院,既往无高血压、心绞痛史。查体:T37.5℃,R28次/minP126汐/min,BP13.5/8kPa。神清,皮肤湿冷,气管居中,双肺底可闻少量湿罗,音,心界不大,心率126次/min,无病理性杂音,腹软、肝脾末及。血常规WBC16.3×108炉/L,余正常;入院时心电图(见图1);心肌酶学如下(表1)(u/L)。入院诊断急性下壁、前间壁心肌梗死并完全性右束支阻滞、Ⅰ度AVB,按急性心梗常规监护与治疗,18h后患者出现气促、冷汗,不能平卧,频繁咳嗽,粉红色泡沫痰,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