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
目的 提高Peutz-Jeghers综合征(PJS)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两例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的人口学及临床、影像资料。结果 两例均为临床确诊的Peutz-Jeghers综合征,均有腹痛病史,均有小肠息肉继发肠套叠,形成肠梗阻病史;其中1例并有乳腺癌和子宫病变,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症状相一致。结论 Peutz-Jeghers综合征以反复便血、腹痛、特定部位皮肤黏膜黑斑、消化道多发性错构瘤性息肉及家族遗传性为特征,且有息肉恶变及胃肠道恶性肿瘤的可能,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息肉的切除或者摘除是重要的治疗手段,需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2.
临床资料患者52例,男28例,女24例。36例单侧,16例两侧。10岁以下16例,10-20岁20例,20-30岁12例,30岁以上4例。病理证实前,32例临床诊断为淋巴结结核,4例诊断为慢性淋巴结炎,2例淋巴结恶性肿瘤,1例诊断为淋巴结转移瘤,1例诊断为神经鞘瘤。患者以颈部肿块就诊,32例结核菌素试验阳性。36例患有龋齿或扁桃  相似文献   
3.
11例外毛根鞘癌患者,男7例,女4例;年龄35~93岁,平均66岁。皮损均在面部、头皮曝光部位。临床表现为外生性肿物、表面可破溃。组织病理示:肿瘤组织呈实体状、分叶状、小梁状,主要由不典型的透明细胞构成,以伴有外毛根鞘角化的上皮细胞增生为特征。11例患者均经手术切除治疗。随访3年,均无复发。  相似文献   
4.
泌尿系结核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全球范围结核病的复燃,肺结核和肺外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又重新受到重视。泌尿系结核是肺外结核最常见的表现类型。泌尿系结核绝大多数是由原发肺结核经血行播散到肾脏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支气管黏液嵌塞的影像表现,以提高对此征象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本组20例,均行标准后前位高电压胸片,14例行CT扫描。6例肺癌合并支气管黏液嵌塞经手术病理证实,9例有咳出支气管黏液栓病史,5例行支气管镜取出黏液栓。结果胸片13例支气管黏液栓表现为树枝状、棒状、类圆形液囊状,2例表现为肺不张,2例为误诊,3例漏诊。14例CT片均显示黏液栓,CT值-18~108HU不等。结论胸片结合CT是支气管黏液嵌塞的最佳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低剂量16层螺旋CT在不同年龄段儿童胸部检查中的作用,评估低剂量螺旋CT肺扫描的辐射剂量。方法 选取300名因怀疑儿童肺炎及儿童异物的患儿行胸部CT扫描,根据儿童的年龄或者体重分成5组,每组各60名。每组受检者按照不同的扫描参数将其分为4个亚组,每个亚组15名患儿。每亚组扫描参数分别一个标准剂量组和三个低剂量组:120kV、150 mAs,120kV、50 mAs,120kV、30 mAs,120kV、15 mAs。结果 本研究结果表明,随着mAs的降低,不同年龄段受检者接受的辐射剂量显著降低(P < 0.05),以15mAs水平为最低。结论 16层螺旋CT低剂量在儿童胸部扫描,15mAs的更低剂量螺旋CT肺窗图像可满足 < 8岁或 < 40kg的患儿诊断需求。  相似文献   
7.
骨硬纤维瘤     
骨硬纤维瘤(desrnoplastic fibrorna of bone)又称韧带样纤维瘤,是一种以肿瘤细胞产生丰富胶原纤维为特征的良性肿瘤。极为少见,我院曾收治3例均经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例1女30岁:16年前无明显原因发现右前臂肿物,轻微胀痛,10年前肿物长至鸡蛋大小,在当地医院手术诊为纤维瘤。术后1年在原手术疤痕处再次出现肿物,并逐渐长大,入院时肿瘤已大如鸭蛋并凸出皮肤表面约3cm。界限不清,不活动,基底较广:X线表现:右尺骨、桡骨骨干相对面骨皮质广泛大小不等的鼠咬状骨质破坏,凹凸不平,边缘稍硬化,中段有不规则骨增生,病变区有花边样骨膜增生,手术所见:肿瘤呈白色,无包膜,质地硬。  相似文献   
8.
肠套叠是由一部分肠管及其附着的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所形成。婴幼儿肠套叠也称原发性肠套叠或无诱因性肠套叠,约占全部儿童肠套叠的95%,其发病年龄的高峰期为5—9个月的儿童,1岁以内患儿约占60%,2岁以内患儿约占80%,新生儿罕见。冬春季时较多见,男:女约为4:1。病因不明,有人认为婴儿回盲部系膜尚未完全固定,活动度较大是引起肠套叠的原因;也有人提出是由于腺病毒感染,回肠远端淋巴组织增生和肠运动机能发生紊乱所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