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2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3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回顾了河南省艾滋病防治工作历程,分析总结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提出今后工作重点与建议。河南省从199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以来,根据不同时期流行特点采取了针对性的防治策略和措施,扩大了监测、治疗、高危行为干预等措施的覆盖面。全省HIV抗体检测人数从2011年的570万人次逐步增加到2020年1 617万人次,建立了166个艾滋病监测哨点,38个确证实验室,862个筛查实验室和2 989个检测点。抗病毒治疗覆盖率达到90.2%,艾滋病病死率降低至1.93%,单阳家庭阴性配偶的阳转率稳定在0.5%以下。下一步需要加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探索科学有效的防治策略,遏制艾滋病的传播和蔓延。  相似文献   
2.
中国艾滋病综合防治政策发展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艾滋病的防治过程中,无论是联合国(UN)、世界卫生组织(WHO),以及发达和发展中国家,防治政策一直是处于不断的争论、修改、完善的过程,这也是政策的特性所决定.自1985年我国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以来,我国的艾滋病防治政策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艾滋病政策的发展,以及影响政策制定和实施的主要因素,为今后的防治政策的制定提供建议,本文对我国艾滋病流行不同阶段中政策的发展及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依据政策的概念及内容心,本次研究选取政策的标准为与艾滋病防治有关的国家级法律、法规及有关部委颁布的文件中涉及艾滋病或与艾滋病有关的预防、治疗与关怀等内容。为描述方便将本研究中所涉及到的法律、行政法规和有关部委文件统称为“政策文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艾滋病单方阳性配偶阳转情况影响因素,为预防艾滋病二代传播措施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河南省4县2006—2010年221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者及其配偶进行调查,对可能影响阳转的人口学特征、性生活方式、相关知识知晓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单阳配偶文化程度(χ2=7.298,P=0.026)、性行为频率(χ2=6.075,P=0.048)、先证阳性者CD4+T淋巴细胞(以下简称CD4)计数(χ2=10.908,P=0.004)、夫妻双方安全套使用情况(χ2=52.474,P=0.000)和艾滋病知识知晓率(χ2=5.503,P=0.0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显示,先证阳性者的CD4计数≤200时,将艾滋病传染给配偶的危险性是CD4计数>350者的3.224倍(95%CI=1.266~8.212),单方阳性夫妻间经常使用安全套和较少使用安全套的HIV阳转危险性分别为每次均用的16.452倍(95%CI=5.837~46.373)和7.643倍(95%CI=2.878~20.296)。结论HIV先证阳性者高CD4水平和坚持每次使用安全套是HIV夫妻间传播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近年来我国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提供艾滋病检测咨询(PITC)服务现况,收集存在的问题和建议。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对我国6个省/直辖市PITC开展情况进行调研。采用专题小组访谈或个人访谈的方式进行资料收集,调研对象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简称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中负责/参与PITC工作的人员。采用主题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编码、主题归类和分析。结果 共调研6个省/直辖市中疾控机构19家,医疗机构16家;召开疾控机构专题小组访谈19次,医疗机构专题小组访谈15次,个人访谈3次;疾控机构共访谈74名工作人员,医疗机构共访谈60名工作人员。调研地区均高度重视PITC工作,逐步出台并完善相关政策,不断推进PITC工作的开展。但由于国家层面缺乏PITC政策支持,各地PITC工作进展不一;且普遍存在PITC培训不足,医务人员开展PITC工作能力不足;宣传力度不够,就诊者检测意识薄弱等问题。结论 PITC在扩大检测方面占主体地位,应尽快出台政策文件,规范PITC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挥医疗机构扩大检测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中医药治疗对HIV/AIDS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长期变化趋势的影响。方法 以“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和“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回顾性收集2004年参与河南中医项目地区的HIV/AIDS患者的基线信息及随访年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按是否参与中医项目分为中医治疗组和非中医治疗组,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来控制组间差异,并观察两组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变化趋势。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 046例HIV/AIDS患者,其中中医治疗组973例,非中医治疗组1 073例,匹配后共得到723对病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年变化趋势图显示,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和200~350个/μL的HIV/AIDS患者在治疗初期CD4+T淋巴细胞计数显著升高,中医治疗组升高得更快。当CD4+T淋巴细胞计数达到350个/μL左右时,组间差异消...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河南省MSM人群HIV感染流行趋势,为河南省艾滋病防治政策与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析2008-2013年艾滋病病例报告系统中同性性传播HIV/AIDS病例的变化趋势,利用MSM人群艾滋病综合防治专项调查数据分析该人群HIV感染率及危险行为变化。结果 2008-2013年河南省同性性传播病例构成从1.3%上升到17.1%,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专项调查数据显示,MSM人群HIV感染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从2008年的4.69%增至2013年的8.33%(趋势χ2=39.24,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χ2=21.03,P<0.001)、文化程度(χ2=31.66,P<0.001)、职业(χ2=14.59,P=0.01)、最近1次肛交行为安全套使用情况(χ2=134.97,P<0.001)、最近6个月同性性行为安全套使用情况(χ2=97.15,P<0.001)、最近1年性病症状(χ2=67.21,P<0.001)以及梅毒感染(χ2=163.60,P<0.001)均为感染HIV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病症状史、感染梅毒与艾滋病防治知识不知晓为感染HIV的危险因素。结论 河南省MSM人群中HIV感染呈不断上升趋势,男男同性性传播已经成为主要感染途径,该人群不安全性行为普遍存在,亟需采取有效措施控制HIV在该人群中的传播。  相似文献   
7.
河南是我国艾滋病疫情较重的省份之一,患者多集中于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对艾滋病以及抗病毒治疗的认识不足.同时患者对心理状况的了解也不足,不懂得及时通过心理咨询来缓解心理压力,多数患者积累了较多的心理问题.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艾滋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甚至影响抗病毒治疗的效果[1].为了解河南省...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河南省经性途径感染艾滋病病毒(HIV)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与行为特征,评估二代传播的危险性。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调查方法,对河南省2011年报告的经性途径感染HIV的病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婚内性传播以女性为主,婚外性传播以男性为主。婚外性传播病例中,男性平均年龄显著高于女性。68.0%的婚外性传播病例曾发生过异性商业性行为,平均异性商业性伴数为3个,坚持每次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0.7%(4/578)。90.6%(260/287)的同性性传播病例有同性非商业性行为,坚持每次使用全套的比例为5.1%(13/257)。结论河南省经性途径感染HIV的病人普遍存在造成二代传播的高危行为,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艾滋病的进一步蔓延。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457例婚内性传播艾滋病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河南省报告为通过婚内性传播感染艾滋病(AIDS)病例的资料,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流行病学方法,对2009年1-10月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中报告为婚内性传播的艾滋病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2009年1-10月,共报告婚内性传播病例457例,其中非重点县区224例,占49.02%(224/457);30~39岁年龄段155例,占33.92%(155/457);配偶传播途径中报告既往采供血途径感染的250例,占54.70%(250/457);夫妻双方发现感染时间间隔小于3个月者259对,占56.67%(259/457)。结论早期发现感染者和病人,加强非重点县区和30~39岁年龄段人群干预工作力度,是河南省减少艾滋病婚内性传播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2002-2014年河南省HIV暴露儿童生存与死亡情况,分析HIV暴露儿童死亡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200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河南省开展预防HIV母婴传播工作中发现并报告的HIV暴露儿童1 705例,年龄范围为0~18月龄,存活儿童随访至18月龄。分别对HIV暴露儿童1、3、6、9、12、18月龄进行随访,收集孕产妇母婴阻断服务、儿童药物阻断、儿童传染病发病、生存状况等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对影响HIV暴露儿童死亡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截止2014年12月31日,共随访到1 705例HIV暴露的儿童,其中18月龄随访时存活儿童共1 536例(占90.09%),随访过程中失访58例(占3.40%),死亡111例(占6.51%),HIV暴露儿童累计死亡率为67.39‰,新生儿死亡率为23.07‰,婴儿死亡率为57.01‰。不同年份的儿童死亡率无下降趋势(χ2=1.57,P=0.201)。死因构成以肺炎为主(36例,占32.43%),其次为疑似AIDS (18例,占16.21%)。死亡儿童均未进行过HIV早期检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IV暴露儿童死亡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儿童低出生体重(OR=4.97,95% CI:3.12~7.92)。可能的保护因素包括产妇孕12周前初检(OR=0.46,95% CI:0.26~0.80),儿童联合药物阻断(OR=0.25,95% CI:0.15~0.42)。结论 2002-2014年河南省HIV暴露儿童的死亡率较高,应积极开展HIV暴露儿童早期诊断及抗病毒治疗,预防肺炎等常见传染病,加强营养指导及生长发育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