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楔形切除与改良全埋入式垂直褥式缝合在二次剖宫产腹壁切口中的应用。方法 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术前测量原瘢痕宽度和VSS评分,术后3、6、12个月再次测量原瘢痕宽度和VSS评分,记录瘢痕增生情况。结果 术后12个月瘢痕宽度(0.52±0.26cm)、VSS 评分(2.75±1.07),与术前的瘢痕宽度(1.01±0.35cm)、VSS评分(5.50±2.7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楔形切除腹壁瘢痕及脂肪组织后采用改良的全埋入式垂直褥式缝合脂肪组织,显著减轻术后切口瘢痕过度增生及瘢痕变宽,切口瘢痕纤细,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胎儿肝脏间叶性错构瘤(MHL)的产前影像学特点。方法 分析该院收治的1例胎儿先天性MHL的诊断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孕妇31+5周产前超声及磁共振发现肝脏肿块,误诊可能为“肝母细胞瘤或肝血管内皮瘤”,孕妇及家属在期待治疗过程中出现胎死宫内情况,住院引产,经病理检查确诊为MHL。包括本例在内,共获得国外报道MHL胎儿27例。27例患者诊断孕周15~38周,分娩孕周24~38周;肝脏肿块直径大小为2~16 cm;男性胎儿5例,女性胎儿16例,6例未报告性别;7例并发羊水过多,5例发生胎死宫内,死产1例,活产21例,4例新生儿出生后死亡;17例行手术切除治疗,随访10例预后好。结论 胎儿肝脏疾病在产前不具有特异性,围生期须进一步加强影像学检查、疑诊后的监测及产科管理,从而改善母儿预后。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妊娠期完全性子宫破裂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治及结局,为三孩政策开放后保障母婴安全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19例妊娠期完全性子宫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妊娠子宫完全破裂的发生率为0.023%(19/81843),其中9例剖宫产术后子宫下段瘢痕破裂,1例输卵管妊娠保守手术后宫角破裂,1例腹腔镜下宫颈环扎术后子宫下段破裂,2例人工流产隐匿性子宫穿孔后宫角破裂,3例穿透性胎盘植入宫角破裂,1例暴力引产宫体破裂,还有1例欣普贝生引产宫角破裂以及1例宫颈球囊引产宫体破裂。主要临床表现为胎心减速(21.1%,4/19)、腹痛(15.8%,3/19)和阴道流血(15.8%,3/19)。19例产妇均存活,1例行子宫次全切除术,其余18例均行子宫破裂修补术;1例引产死胎,1例因先天畸形于生后2月死亡,其余17例新生儿结局良好。结论 妊娠期完全性子宫破裂的高危因素包括各种原因所致的瘢痕子宫、胎盘植入、暴力引产以及前列腺素使用等,应该严格把握剖宫产手术指征,提高产科手术操作技术,给予正确的围生期保健指导和产程管理,降低妊娠期子宫破裂的发生,从...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基因沉默整合素连接激酶(ILK)对人滋养细胞TEV-1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等的影响。方法:构建ILK-siRNA慢病毒载体后,转染人TEV-1细胞,分ILK基因沉默组(KD组)和空白质粒转染组(NC组)进行;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mRNA和蛋白表达,MTT法、Transwell法和划痕实验等检测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基因沉默ILK后,TEV-1细胞的ILK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证明干扰ILK表达成功。沉默ILK后,TEV-1细胞的增殖能力、侵袭能力、迁移能力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ILK-siRNA转染TEV-1细胞后,MMP-9和p-GSK3β mRNA和蛋白水平显著下降(P<0.01)。结论:沉默ILK通过下调GSK3β和MMP-9的表达抑制人滋养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孕35周前未足月胎膜早破(preterm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PPROM)孕妇B族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假丝酵母菌(candida mycoderma,CM)及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检测的阳性率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旨在为未足月胎膜早破的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妊娠28~35周胎膜早破孕妇172例作为观察组,随机选取同期无胎膜早破的孕妇206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孕妇GBS、CM、UU检测的阳性率,及GBS、CM、UU阳性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孕妇GBS、CM、UU阳性率分别为11.6%、11%、14.5%,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4%、5.3%、7.8%;观察组绒毛膜羊膜炎、新生儿宫内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76.2%、24.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7.6%、15.5%;GBS、CM、UU阳性者绒毛膜羊膜炎、新生儿宫内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85%、45%,分别明显高于阴性者的71.4%、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35周前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GBS、CM及UU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无胎膜早破孕妇,且感染会使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增加。因此,有必要在妊娠35周前开展GBS、CM联合UU检测,以实现早期发现和治疗,减少未足月胎膜早破和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从而改善母婴预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