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骨代谢指标变化及接受TNF-α拮抗剂治疗对AS患者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测定25名AS高活动(ASDAS>2.1)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炎症指标、血清骨钙素N端中分子(N-MID)、β胶原降解产物(?-Crosslaps)及总I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1NP)水平,计算ASDAS,后经TNF-α拮抗剂治疗12周后复查上述骨代谢指标。并进行分析。结果 AS治疗前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治疗前组血清?-Crosslaps、N-MID和P1N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经12周TNF-α治疗前后组间比较,AS治疗后组ASDAS评分、ESR和CRP指标均较AS治疗前组降低,TNF-α拮抗剂治疗后AS组在疾病活动度方面有明显改善;AS组治疗后?-Crosslaps显著降低(P>0.05), N-MID和P1NP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NF-α拮抗剂治疗不仅可改善AS疾病活动度,同时对AS患者骨吸收骨破坏进行有效的阻止。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在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参考。方法将2016年7月-2018年9月于本院接受诊治的106例老年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参照骨质疏松症的判定标准分成骨量减少组60例、骨质疏松症组46例;并将骨质疏松症组患者依据年龄分成60岁~69岁组15例、70岁~79岁组17例、≥80岁组14例;同期选择50例正常老年人作为健康对照组。对各组血清TNF-α、IL-1β、IL-2、IL-6、IL-8、IL-10水平进行检测,测定骨密度,并分析血清细胞因子和骨密度相关性。结果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症组血清IL-2、IL-6、IL-8、IL-10表达低于健康对照组,血清TNF-α、IL-1β表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骨质疏松症组血清IL-2、IL-6、IL-8、IL-10表达低于骨量减少组,血清TNF-α、IL-1β表达高于骨量减少组(P<0.05);骨质疏松症组患者随年龄增长,血清IL-2、IL-6、IL-8、IL-10表达呈逐渐减少趋势,血清TNF-α、IL-1β表达呈增高趋势(P<0.05);骨质疏松症组患者的血清IL-2、IL-6、IL-8、IL-10表达和腰椎骨密度均显示为正相关(r值分别为0.309、0.311、0.274、0.407,P<0.05);血清TNF-α、IL-1β表达和腰椎骨密度显示为负相关(r值分别为-0.308、-0.312,P<0.05)。结论血清TNF-α、IL-1β、IL-2、IL-6、IL-8、IL-10等细胞因子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进展过程中发挥重要参与作用,积极检测细胞因子表达能为临床诊治骨质疏松症、评估预后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3.
陈杨畅  李素蘋  项光博  金珍木 《浙江医学》2018,40(22):2466-2469
目的观察绝经后女性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前臂骨密度(BMD)的变化,探讨前臂BMD对骨质疏松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绝经后女性RA患者193例,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量非受力(左)侧前臂远端1/3处BMD,并测量中轴部分[正位腰椎(L2~4段)及左髋部]BMD。根据中轴部位BMD值,将RA患者分为正常及异常者,比较不同患者前臂BMD、骨矿含量及T值。采用ROC曲线分析前臂BMD对不同部位骨质疏松的预测价值。结果中轴BMD值异常164例,其中骨量减少71例,骨质疏松74例,严重骨质疏松19例;中轴BMD值正常仅29例。前臂BMD值异常146例,其中骨量减少60例,骨质疏松67例,严重骨质疏松19例;前臂BMD值正常47例。中轴BMD正常者年龄明显小于异常者,前臂BMD、骨矿含量及T值均明显优于异常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腰椎、左髋部BMD正常者年龄均明显小于异常者,前臂BMD、骨矿含量及T值均明显优于异常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ROC曲线显示:前臂BMD诊断腰椎骨质疏松的AUC为0.932,最佳T值为0.355,灵敏度为0.814,特异度为0.951;前臂BMD诊断左髋部骨质疏松的AUC为0.955,最佳T值为0.365,灵敏度为0.776,特异度为0.973。结论前臂BMD对腰椎、左髋部骨质疏松的诊断准确性较高,可作为诊断绝经后女性RA患者椎体、髋部骨质疏松的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在本院就诊的RA患者157例,根据疾病活动度分为轻、中、重度三个亚组;对照组为体检中心的体检健康者32例。观察其肿、痛关节数、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常规、肝、肾功能等临床指标。结果 RA组的TNF-α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结论活动性RA患者血清中TNF-α水平高低可作为反映RA病情活动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在评估结缔组织病(CTD)合并肺动脉高压(PAH)患者预后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9年2月诊断为CTD,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为PAH,同时经胸部CT排除肺血栓或肺动脉狭窄的297例患者,中心实验室检测NT-pro-BNP水平。根据NT-pro-BNP分为NT-pro-BNP升高组(41例,13.8%)及NT-pro-BNP正常组(256例,86.2%),采用生存分析及Cox回归分析对患者预后进行评估,主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次要终点事件为心血管事件。结果297例患者中类风湿关节炎89例(29.9%)、系统性红斑狼疮61例(20.6%)、硬皮病49例(16.5%)、混合性结缔组织病46例(15.5%)、其它CTD52例(17.5%)。随访结束后,NT-pro-BNP升高组全因死亡率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明显高于NT-pro-BNP正常组(均P<0.05)。生存分析提示NT-pro-BNP升高组与NT-pro-BNP正常组1、3与5年生存率分别为82.1%、51.1%、20.6%和90.2%、73.4%、43.7%。校正各种混杂因素后,发现NT-pro-BNP是CTD合并PAH患者全因死亡及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发现,NT-pro-BNP升高组中男性、高龄、高NT-pro-BNP水平、低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而NT-pro-BNP正常组中男性、高龄是其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NT-pro-BNP可作为预测CTD合并PAH患者全因死亡及心血管事件的较好指标,特别是对于高龄、男性及低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患者。  相似文献   
6.
项光博 《现代实用医学》2023,(12):1654-1657
<正>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具有明显遗传倾向的慢性炎症性关节病,主要表现为长期的腰背痛和晨僵[1]。AS属于弥漫性脊柱炎的一种形式,主要影响脊柱和骶髂关节,也可能涉及到其他的关节和全身多个器官[2]。AS的进展预测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然而尽管过去几十年,其疾病进展的预测仍存在一定的困难。此前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临床表现、遗传标记、炎症标志物等方面,但这些标志物在预测疾病进程中的价值尚不一致,对疾病发展的影响机制和预测精度也有待提高[3-5]。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是生物体内广泛存在的一类酶,主要存在于肝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血脂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特点.方法 比较SLE患者(50例,其中伴狼疮性肾炎亚组23例,不伴狼疮性肾炎亚组27例)、健康对照组(35例)及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组(40例)的血脂谱、hsCRP水平.结果 SLE组及两个亚组的hsCRP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组;SLE组及其伴肾损害亚组血脂高于健康对照组,但低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组;两亚组间,伴肾损害组血脂异常更显著(P<0.05).结论 SLE尤其伴肾损患者存在微炎症状态及脂质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检测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并分析其与其他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探讨该类患者25-OH-D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75例女性SLE患者和70例女性健康对照者的血清,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检测25-OH-D水平;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25-OH-D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度评分(SLEDAI评分)、补体3(C3)、补体4(C4)、血清钙(Ca)、血清磷(P)、碱性磷酸酶(ALP)、甲状旁腺素(PTH)、24h尿蛋白定量以及治疗药物(激素、羟氯喹)的相关性。结果(1)女性SLE患者血清25-OH-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2)女性SLE患者血清25-OH-D水平与SLEDAI、激素用量及时间、24h尿蛋白定量水平均呈负相关(r=-0.61、-0.68、-0.74、-0.37,均P<0.05),与Ca呈正相关(r=0.247,P=0.042);而与C3、C4、P、ALP、PTH水平及使用羟氯喹无相关性;回归分析显示SLE中25-OH-D缺乏组(<10ng/ml)较25-OH-D正常组(≥30ng/ml)相比,狼疮活动是非活动发生的5.60倍(OR=5.6,95%CI:1.146~27.37,P=0.033)。结论女性SLE患者中血清25-OH-D水平明显降低,25-OH-D水平与SLE疾病活动、使用激素及肾损害相关,25-OH-D可能在女性SLE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