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联合用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性前列腺炎 (CP)是男性成人常见疾病 ,其发病率约为 8% 〔1〕。其病因不明 ,仅 5 %CP被证实为细菌感染〔2〕,故治疗困难。为了探讨联合用药对CP症状的改善状况 ,我们于 2 0 0 0年 8月~ 2 0 0 1年1 2月对 1 0 4例CP患者进行了治疗对照研究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院门诊CP患者 1 0 4例 ,平均年龄 3 1岁 (1 8~ 5 1岁 )。病史均 >3个月。治疗前 1个月未曾服用抗生素 ,无影响CP疗效评定的相关疾病。1 .2   治疗分组按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 5组 :A组 (安慰剂治疗 ) 2 1例 ,B组 (抗生素治疗 ) 1 8例 ,C…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PCa)患者治疗后PSA变化模式对其生存预后的临床影响。方法:回顾性总结近12年来114例接受全雄激素阻断(MAB)联合近距离治疗的PCa患者的临床资料,从PSA变化规律入手,初步分析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患者中位生存时间81(15~144)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1.23%、78.07%和68.42%。单因素分析显示:基线PSA水平、PSA最低值、PSA下降时间、PSA倍增时间以及PSA缓解幅度均是可能影响生存预后的临床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PSA最低值、PSA下降时间以及PSA缓解幅度是独立的预后因素,并分别提高了患者远期生存可能1.7、3.3和6.8倍。结论:局限高危PCa患者在接受MAB联合近距离治疗后,其PSA能否降至1μg/L以下、能否在3个月之内降至最低值,以及PSA最大缓解幅度能否达到96%等因素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氮质血症期肾癌(RCC)患者接受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LPN)治疗后的肾功能变化规律,并初步探讨影响其术后透析事件的可能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26例氮质血症期RCC患者的所有临床病理资料及肾功能随诊资料,观察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以及总肾小球滤过率(GFR)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可能影响患者术后透析的临床因素。结果所有患者的年龄范围在54~76岁之间,中位年龄64岁。术后1年内,全组患者中共5例患者(19.2%)的肾功能进入了衰竭期,3例患者(11.5%)接受了血液透析治疗。术后1年时,BUN和Scr分别增长了54.5%和58.5%,而总GFR则减少了32.5%。单因素分析显示:肾功能不全的病因、肿瘤原位分期以及术中失血量可能是影响术后是否需要透析治疗的有意义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肾功能不全的病因才是术后透析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是否存在术前肾血管狭窄性病变可能是氮质血症期RCC患者术后透析事件的独立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过表达缺氧诱导因子1α影响前列腺癌血管生成的体内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转染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体内环境下对人前列腺癌血管形成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对构建的转染HIF-1α人前列腺癌LNCaP细胞(LNCaP/HIF-1α)复苏后培养,ELISA法检测转染前后培养液上清PSA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将转染前后的LNCaP细胞建立免疫裸鼠皮下肿瘤模型,观察肿瘤生长情况;收集肿瘤标本后针对肿瘤血管生成相关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促血管生成素2(Ang-2)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与LNCaP细胞相比,转染HIF-1α的人前列腺癌LNCaP细胞培养液PSA水平明显降低(t=8.243,P<0.05);流式细胞术显示其更具有增殖活性。体内实验显示皮下肿瘤成瘤率提高,成瘤时间提前。LNCaP/HIF-1α免疫组化研究显示VEGF、iNOS、Ang-2表达较LNCaP组增强。结论:在体内环境下,HIF-1α过表达能够诱导人前列腺癌LNCaP细胞血管形成相关蛋白VEGF、iNOS表达上调,提高肿瘤血管形成能力。并通过诱导肿瘤血管形成来增强肿瘤的侵袭转移能力;体内外实验显示HIF-1α可能对人前列腺癌LNCaP细胞Ang-2表达不产生影响,而在体内环境下Ang-2表达受其他因素调控。  相似文献   
5.
刘丽华  韩毅力  白羽 《医学综述》2005,11(10):876-878
细胞凋亡研究是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重点之一。凋亡发生途径包括:①死亡受体-转接器蛋白途径。②线粒体-细胞色素C途径。③其他如蛋白激酶途径等。凋亡的最终途径是DNA降解。由于死亡受体-转接器蛋白途径在肝病中的重要意义,本文对此进行综述。1死亡受体死亡受体(DRs)是细胞表面  相似文献   
6.
韩毅力  罗勇  贺大林  祝广峰  程鹤鹏 《医学争鸣》2007,28(23):2119-2121
目的:探讨雄激素受体(AR)在前列腺癌激素依赖特性转变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分别应用Western Blot和RT-PCR法检测四种前列腺癌细胞株(LNCaP,C4,C4-2及C4-2B)的AR蛋白表达差异和转录活性差异状况,并初步分析其在前列腺癌雄激素依赖特性转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结果:AR在雄激素依赖的低转移性细胞株LNCaP中的蛋白表达量和转录活性最低,同时AR在雄激素非依赖的高转移性细胞株C4,C4-2及C4-2B细胞株中的蛋白表达、转录活性却逐渐增高.结论:AR在雄激素依赖特性和转移潜能不同的前列腺癌细胞株之间确实存在着有意义的差异表达,而这种表达差异可能在影响前列腺癌激素依赖特性转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腹途径机器人辅助前列腺增生切除术(robotic-assisted simple prostatectomy,RASP)治疗大体积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手术经验、临床安全性及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RASP治疗的21例前列腺增生患者临床资料,对手术程序、术中和术后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 结果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35.7±23.2)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68.4±21.5)ml,无输血,术后24 h内停止膀胱冲洗,拔除造口管时间为术后2 d,拔除引流管时间为术后3 d,平均拔除尿管时间(12.5±2.4)d。术后3个月复查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和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RASP治疗大体积良性前列腺增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方法,可能成为大体积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可选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闭合性肾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1993年-2001年收治闭合性肾损伤80例,行B超、IVU、CT等检查。保守治疗66例(82.5%),手术治疗14例(17.5%),其中包括2例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结果:78例痊愈出院,肾功能正常。2例(2.5%)死亡,均为多器官损伤合并休克的患者。68例(85.0%)随访1-5年。结论: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可较准确地诊断肾损伤程度,并可同时了解腹腔脏器损伤情况,应作为重度以上肾损伤的首选检查,B超可用以轻伤者筛选诊断。肾损伤的治疗应最大程度保留肾组织,防止并发症及后遗症,除了对严重肾实质碎裂伤,肾血管严重损伤应积极进行手术治疗,以挽救患者生命;对严重肾挫伤、肾裂伤、部分肾破裂伤所致肾出血患者可选择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脾破裂合并左肾损伤在临床的多发性损伤中并不少,且有其特殊性,诊治得当则能迅速转危为安,反之则会延误病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体内外环境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过表达对前列腺癌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MT)并导致肿瘤侵袭能力升高的影响.方法:对已构建的稳定表达HIF-1α的人前列腺癌LNCaP细胞(LNCaP/HIF-1α)复苏后培养,对HIF-1α过表达进行鉴定.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检测转染前后培养液上清PSA水平;软琼脂成瘤实验比较两种细胞体外成瘤能力;将转染前后的LNCaP细胞注射免疫裸鼠皮下建立皮下肿瘤模型,观察肿瘤生长情况;收集肿瘤标本进一步行免疫组化处理.结果:免疫荧光和Western印迹证实LNCaP/HIF-1α细胞中HIF-1α过表达.同LNCaP细胞相比,转染HIF-1α的人前列腺癌LNCaP细胞培养液中PSA水平明显降低;MTT法显示其更具有增殖活性,体外成瘤能力更强.体内实验显示皮下肿瘤成瘤率提高,成瘤时间提前.肿瘤标本免疫组化提示转染组E钙粘蛋白表达下调,波形蛋白表达上调.结论:HIF-1α过表达能够封闭E钙粘蛋白,上调波形蛋白表达,提示HIF-1α过表达可能通过诱导EMT增强LNCaP细胞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10.
芳香胺在膀胱肿瘤中的分子学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膀胱肿瘤病因学中 ,芳香胺接触及吸烟是常见的病因 ,芳香胺致膀胱肿瘤已被实验证实。本文试由芳香胺在人体内代谢活化及酶学异常 ,癌基因改变等方面论述 ,膀胱肿瘤发生的分子学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