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探讨生活习惯、饮食因素、个人疾病及家族史与大肠息肉的关系,为制定大肠息肉的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以各种原因来北京市肛肠医院行电子肠镜检查的大肠息肉患者作为病例组,选择性别相同、年龄相差3岁以内、同期检查的非大肠息肉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每例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生活与饮食习惯、个人疾病史、一级亲属消化道肿瘤史等。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计算风险比值比(OR值)及其95%CI。结果生活习惯因素中,吸烟(OR=1.4,P=-0.031)和饮酒习惯(OR=1.3,P=0.042)增加大肠息肉的发病风险,而坚持体育锻炼能够降低大肠息肉的发病风险(OR=0.7,P〈0.01);饮食因素中,喜欢食用较烫米饭(OR=I.6,P=0.027)和喜欢吃肥肉(OR=1.3,P=0.047)均能增加大肠息肉的发病风险;而常吃豆制品(OR=0.7,P=0.035)和常吃水果(OR=0.6,P=0.001)可降低大肠息肉的发病风险。此外,血吸虫感染史(OR=5.6,P=-0.043)以及一级亲属肿瘤史(OR=2.4,P=-0.001)能增加大肠息肉的发病风险。结论大肠息肉的发生与不良生活及饮食习惯有关,坚持体育锻炼、常吃豆制品和多吃水果是其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我国五省市城乡居民洗手健康干预的近期效果.方法 采用类实验研究,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设计,以五省市城乡60个干预社区和60个对照社区18~60岁居民为对象进行洗手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干预前(n=6159)和干预后(n=6140)两次问卷调查比较洗手行为和知识掌握的变化情况,评价洗手健康干预的近期效果.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居民“吃东西前”、“上厕所后”、“接触钱币后”和“干完农活、下班后”每次、经常洗手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洗手时间≥20s和不共用毛巾擦手的比例明显提高,正确洗手率由基线的49.2%上升到干预后的57.2%.农村居民正确洗手率提高程度高于城市,洗手知识知晓率提高程度低于城市.结论 本次调查的洗手健康干预近期效果良好,居民在洗手时长和洗手知识的掌握上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应加强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干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