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分析凤山县近年来经实验室证实的麻疹流行特征及临床表现,探讨麻疹防控措施,为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经实验室证实的麻疹流行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凤山县2013-2015年6月麻疹发病36例,年均发病率为6.67/10万,以0~4岁儿童和20~34岁农民为主,发病年龄段呈双峰波形,8月龄婴儿和青壮年人群发病呈上升趋势。发病季节性明显,呈春夏季高发。流行模式以散发为主。结论易感人群的积累和聚集是麻疹流行的主要原因,人员密集场所未采取个人防护措施为麻疹快速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保持高水平麻疹疫苗接种率、完善疫情管理、有效控制传染源、加强人员密集场所个人防护是控制麻疹流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陈永阳 《健康天地》2009,3(12):105-107
目的:了解凤山县免疫规划工作现状,推动免疫规划工作持续发展。方法:采用查资料、看现场、入户访问等方式收集信息,填写综合调查表;按随机抽样原则调查319名2002—2007年出生儿童预防接种情况。结果:凤山县免疫规划工作人员、设备、经费投入不足,工资报酬较低,重医轻防思想严重,各项工作措施落实不到位,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较低。结论:凤山县免疫规划工作十分薄弱,需从政策、经费、管理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才能扭转被动局面。  相似文献   
3.
凤山县1~6岁儿童麻疹免疫抗体水平监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了解凤山县1~6岁儿童麻疹免疫抗体水平,为控制麻疹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随机抽样的原则,对120名2000-2005年出生的儿童进行麻疹IgG抗体水平监测,麻疹IgG抗体滴度≥1:200为阳性.结果 麻疹lgG抗体阳性率为86.67%,几何平均滴度(GMT)为1:290,男女之间麻疹IgG抗体阳性率和G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岁组麻疹IgG抗体阳性率和GMT随着年龄组增长而降低,5~6岁组则随年龄组增长而升高;2~6岁组复种儿童与初种儿童麻疹IgG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乡镇的MV复种率、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凤山县1~6岁儿童麻疹免疫抗体水平具有保护力,但免疫屏障仍然薄弱.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探讨预防接种薄弱区适宜的管理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根据一类疫苗接种率的高低预测针对疾病流行可能性的大小,分别赋值5分、4分、3分、2分和1分,按评分标准把凤山县辖区内12个预防接种区域分为极高薄弱、高薄弱、中薄弱和低薄弱四个等次进行甄别与考核。 结果 经反复查漏补种后,1个极高薄弱区降至中等薄弱区,6个高薄弱区中有5个降至中等薄弱区、1个降到低薄弱区,5个中等薄弱区全部降至低薄弱区,有统计学意义(T+=6,单侧检验P<0.01)。接种率由甄别时的84.39%提高到9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 464.07,P<0.01)。年末考核分值较年初甄别时大幅降低,两组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单侧检验P<0.05)。 结论 量化甄别管理方法是预防接种薄弱区较为适宜的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麻疹流行病学特征,评价麻疹控制效果。方法根据控制策略将凤山县31年来麻疹控制工作划分为4个阶段,对各阶段麻疹流行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各阶段以15岁以下儿童发病最多,其中0~5岁组发病率最高。Ⅰ阶段麻疹平均发病率为197.12/10万,死亡率为1.40/10万,乡镇覆盖率达100%,冬春季为高发,流行峰间隔期为3~4年,峰形陡峭;Ⅱ阶段平均发病率为74.88/10万,死亡率为0.36/10万,流行峰间隔期为5~6年;Ⅲ阶段平均发病率35.53/10万,死亡率为0.29/10万,流行峰间隔期为7~8年,峰形上升迅速下降缓慢;Ⅳ阶段平均发病率为1.38/10万,无死亡病例,乡镇覆盖率下降到72.73%,高发季节向春夏季后移,流行峰间隔期为8~9年,峰形矮小。结论高质量实施麻疹减毒活疫苗预防接种和规范麻疹疫情管理是控制和消除麻疹的良策。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量化甄别出预防接种薄弱区域后实施分类指导的效果。方法 根据一类疫苗接种率的高低预测针对疾病流行可能性的大小,分别赋值5分、4分、3分、2分和1分,按评分分值范围从高到低划分为极高薄弱、高薄弱、中薄弱、低薄弱和极低薄弱5个等级,用流行病学观察法进行分析。结果 2020年凤山县甄别出极低薄弱区1个、低薄弱区3个、中薄弱区7个、高薄弱区1个,经分类指导后,1个高薄弱区降为低薄弱区、7个中薄弱区降为极低薄弱区、3个低薄弱区降为极低薄弱区、1个极低薄弱区保持不变。接种率由甄别时的88.76%提高到94.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未考核分值较年初甄别时大幅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对接种率薄弱的剂次进行针对性管理,效果显著。结论 在量化甄别出预防接种的薄弱区域后再实施分类指导,有利于维持高水平的接种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