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阴道前壁黏膜瓣悬吊术和传统阴道前壁修补治疗前盆腔器官脱垂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前盆腔器官脱垂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0例。研究组实施阴道前壁黏膜瓣悬吊术,对照组实施传统阴道前壁修补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医疗费用、术后6个月的客观治愈率以及PFIQ-7、 PFDI-20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医疗费用以及术后6个月的PFIQ-7、 PFDI-20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术后6个月的客观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阴道前壁黏膜瓣悬吊术治疗前盆腔器官脱垂,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安全经济,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用于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与意义。方法选取冠心病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组。A组50例患者在针对性治疗基础上使用曲美他嗪进行治疗;B组50例患者在A组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及治疗后各项检查指标。结果 B组总有效率98.0%显著高于A组82.0%,且B组心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显著优于A组(P〈0.05)。结论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能够在短时间内缓解患者各类不适症状并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药物联合能够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血脂并达到降低血粘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甘露糖结合凝集素基因外显子Ⅰ第54号密码子多态性与细菌性阴道病及复发性细菌性阴道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BV患者45例(BV组)、RBV患者25例(RBV组)及正常健康女性30例(对照组)的宫颈阴道灌洗液,采用ELISA法测定宫颈阴道灌洗液中的MBL浓度;采用多聚酶连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进行MBL基因外显子Ⅰ第54号密码子多态性分析。结果 BV组MBL浓度[(8.95±1.47)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4.79±1.98)ng/mL],RBV组MBL浓度[(2.88±1.54)ng/mL]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V组基因突变率为31.11%(14/45),RBV组突变率为84.00%(21/25),对照组突变率为10.34%(3/29)。BV组该位点的突变频率高于对照组(P<0.05),RBV组该位点的突变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阴道上皮细胞MBL基因外显子Ⅰ第54号密码子突变以及可能由其导致的阴道局部MBL浓度降低可能是RBV发生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血清中造血生长因子(HGFs)的表达水平,评估HGFs在宫颈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宫颈癌患者49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60例、健康体检者40例为研究对象,采取血清标本,酶联免疫法检测HGFs表达水平[包括干细胞因子(SCF)、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GM-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化学发光微粒免疫分析法检测宫颈癌肿瘤标记物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表达,对检测结果 进行对比分析.结果GM-CSF、G-CSF和M-CSF在宫颈癌及CIN患者中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P<0.05),GM-CSF和M-CSF在宫颈癌患者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CIN患者(P<0.05),SCC-Ag在宫颈癌患者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CIN患者和健康体检者(P<0.05).M-CSF、GM-CSF、G-CSF、SCC-Ag诊断宫颈癌的特异度均较高,其中M-CSF诊断的敏感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高于SCC-Ag,M-CSF与SCC-Ag组合后诊断水平高于单独应用SCC-Ag.结论 对HGFs的深入研究可能为寻找新的宫颈癌肿瘤标记物开辟新的途径,尤其是M-CSF具有作为一个良好的宫颈癌和CIN标记物的潜能,可作为早期诊断宫颈癌及CIN的可能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评价改良盆底重建术与经阴道坐骨棘筋膜固定缝合术(ISFF)治疗重度盆腔器官脱垂的临床结局。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佛山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重度子宫脱垂(包括穹隆脱垂)患者63例,采用双盲法随机分为改良盆底重建组与ISFF组,改良盆底重建组30例,ISFF组33例,两组患者均为采用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诊断为Ⅲ度子宫脱垂(包括穹隆脱垂)的患者。两组患者各随访18个月,分别比较两种手术的术中、术后情况,术后的恢复以及复发情况以及随访情况。结果:改良盆底重建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高于ISFF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改良盆底重建组术后主观满意度为95.6%,ISFF组的术后主观满意度为9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以POP–Q分类法代表子宫最低点的C点和代表后穹窿的D点为评价指标,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分别为92.7%、9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放置网片的患者无1例出现网片的侵蚀和暴露。结论:两种术式对重度盆腔器官脱垂均是安全有效、微创、手术效果好的术式。  相似文献   
6.
FISH技术检测宫颈hTERC基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宫颈上皮细胞hTERC基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138例宫颈脱落细胞中hTERC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118例各级宫颈病变中,CIN176例,CIN214例,CIN3/原位癌16例,宫颈浸润癌12例,用FISH检测hTERC基因的表达其阳性率分别是13%、64%、81%、100%,子宫颈癌hTERC基因的表达较宫颈上皮内瘤变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TERC基因在各级宫颈病变均有一定的表达。hTERC基因的阳性表达率随着宫颈病变分级呈逐渐上升趋势。且hTERC基因在高度病变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低度病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阴道前壁粘膜瓣悬吊术治疗前盆腔器官脱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应用阴道前壁粘膜瓣悬吊术治疗45例前盆腔器官脱垂患者(悬吊组)的临床资料,并选择同期行传统阴道前壁修补的45例患者(传统组)作为对照,所有脱垂患者均以前壁脱垂为主,POP-Q分度为III度-IV度。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病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前后的PFIQ-7,PFDI-20及PISQ量表评分。结果:(1)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悬吊组手术时间稍长于传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悬吊组术后6个月的客观治愈为100.00%,术后1年,2年的客观治愈率均为93.33%(42/45);传统组术后6个月的客观治愈率为88.89%(40/45),术后1年为77.78%(35/45),术后2年为75.56%(34/45);悬吊组术后不同时期的客观治愈率均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术后症状,性生活质量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之间术前PFIQ-7,PFDI-20和PISQ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悬吊组术后同时期的PFIQ-7,PFDI-20评分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同时期的PISQ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前壁粘膜瓣悬吊术治疗前盆腔器官脱垂主,客观治愈率比传统修补术高,复发率低,短期疗效确切,简单,经济,安全,对患者性生活质量的不良影响小,但需要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和掌握手术技巧。  相似文献   
8.
衰弱是常见老年综合征,常存在于很多老年人中。高血压也是老年人罹患常见病,两者常共存。衰弱增加了老年高血压患者管理的复杂性,也易被忽视。近年来,国内外指南均推荐将衰弱评估纳入老年高血压患者管理,但仍缺乏足够数量的相关临床研究支持。合并衰弱的老年高血压诊治,是探索老年人医疗照护个体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性,66岁。因"发现盆腔包块28d"于2009-9-1入院。病史采集:G2P2,顺产2子,末次生产时间为1973年。48岁绝经。2001年曾行甲状腺瘤切除术。否认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肝炎、结核病史和食物、药物过敏史。2009-8-24外院超声示右侧附件区呈低回声(54mm×43mm)。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阴道坐骨棘筋膜固定缝合术(ischial spinous fascia fixation,ISFF)与骶棘韧带固定术(sacrospinous ligament fixation,SSLF)治疗子宫脱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6年1月在佛山市妇幼保健院治疗的子宫脱垂患者34例,采用双盲法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实施ISFF(18例)和SSLF(16例)两种术式,采用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期法评估两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ISFF组和SSLF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0±10.5)m L、(92±8.2)m L,手术时间分别为(60±8.6)min、(74±9.6)min;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4.2±0.8)d、(4.5±1)d。术前ISFF组患者子宫C点(+2.60±0.20)cm、D点(-3.91±0.61)cm;SSLF组C点(+2.61±0.13)cm、D点(-3.89±1.20)cm。术后检查ISFF组患者C点(-5.69±0.51)cm、D点(-6.87±0.32)cm;SSLF组C点(-5.70±0.60)cm、D点(-7.00±0.30)cm;两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24个月,最后有6例患者失访。术后3月随访28例患者有正常性生活,6例患者因自身原因拒绝性生活。结论 ISFF是利用自身组织治疗子宫脱垂,具有治愈率高、复发率低、费用低,安全微创、术后对性生活影响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