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与帕金森病对比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的临床及影像特点以及与帕金森病(PD)的区别。方法对50例VP及118例PD住院或长期门诊随访患者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进行归纳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结果VP发病年龄大于PD;多以肌僵直-少动起病;临床上以对称性铅管样肌僵直-少动为主,静止性震颤少见;可伴锥体束损害表现和智能障碍、尿失禁。VP影像学主要表现为基底节、脑室周围多发腔隙性梗死;而单纯PD无脑梗死改变。结论VP发病可能与长期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有关;VP临床表现与PD存在不同;脑MRI或CT检查对两者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腰池放液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方法:将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腰大池穿刺放液配合小剂量甘露醇降颅压方法(简称腰穿组)和大剂量甘露醇降颅压方法(简称对照组)治疗,观察颅内压变化及病程。结果:腰穿组降颅压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病程也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结论:腰池穿刺放液配合小剂量甘露醇降颅压方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临床分析及其危险因素初探于淑兰,陈宗羡将362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出血性与缺血性两组,对其年龄、性别、危险因素进行比较,以经CT扫描及脑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做分析。结果显示脑梗塞最常见,约占全部类型的73%。男女之比1.93:1,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中老...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脂、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 (ICVD)患者血脂、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方法 对缺血性脑血管病 113例 [包括脑梗死 (CI)急性期 2 5例 ,恢复期 30例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5 8例 ]和正常对照组 77名进行血脂、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PAI)和D 二聚体浓度进行测定。结果 CI组甘油三酯 (TG)、总胆固醇 (TC)、载脂蛋白B10 0 (ApoB10 0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ox LD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CI急性期、恢复期和TIA组PAI高于对照组 ,而t PA活性均低于对照组 ;TIA伴有梗死灶者血浆D 二聚体和PAI含量明显高于无梗死灶者 ,t PA含量低于无梗死灶者。结论 ICVD患者不仅存在血脂代谢紊乱 ,且体内凝血活性增强 ,纤溶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对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72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治疗组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22% ,对照组为52.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20.86±1.15)分和(11.65±1.08)分(P<0.05),对照组分别为(21.13±1.01)分和(15.74±0.68)分(P<0.05),且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红注射液对青年人脑梗死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6.
陈宗羡 《首都医药》2014,(24):41-42
帕金森病(PD)是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缺失和路易小体的形成所致,临床表现包括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Break[1]等提出PD病理分期假说共分6期:1期嗅球及前部嗅神经核的变性,临床表现嗅觉障碍;2期低位脑干包括舌咽神经及迷走神经运动核、网状结构、中缝核、巨细胞网状核及蓝斑一蓝斑下核复合体和延髓的核团的退行性病变,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有关;中缝核、蓝斑等变性出现睡眠障碍;3期和4期黑质、中脑深部核团及前部脑叶受累,出现PD的运动症状;5期和6期边缘系统以及新皮质出现路易小体,此期可出现抑郁、幻觉、认知障碍等神经精神症状。根据这个分期,人们不断的探索非运动症状的特点,以期找到临床前诊断的生物学标记,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依据。目前研究生物学标记的方法很多,比如嗅觉障碍、运动能力测验、快速动眼睡眠行为障碍、外周血液检查、基因检测、影像学检查等,这些方法各有所长,联合应用生物学标记可能是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central pontine myelinolysis,CPM)自1970年代后期被联系于低血钠的快速纠正,约10年后又拓展至"渗透性脱髓鞘综合征(osmotic demyelination syndrome,ODS)[1]",及至2008年个案文献甚至提出了"可能的周围神经ODS[2]"。但不少迹象提示,诸如后述的问题或许尚无满意答案:CPM最可能的病因是什么?文献肝移植术后或严重呕吐相关的CPM或"ODS"预后极差之原因为何,如何优化其围手术期处理、如何优化重度低钠血症的治疗原则、改善预后?"ODS"累及的主要部位为何?病理机制为何?如何在纠正血钠时避免之?等等。兹对早期的、经典的或有一定代表性的病例文献的具体资料进行重新分析及商榷;在此基础上,对上述诸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和反思。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颈动脉斑块形成与血脂变化的关系,我们对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乐检测和血脂测定,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银杏叶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科从2004年6月至2005年5月采用银杏叶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180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为本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发病在1~7d,均经头CT或MRI证实,神经功能缺损评分>8分,排  相似文献   
10.
银杏叶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8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临床上常见眩晕的主要原因之一,多见于中老年人,如不及时治疗有可能形成脑梗死,导致昏迷、肢体瘫痪、脑神经麻痹、失明等。尽快终止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发作,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应用银杏叶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