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4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析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治疗脑室积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5年9月~2018年6月收治的37例脑室积血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即单纯脑室外引流术(17例、对照组)及联合腰大池持续引流术(20例、试验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首次脑室积血清除率、术后1周及术后2周脑室积血清除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试验组脑室内感染、脑积水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生活自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GOS评分良好率95.0%与对照组GOS评分良好率70.6%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室积血患者,在常规脑室外引流术的基础上联合采用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术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SLTC)治疗重型颅脑损伤(STBI)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38例STB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9例采用SLTC治疗,对照组69例采用常规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颅内压下降速度和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术后并发症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术后预后较对照组优(P〈0.05)。结论SLTC具有视野开阔、减压充分、操作方便、能显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并减少病死率的优点,是一种既有效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维螺旋CT影像重建指导下骨性颅底重建及显微镜下硬膜漏口多层修补术治疗前颅窝外伤性脑脊液鼻漏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神经外科12例经临床诊断为前颅窝外伤性脑脊液鼻漏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先经双排或64排螺旋CT扫描,后在工作站上进行三维重建,显示前颅窝骨折和漏口位置、形态;在三维联动图像上显示漏口与副鼻窦之间的关系,对漏口的大小及窦腔的容积进行了测量;依据CT影像资料进行手术治疗,所有病人均行前额部硬膜外入路,三明治式骨性颅底重建,显微镜下寻找漏口,自身腱膜或人工脑膜无创修补,明胶海绵及耳脑胶加固。结果12例脑脊液鼻漏患者三维CT联动重建发现单纯额窦破口7例,单纯筛窦破口5例,额窦及筛窦双破口2例,破口大小0.5-2.5cm,平均1.75cm;颅内积气9例,无颅内积气5例。12例患者均一次修补成功,随访5—18个月未见复发,未发生颅内感染,1例出现嗅觉缺失。结论三维螺旋CT薄层扫描及颅底重建对前颅窝外伤性脑脊液鼻漏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可以明确前颅底破损的位置、数量、形态及破口与副鼻窦的关系,为指导手术提供影像学依据。“三明治”式前颅底骨性重建及显微镜下寻找并多层修补漏口(“双层三明治”)可临床治愈脑脊液鼻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脑室穿刺引流、YL—I型针血肿穿刺碎吸+脑室穿刺引流两种术式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出血破入脑室的临床效果。方法86例破人脑室的高血压基底节出血病人按GCS评分分两组,回顾分析两组病人采用2种不同术式的治疗效果。结果GCS8~12分的40例病人中,YL—I型血肿穿刺醉吸组在手术疗效、预后等方面优于小骨窗开颅组,差异有显著胜(P〈0.05)。GCS5—7分46例病人除手术出血及手术时间外,在手术疗效、预后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伊〉0.05)。结论GCS评分可作为高血压基底节出血破人脑室病人手术方式选择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且GCS≥8分,施行YL—T型针血肿穿刺碎吸+脑室穿刺引流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早发性卒中相关性肺炎(EOP)危险因素及细菌谱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54例EOP患者及同期50例无EOP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吸烟史、糖尿病史、肺部基础病变、呕吐误吸、卒中部位、卒中范围大小、NIHSS评分、意识障碍、吞咽困难、留置鼻饲管、使用药物(如脱水镇静药物、糖皮质激素等)、颅脑手术治疗、气管切开/插管等侵入性操作、营养不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0.05),两组体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俨〉0.05)。细菌谱检查发现铜绿假单胞菌8例,大肠埃希氏菌5例,肺炎克雷伯菌7例,鲍曼不动杆菌3例,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奇异变形菌8例,阴沟肠杆菌6例,无乳链球菌(B群)2例,白色念珠菌3例,热带念珠菌2例,屎肠球菌2例,α链球菌2例,奈瑟氏菌2例。结论大多数EOP的病原体是社区获得性病菌,少部分是潜在多重耐药性的医院内获得性病原菌。机体抵抗力减弱、消化道及呼吸道细菌定植、不当操作导致的误吸是EOP的危险因素。加强支持治疗及呼吸道管理,减少细菌异位、合理使用抗生素或可减少EOP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支持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的效果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0月间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8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加肠外营养支持组(观察组)19例和全肠外营养支持组(对照组)19例。观察组早期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结合,10天后转为全肠道营养,对照组10天内行全肠外营养支持,观察血糖、血浆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观察组能获得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质合成物,1周时的血糖控制程度、血浆白蛋白及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观察组10天后病死率为(15.79%)明显低于对照组(31.58%)。结论重型颅脑损伤行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结合符合病人的病理、生理要求,能使该类病人营养状况和生存率提高。  相似文献   
7.
陈均昌 《吉林医学》2014,(18):4006-4006
目的:研究分析颅骨修补术后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颅骨修补术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头皮下积液3例,癫痫2例,头皮下感染1例,材料外露1例。结果:所有并发症患者经过有针对性的治疗后均痊愈,而且未出现新的并发症。结论:选择适合的修补材料、手术中的无菌操作、良好的塑形是减少颅骨修补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8例,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9例给予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并同时加丹参注射液10~20mL治疗,对照组49例应用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80%,对照组为75.5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再出血率、住院时间及GC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有效地降低再出血率,并发症少,生存率高,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红外线水平定位仪引导侧脑室额角穿刺的优点及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10年1月至今34例侧脑室穿刺置管病人资料,其中1组(观察组)12例病人在双红外线水平定位仪引导下进行穿刺,另1组(对照组)22例病人根据传统徒手穿刺方法进行穿刺,对两组病人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管头位置满意率、并发症发生率、引流时间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12例病人1次穿刺成功10例(83.3%),穿刺2次2例,对照组22例病人一次穿刺成功17例(77.3%),穿刺2次2例,穿刺2次以上2例,穿刺失败1例。术后引流管头位置:观察组12例均在侧脑室额角(100%),8例位置居中,偏深1例,偏外1例,偏深并偏外2例;对照组23例病人引流管头在同侧脑室额角12例(54.5%),其中1例偏外,进入对侧脑室2例,中央区靠边1例,脑实质内1例,三角区4例,中央区内后侧1例,三脑室1例。并发症:观察组中穿刺道出血2例(1例自己拔管导致出血),出血增加2例。对照组中穿刺道出血3例,出血增加3例,引流不通畅3例,颅内感染2例。引流时间(脑室腹腔分流术除外):观察组:2~20天,平均5.6天,≤3天3例,3~7天5例,≥7天4例。对照组:1~17天,平均6天,≤3天4例,3~7天4例,≥7天11例。疗效评价:观察组:治愈6例,好转3例,治愈好转率75%,未愈2例,死亡1例。对照组:治愈10例,好转3例,治愈好转率59.1%,未愈7例,死亡2例。结论应用红外线引导行侧脑室额角穿刺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方便、成本低廉的脑室穿刺方法,值得推荐使用,尤其适于基层医院、急诊手术及低年资神经外科医生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的效果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0月间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8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加肠外营养支持组(观察组)19例和全肠外营养支持组(对照组)19例。观察组早期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和肠外营养(parenterl nutrition,PN)结合,10天后转为全肠道营养,对照组10天内行全肠外营养支持,观察血糖、血浆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观察组能获得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质合成物,1周时的血糖控制程度、血浆白蛋白及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观察组10天后病死率为(15.79%)明显低于对照组(31.58%)。结论重型颅脑损伤行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结合符合病人的病理、生理要求,能使该类病人营养状况和生存率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