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7篇
口腔科学   44篇
内科学   9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Angle classⅠ、Ⅱ、Ⅲ类错畸形病例上下颌牙量不调的发生率,探讨上颌侧切牙牙冠宽度变化与牙量不调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Angle classⅠ、Ⅱ、Ⅲ类错畸形病例各65,68,58例,测量其上下前牙及第一磨牙间12个牙的牙量,获取不同病例的上颌侧切牙冠宽度,Bolton指数的前、全牙比率及牙量不调量并作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错畸形病例中全牙量不调超过1.5 mm的比率为17.8%,错畸形病例中68.59%上颌侧切牙冠宽于7~8.5 mm(男性),6.5~7.5 mm(女性)范围内,上颌侧切牙冠宽度于该范围外的病例中发生前或全牙量不调1.5 mm以上的比率为18.33%或25%.结论:上下颌牙量不调不是引起错畸形常见原因;通过上颌侧切牙冠宽度来预测上下颌牙量不调并不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儿童青少年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儿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前后的软组织侧貌变化差异.方法:由近年代向远年代抽取在该院口腔正畸科完成矫治的44例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拔牙矫治分为拔牙组和非拔牙组,各22例.拔牙组患儿均拔除4颗双尖牙.对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软组织美学指标的测量分析.结果:拔牙组除颏唇沟角(Li-B'-Pos)和面角(NsPg'-FH)矫治前后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测量指标均向面突度减小的方向变化,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拔牙组矫治前后仅下唇倾角(B'Li-FH)和上唇凸距(Ls~REP)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前两组患儿上唇倾角(A'Ls-FH)、Ls-REP、下唇凸距(Li-REP)、Z角和颏沟倾角(Pg'B'-F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拔牙组的A'Ls-FH、上下唇角(A'Ls-B'Li)、Z角和Pg'B'-FH均大于非拔牙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软组织侧面型较突的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儿通过拔牙矫治有望获得较大的面型改变,而非拔牙矫治对患儿的侧貌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量骨性安氏Ⅱ类错畸形患者经拔牙或非拔牙矫治后的牙特征,以评价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应用PAR指数分别对采用拔牙或非拔牙矫治的两组青少年骨性安氏Ⅱ类错畸形患者(均21例)矫治后的牙模型进行定量测量,分析比较两组治疗后牙特征的差异。结果矫治后,拔牙组权重PAR总分为(0.62±0.74),非拔牙组为(0.90±1.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PAR各分值两组均较低,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青少年骨性安氏Ⅱ类错畸形经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后,从牙特征方面评价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骨性Ⅱ类与骨性I类错骀畸形拔牙矫治前后软组织美学指标的变化差异。方法选取骨性Ⅱ类I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27例及骨性I类双颌前突患者26例,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每位患者均拔除了4颗双尖牙。将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软组织美学指标的测量分析。结果骨性Ⅱ类组患者矫治前后上唇倾角(A’Ls—FH)、颏沟倾角(Pg’B'-FH)、Z角和面突角(G—Sn-Pg’)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性I类组患者矫治前后上唇倾角、颏沟倾角和Z角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矫治前后两组在z角、面突角均存在差异。矫治前后两组无论组内或组间面角(NsPg'-FH)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拔牙矫治对骨性Ⅱ类1分类及骨性I类双颌前突错黯畸形患者面型影响均较大,两组拔牙矫治前后的侧貌差异主要存在于颏部。面角非衡量骨性Ⅱ类1分类及骨性I类双颌前突是患者拔牙矫治前后侧面型变化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戴用下颌前移口腔矫治器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疾病(OSAD)患者的睡眠结构变化。方法选取行下颌前移口腔矫治器治疗的OSAD患者61例,接受口腔矫治器治疗前后均行多导睡眠图检查。将患者分为治疗后成功组52例及不成功组9例,对两组治疗前后的睡眠分期比率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成功组治疗前后S3、AI、HI、AHI、LSpO_2、最长呼吸暂停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不成功组治疗前后AHI、最长呼吸暂停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治疗后呼吸参数AI、AHI、LSpO_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戴用下颌前移口腔矫治器治疗成功的OSAD患者深睡眠百分比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6.
一、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选取1992~1999年至我科就诊的错畸形病例的石膏模型191付,要求为恒牙、牙数完整,牙冠清晰.年龄12~35岁,平均18.5岁,男65付,女126付,AngleⅠ类65付,AngleⅡ类68付,AngleⅢ类58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成人与青少年在内收上前牙的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的差异。方法:选择运用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完成的上颌前突并拔牙矫治患者79例,其中成人患者38例,青少年患者41例。在其矫治前后的曲面断层片上对4个上颌切牙进行牙根形态观察及冠根长度的测量,以获得正畸治疗后牙根吸收的定性及定量资料。利用SPSS11.0软件对所得资料进行检验分析。结果:治疗后成人患者上颌中切牙的根吸收量大于侧切牙,成人患者上颌中切牙的根吸收量亦大于青少年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后成人与青少年患者上颌中切牙的牙根吸收等级分布存在差异(P〈0.01)。结论:成人在上颌前牙的内收矫治中中切牙的根吸收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8.
广西壮族中专学生龋病和牙周疾病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口腔疾病特别是龋病和牙周疾病是学生常见病、多发病,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第3种非传染性疾病,呼吁各国进行重点防治:1995年进行的第2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未包括广西,而广西壮族是广西的主要少数民族.也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对壮族青少年学生进行口腔卫生状况调查,不仅能了解其口腔健康状况,还可将其作为基线调查资料,为今后口腔疾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和进行防治成效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9.
异位牙(tooth transposition)是一种较少见的牙齿异常萌出。是指同一象限相邻两个牙齿的位置互换或一个牙齿发育萌出在一个不相邻的另一个牙齿的位置[1-2]。其临床矫治较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矫治前后头影测量分析初步评价2D舌侧自锁矫治技术的矫治机理,为临床应用推广提供依据。方法应用2D舌侧自锁矫治技术对12例成人错[牙合]深覆盖5例;安氏Ⅲ类前牙反牙合3例;非拔牙病例8例,拔牙病例4例(单个下颌牙)。不用排牙实验和复杂的托槽间接粘接技术,不使用不锈钢方丝,只使用热激活超弹性镍钛圆丝、不锈钢圆丝或澳大利亚钢丝,配合颌间牵引及链状皮圈等其他辅助装置用于调整上下颌间关系、关闭拔牙间隙及作一些简单的控根运动。通过7项代表颌骨及牙齿垂直向及矢状向变化的X线头影测量指标来评价该技术矫治前后患者颅颌牙面的变化情况。结果安氏Ⅰ类错[牙合]矫治前后除上前牙唇倾度外,其余头影测量结果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Ⅱ类错[牙合]矫治后上下切牙间角从矫治前109°提高到矫治后126°,变化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安氏Ⅲ类前牙反[牙合]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结果表明上前牙唇倾度和上下切牙间角的变化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所有病例在获得绝对隐形矫治目的的同时,也取得了满意的矫治效果,矫治时间11~19个月。结论应用2D舌侧自锁矫治技术除安氏Ⅰ类牙列拥挤外,安氏Ⅱ类和安氏Ⅲ类错[牙合]矫治后前牙唇倾度都发生了明显变化,故其对成人轻度骨性错[牙合]的掩饰性治疗及牙弓内非大范围移动牙齿的非拔牙病例或个别拔牙病例的矫治均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