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08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穴位注射与中药热敷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5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穴位注射与中药热敷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56例广西中西医结合医院杜艳(530011)扶绥县中医院陆智东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病因,多数医家主张手术治疗〔1〕。但由于各种原因要求保守治疗的病人很多,我们自1994年10月以来,应用穴位注...  相似文献   
2.
中药熨摩治疗腰腿痛11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笔者运用中药熨摩治疗腰腿痛110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110例中,男66例,女44例。年龄20~70岁,以40~55岁为最多。住院80例,门诊记载30例。病程最短1夭,最长20年。110例均以体征及X线摄片作为诊断依据。其中腰大肌损伤8例,梨状肌综合征23例,肥大性腰椎炎16例,臀上皮神经损伤29例,腰肌劳损28例,腰椎间盘脱出症6例。X线摄片报告腰椎骨质增生71例,其中出现坐骨神经痛症状49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炎症反应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为更好地防治颈动脉斑块形成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9-06—2013-03在该院住院治疗的276例高血压患者,其中192例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84例不伴有颈动脉斑块,所有病例均常规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通过彩超检查颈动脉了解hs-CRP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结果在高血压患者中,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者的hs-CRP明显高于不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者(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炎症反应与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应用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未病”是中医理论最具影响的学说之一。它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与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功能和思维理念颇为吻合,极易结合。我院于2005年创建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社区服务中突出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特色,不仅群众满意,也得到了上级部门的高度评价,于2006年被评为全国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笔者从实践中看到了中医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深感将中医“治未病”思想应用于社区卫生服务是一条值得探索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将84例血脂异常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8例,对照组36例),治疗组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d口服,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口服,治疗前、治疗第1周和第2周后分别检测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胆固醇(HDL-C),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脂达标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第1周和第2周后,两组TC、LDL-C、TG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TC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HDL—C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P〉0.05)。治疗第1周后,治疗组LDL-C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6.3%VS25.0%,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应用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短期内即有明显的降脂效果,而瑞舒伐他汀降脂疗效优于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6.
笔者于1995年10月一1998年10月,以大黄为主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34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tiM床资料两组患者均为住院病人。诊断符合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治疗组M例中,男性对例,女性13例,年龄最小48岁,最大78岁,平均57岁。发病时间最短2小时,最长36/J'时,平均7.3小时。有高血压病史者引例。人院时血压偏高27例。神志清楚16例,昏迷6例,嗜睡12例。34例病人均有一侧肢体瘫痪,患侧肢体肌力0级6例,1-11级18例,Ill-N级10例。语言障碍9例。伴呕吐16例,头痛12例,头晕9例。对照组26例中,男性16例,女…  相似文献   
7.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病之一,我们自1995年1月至1998年7月采用电针与中药热敷治疗本病45例,并设药物对照组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报告如下:l一般资料本组75例均为门诊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5例,男26例,女19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62岁,平均M.3岁;病程1个月一6年,平均1.5年。有外伤及劳损史者37例,单纯腰痛18例;第三腰椎横突末端压痛左侧22例,右侧13例,双侧10例;腰椎X线片示第三腰椎横突过长或左右不对称9例,腰椎肥大性改变17例。对照组30例,男门例,女13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63岁,平均41.7岁;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为更好地防治颈动脉斑块形成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7月至2014年2月在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723例患者,其中492例伴有颈动脉斑块(斑块组),231例无颈动脉斑块(无斑块组)。所有病例均常规检测总胆固醇(TC)、低密度胆固醇(LDL)、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胆固醇(HDL),并用彩超检查颈动脉斑块,将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TC、LDL、TG和HDL多个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斑块组平均年龄(72.20±11.12)岁,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09,P〈0.01);且血清TC、TG和LDL分别为(5.38±1.41)、(1.63±0.91)和(3.56±1.18)mmol/L,也均高于无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55、2.785、5.261,P均〈O.01),而两组HD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96,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I.571,95%CI:1.116±2.212)、年龄≥65岁(0尺=3.116,95%CI:2.201~4.410)、高血压(0R=1.699,95%Ch1.184-2.438)、LDL≥3.3mmol/L(DR=1.779,95%Ch1.161~2.726)和TG≥1.8mmol/L(0R=1.575,95%CI:1.064~2.333)5种因素可能与颈动脉斑块的形成相关。结论男性、年龄≥65岁、高血压、LDL≥3.3mmol/L和TG≥1.8mmol/L为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脂异常及炎症反应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05~2013-04在该院住院治疗的132例冠心病患者,彩超检查颈动脉显示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93例(观察组),不伴有颈动脉斑块39例(对照组)。均常规检测总胆固醇(TC)、低密度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胆固醇(HDL—C)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观察组血清TC和LDL—C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而两组的hs—CRP、TG及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冠心病患者中高TC和高LDL-C可能与颈动脉斑块形成有关,而hs-CRP与颈动脉斑块形成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10.
脑梗死是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其致残率、复发率和死亡率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脑梗死由于血管狭窄、闭塞或供血不足而使脑组织血液供应发生障碍,进而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损伤,甚至坏死。药物治疗的目的在于及时恢复缺血脑组织供血,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临床症状与体征。溶栓、抗凝、降纤、脑神经保护剂等药物是治疗脑梗死的主要手段,近年来,介入治疗脑梗死已成为一项成熟的技术,中医治疗脑梗死也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经验,本文就脑梗死的中西医治疗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