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9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分析2004-2012年攀枝花市其他感染性腹泻病(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2004-2012年攀枝花市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中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2年攀枝花市共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病15 032例,无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49.63/10万;发病高峰在4-8月和10-12月,占病例总数的72.80%;男女性别比例为1.34∶1;发病以0-3岁年龄组为主,占病例总数的46.08%;散居儿童发病最高,占病例总数的52.47%,其次是学生和工人;报告实验室诊断病例296例,占病例总数的1.97%。结论攀枝花市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高峰,应重点加强对0-3岁组散居儿童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高感染性腹泻病原学诊断率。  相似文献   
2.
闫姝利  陈祖华  李琴  胥磊 《医学动物防制》2020,(6):534-536+540+533
目的分析攀枝花市肠道传染病流行特征,为重点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4-2018年攀枝花市乙类和丙类肠道传染病疫情进行分析。结果全市累计报告肠道传染病10 527例,死亡2例,年均发病率为170.40/10万,年均死亡率为0.03/10万,病死率为0.02%。报告发病数居前3位的病种依次为丙类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和乙类的痢疾。以5~7月和12月为发病高峰。地区分布不均衡,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7.4,P<0.01),以东区报告发病率最高,达218.12/10万。病例集中在5岁以下人群,男性发病高于女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5,P<0.01)。结论攀枝花市乙类和丙类肠道传染病在时间、地区、人群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建议针对流行特征采取有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四川省攀枝花市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现状和流行特征,探索防治的措施.方法 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利用攀枝花市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和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 2004-2010年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6 96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91.43/10万.全年每月均有发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有5~7月份和11~次年1月份2个发病高峰.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有明显的职业特征,学生和儿童为高发人群,3~15岁发病率最高.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男、女性别比平均为1.45∶1,流行性腮腺炎暴发城市地区明显高于农村地区,主要在学生群体.结论 攀枝花市流行性腮腺炎为危害儿童、青少年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攀枝花市聚集性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处置提供实践经验。方法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对病例、密切接触者和可疑暴露环境进行调查分析,用RT-PCR对病例标本和外环境标本进行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结果病例A于2017-06-07发病,06-18确诊,07-14痊愈出院;病例B于2017-06-13日发病,06-19确诊,06-21死亡,两病例间有流行病学关联,外环境采样检测H7N9禽流感病毒阳性率16.28%。结论病例A有明确禽类接触史,病例B有活禽市场暴露,此为一起聚集性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落实活禽市场管控制度对疫情控制有明显效果,活禽跨地区运输是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扩散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分析攀枝花市首例布鲁氏菌病病例发生的原因,提出防控建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对患者发病经过、发病前与牲畜接触史进行调查与分析,采集样本进一步核实诊断。结果根据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测结果,按照《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 269-2019)确诊该病例为布鲁氏菌病,发病前有羊接触史。结论攀枝花市具有布鲁氏菌病输入风险,需加强牲畜流通环节的检验检疫、免疫和管理工作,控制传染源。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攀枝花市细菌性痢疾发生的高峰日及高峰期,掌握发病动态,提前做好监测,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采用圆形分布法对攀枝花市2005-2013年细菌性痢疾的季节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攀枝花市细菌性痢疾全年均有发病,5~6月份达高峰,11~12月份最低;2005-2013年细菌性痢疾发病逐年下降(趋势χ2=4 602.51,P0.01);发病存在明显的高峰日和高峰期(P0.01),总高峰日在6月23日,总高峰期为3月12日~10月3日,各年发病高峰日不相同或不全相同(F=44.67,P0.01)。结论攀枝花市细菌性痢疾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分布特征,3~10月为该病的流行高峰期;总体发病逐年下降,季节性有提前趋势,建议应根据其流行特点的变化适时采取和调整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012年四川I省攀枝花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及主要病原学特点,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疫情报告资料与病原学检测结果进行整理、分析。结果2012年攀枝花市共报告手足口病948例,报告发病率为77.71/10万,报告死亡3人,病死率为0.32‰。城区发病率高于农村(P〈0.01),发病时间集中在5~7月,职业以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为主,1~岁至4~岁年龄组发病最多,实验室病毒核酸检测210份,阳性率为73.81%,以EV71型病毒为主,占47.10%。结论2012年手足口病报告病例数居攀枝花市法定传染病第一位,且首次报告死亡病例和重症病例,已成为危害全市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了解攀枝花市不同生境蚊类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方法按《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要求,采用诱蚊灯法诱捕成蚊,并对捕获蚊虫进行分类鉴定。结果 2009-2013年共布诱蚊灯1 200盏,累计捕获蚊虫1科4属5种5 892只,年平均密度为0.42只/(灯·h);致倦库蚊为优势蚊种,占64.69%,骚扰阿蚊17.20%、三带喙库蚊10.43%、白纹伊蚊3.96%、中华按蚊3.71%;全年每月均有蚊虫活动,4-9月密度达到峰值,9月以后开始下降;不同环境类型成蚊密度以公园为最高,达0.54只/(灯·h),其次依次为居民区、牲畜棚、农户和医院。结论攀枝花市蚊种群密度特征和季节消长规律揭示了近年来环境干预的良好效果,建议今后仍要持之以恒地开展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攀枝花市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幼虫和成蚊密度的季节性消长规律,为指导登革热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6-10月的每月中旬对监测点进行现场监测,采用布雷图指数(BI)、容器指数(CI)、房屋指数(HI)监测白纹伊蚊幼虫密度,采用双层叠帐法监测白纹伊蚊成蚊密度。结果攀枝花市每月均监测到白纹伊蚊幼虫和成蚊,季节性消长明显,呈单峰型,峰值在8月(BI=51.82、CI=21.51、HI=30.45),叮咬指数为25.67只/(人·h)。结论攀枝花市白纹伊蚊种群密度较高,存在登革热流行的潜在危险,应加强监测和环境整治以及开展健康教育等工作,预防病原输入而引起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流行性腮腺炎(流腮)的流行特点及动态变化情况,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2010年攀枝花市东区流腮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5~2010年全区累计报告流腮病例1 849例,年均发病率为99.29/10万,各年发病率分别为56.61/10万、40.61/10万、110.63/10万、113.03/10万、134.70/10万、141.45/10万。2005~2010年各个街办年发病率为40.02/10万~181.33/10万;男性为114.55/10万,女性为82.78/10万;0~4岁为为403.07/10万,5~9岁为1 006.85/10万,10~14岁为424.33/10万,≥15岁为11.82/10万。1 849例病人中,学生占55.65%,幼托儿童占29.48%,散居儿童占7.14%,工人占2.81%,家务及待业占1.08%。2005~2010年累计发生暴发疫情5起,发病329例,涉及人群平均罹患率为7.54%,均发生在学校。[结论]近年来攀枝花市东区流腮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