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0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脏瓣膜手术后ICU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心瓣膜手术后患者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2005年1月至5月间连续507例施行心瓣膜手术患者,根据术后住ICU时间是否延长(住ICU时间延长定义为≥5d)分为两组,组Ⅰ75例,术后住ICU时间延长;组Ⅱ432例,术后住ICU时间未延长.先对各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术后住ICU时间延长75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组Ⅰ中年龄、有心脏手术史、吸烟史、二次体外循环支持的比率、心胸比率、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均大于或长于组Ⅱ;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肺功能均低于或差于组Ⅱ(P<0.05,0.01).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年龄≥65岁(OR=4.399)、LVEF≤0.50(OR=2.788)、心胸比率≥0.68(OR=2.411)、最大通气量实测值/预计值%<71%(OR=4.872)、有心脏手术史(OR=3.241)和术中二次体外循环支持(OR=18.656)为术后住ICU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结论 临床上可根据年龄、LVEF、心胸比率、最大通气量、术中是否二次体外循环支持预测术后住ICU时间是否延长.对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采取更多的防治措施,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风湿性主动脉瓣疾病术后再发主动脉疾病的外科治疗,提高对主动脉瓣术后继发主动脉病变防治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至2012年5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风湿性主动脉瓣疾病术后再发主动脉病变患者27例的临床资料,男20例、女7例,年龄28~69(50±10)岁。继发主动脉病变包括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13例(急性夹层4例,慢性夹层9例),升主动脉瘤6例,主动脉根部瘤8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主动脉根部置换7例,升主动脉+全主动脉弓置换+象鼻支架植入术6例,主动脉根部置换+全主动脉弓置换+支架象鼻手术6例,升主动脉置换8例。对所有出院患者进行门诊复查和电话随访。结果再次手术间隔时间6~110(57±32)个月,术后早期无死亡,再次手术体外循环时间50~274(143±65)min,住院时间13~27(19±11)d。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肾功能不全4例,神经功能障碍3例(无轻瘫或截瘫发生),肺部并发症4例,肠道并发症2例。术后随访率81.5%,随访时间4~118(43.5±32.2)个月,随访期间4例死亡,3年生存率为85.1%。结论对因风湿性主动脉瓣疾病行主动脉瓣手术的患者,若同期合并主动脉病变,需积极处理;即使未合并主动脉病变,也应严格随访,定期复查,减少术后主动脉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回顾性分析47例主动脉瓣术后再次主动脉外科治疗病例,提高对主动脉瓣术后主动脉疾病再治疗的认识.方法 2003年1月至2012年6月,47例患者因主动脉瓣术后接受再次主动脉手术治疗.男38例,女9例,再次手术间隔时间(6.0±3.8)年.行主动脉根部替换14例,升主动脉替换10例,主动脉根部/升主动脉+全弓替换+象鼻支架置入术21例,全胸腹主动脉替换2例.所有出院患者均行门诊复查和电话随访.结果 47例患者中主动脉夹层25例(53%),升主动脉瘤12例(26%),主动脉根部瘤10例(21%).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升主动脉直径年增长值高于马方综合征患者(P<0.05).47例均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术中死亡1例;余患者均出院并随访,随访时间(53.49±33.79)个月,3年生存率83%.结论 对马方综合征、风湿性心脏病等主动脉瓣疾病合并主动脉病变要积极干预、严格随访,减少术后主动脉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4.
我们近期遇到心房间隔缺损合并永存左上腔静脉及右上腔静脉缺如 2例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例 1 女 ,19岁。发现心脏杂音 2年。查体 :胸骨左缘第 2、3肋间可及 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第 2心音固定分裂 ,肺动脉瓣第 2音略亢进。心电图示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X线胸片示 :双肺血多 ,主动脉结小 ,左上纵隔影增宽 ,右心房右心室增大。超声心动图示 :右心房右心室增大 ,心房间隔上部回声脱失 32mm,冠状静脉窦扩张 ,可探及永存左上腔静脉 17mm。术前诊断为 :先天性心脏病 ,心房间隔缺损 ,永存左上腔静脉。于1998年 6月 13日在全麻体外…  相似文献   
5.
三尖瓣改良De Vega环缩术的成形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改进经典三尖瓣De Vega环缩术,探讨改良De Vega环缩术与经典De Vega环缩术相比是否具有更好的成形效果.方法 2002年1月到2005年8月对70例继发性三尖瓣反流的患者行De Vega环缩术.术前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改良De Vega环缩术组(改良De Vega组)和经典De Vega环缩术组(经典De Vega组),每组均35例.采用Ridit分析研究两组患者三尖瓣反流程度和心功能分级的差异,配对t检验分析两组患者右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变化.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的各项基本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改良De Vega组随访时间12.91±8.84个月,经典De Vega组随访时间13.61±11.21个月,两组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De Vega组三尖瓣无反流12例,轻度反流17例,中度反流6例,无重度反流;经典De Vega组无反流7例,轻度反流19例,中度反流7例,重度反流2例.Ridit分析显示两组患者三尖瓣反流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De Vega组患者心功能Ⅰ级32例,心功能Ⅱ级2例,心功能Ⅲ级1例;经典De Vega组心功能Ⅰ级31例,心功能Ⅱ级2例,心功能Ⅲ级2例,两组经Ridit分析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改良De Vega组右心室舒张期末内径较术前显著缩小,经配对t检验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典De Vega组患者右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尖瓣改良De Vega环缩术的成形效果优于经典De Vega环缩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深低温停循环(DHCA)作为一种复杂的体外循环技术应用于主动脉弓部及复杂性先心病手术中,但这项技术存在神经损伤的潜在风险。DHCA导致脑损伤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并缺乏有效的生化检测手段。本研究旨在探讨循环血液中microRNA(miRNA)的变化与临床神经功能评分的相关性。方法芯片为基础的miRNA表达在前期DHCA小猪模型的海马中已经进行分析。筛选出来的miR194、miR-200c、miR-122和miR-10b这四个miRNA进行血液中的行一步分析和验证。这些血液样本采自21个主动脉夹层病人的术前,术后0,12,18,24,36小时时间点。利用加拿大神经医学评分(CNS)检测对21个病人在相同的采血时间点进行神经医学评估。最后miRNA和CNS评分的相关性利用线性回归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主动脉夹层病人经历DHCA后循环血液中的miR-194明显下降,这一点与动物模型中的海马区miR-194表达结果完全一致。而且,在术前及DHCA后的不同时间点miR-194和CNS评分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在DHCA前后血液miR-194的变化与术后神经功能评分CNS密切相关。miR-194可能作为预测由DHCA诱导的脑损伤的生化标记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婴幼儿患者在体外膜式氧合(ECMO)辅助下发生急性肾功能损伤(AKI)的情况,探索其相关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ECMO辅助的婴幼儿患者38例,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并对建立ECMO前、辅助循环开始后第1个24 h、以及第2个24 h所用的血管活性药物进行评分,采用Logistic回归筛选AKI的相关因素,并分析相关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辅助循环开始后第2个24 h血管活性药评分对急性肾功能损伤的发生有预测作用(P=0.004),高分值患者发生该并发症的风险显著增高(OR=93.3,95%CI:9.1~1021.2,P=0.000),病死率也显著高于低分值患者(OR=14.9,95%CI:2.6~84.1,P=0.01)。结论血管活性药评分是婴幼儿患者在ECMO治疗中发生AKI的预测指标,ECMO辅助第2天血管活性药评分较高则预示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8.
累及远端主动脉弓的B型夹层,无论是正中开胸外科手术还是介入支架植入都是比较棘手的.正中开胸在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条件下进行远端开放吻合,部分或全弓替换,手术时间长.止血困难;而介入支架植入常因夹层累及头臂血管开口而无法进行.自从Kato等~([1])报道应用升主动脉到头臂血管旁路移植同期行降主动脉支架血管植入术后,相继有一些经主动脉弓植入支架血管的报道~([2-3]).我们采用经主动脉弓切口植入支架血管同期行升主动脉到头臂血管旁路移植的方法治疗累及远端主动脉弓的B型夹层7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马凡综合征(MFS)合并胸腹主动脉瘤的早中期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阜外医院接受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的1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MFS组(n=58)和非MFS组(n=98),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术后早期结果和中期随访结果。结果 MFS组患者较非MFS组更年轻(32比45岁,t=9.603,P=0.000),有家族史者更多(19%比0,χ 2=19.996,P=0.000),男性和吸烟者比例更低(55.2% 比 80.6%,χ 2=11.489,P=0.001;13.8% 比 46.9%,χ 2=17.686,P=0.001)。两组在急诊手术比例、预防性脑脊液引流、手术时间、术中循环管理方式、术中用血量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MFS组的术后30 d死亡率明显低于非MFS组(0比9.2%, χ log ? rank 2 =5.616,P=0.018)。两组在脊髓损伤、肾功能衰竭、呼吸并发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MFS组平均随访时间43个月(3~114 个月),5年生存率(89.2±4.6)%,非MFS组平均随访时间50个月(0~111个月),5年生存率(83.8±4.1)%,两组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log ? rank 2 =2.719,P=0.099)。MFS组5年免于再干预率为(72.7±8.4)%,非MFS组为(95.2±2.3)%,MFS组再干预率明显高于非MFS组( χ log ? rank 2 =5.034,P=0.025)。 结论 MFS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率低于非MFS患者,中期生存情况与非MFS患者相似,但再干预率明显高于非MFS患者,术后密切随访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