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内侧半月板退变性损伤的关节镜下分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12年1至12月因内侧半月板退变性损伤接受关节镜手术者122例,不包括因重度滑膜炎需做滑膜切除者。男27例,女95例;年龄37~80岁,平均(61.8±8.9)岁。左膝63例,右膝59例。BMI平均(26.5±3.4) kg/m2,术前Lysholm评分(47.2±15.0)分。关节镜术中依据Outerbridge软骨损伤分级对软骨损伤进行评估,比较不同分型者(后角水平撕裂、后角根部损伤和复杂严重损伤)Ⅳ度软骨退变性损伤所累及的关节面数量及术前Lysholm评分。结果 后角水平撕裂33例,Ⅳ度软骨退变性损伤累及的关节面(1.24±1.48)个,术前Lysholm评分(52.5±14.4)分,其中疼痛评分(7.7±6.5)分;后角根部损伤16例,Ⅳ度软骨退变性损伤累及的关节面(1.13±1.26)个,术前Lysholm评分(37.5±8.4)分,其中疼痛评分(3.1±4.0)分;复杂严重损伤73例,Ⅳ度软骨退变性损伤累及的关节面平均(2.26±1.61)个,术前Lysholm评分平均(46.9±15.3)分,其中疼痛评分(6.8±5.4)分。后角根部损伤者术前Lysholm评分低于后角水平撕裂和复杂严重损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疼痛评分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后角根部损伤者Ⅳ度软骨退变性损伤累及的关节面数量与后角水平撕裂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小于复杂严重损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关节镜下内侧半月板退变性损伤可分为三种类型。后角根部损伤和后角水平撕裂的软骨退变性损伤相对较轻,是较早期的关节退变;其中后角根部损伤的临床症状和功能减退较为明显。复杂严重损伤的软骨退变性损伤相对较重,是较晚期的关节退变,但临床症状和功能减退却相对较轻。  相似文献   
2.
赵昌盛  钟群杰  林剑浩 《广东医学》2016,(13):2050-205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寿命的延长和老年人口比例的逐渐增加,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备受关注。膝关节骨关节炎( KOA)是老年人常见病,并且是引起老年人活动障碍的主要原因,在全世界范围内影响着数百万人的生活质量。 KOA是被报道最多的外周关节疾病。有效地防治该病不仅可以改善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还可以降低晚期膝关节置换率,也可减轻社会和经济的负担。各种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是制定其防治措施的基本资料。国际上欧、美等国家有关KOA的患病率已有许多报道。在国内,关于中国人的KOA的流行病学调查也逐渐增多。国内的流行病学调查始于20世纪90年代,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先后进行了多项调查报道KOA的流行病学特点,了解到KOA在中国的基本情况。随后,其他省份也报道了KOA的流行病调查研究。目前,缺少对近年来国内KOA流行病学调查现状的整理和总结。现将国内KOA的流行病学调查进行整理、总结,以期为未来的KOA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目的:双膝关节置换术中随机选择一侧置换髌骨,对侧保留髌骨,对比研究髌骨置换与否对术后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共入选14例双膝骨关节炎患者,28个膝,均为女性,年龄为53~78岁,平均(66.9±7.8)岁,体重指数为(26.3±1.8) kg/m2.随机分组为拟行左侧或右侧髌骨置换和对侧髌骨保留,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3 ~12个月.随访时记录患者手术前后双膝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merican Knee Society score,KSS)、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术后髌骨倾斜角(patellar tilt angle,PTA)、有无术后膝前痛及髌骨弹响、有无术后膝关节并发症等.结果: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松动、髌骨骨折等并发症发生.髌骨置换侧KSS评分由术前的(38.9±22.2)分提高至(92.4±6.7)分,术后较术前KSS增加值为(53.5±20.3)分;保留髌骨侧KSS评分由术前的(38.4±20.5)分提高至(92.1±4.2)分,术后较术前KSS增加为(53.7±21.4)分,两组间KSS评分的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髌骨置换侧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95.4°±13.5°提高至120.4°±8.9°,术后ROM较术前增加为25.0°±14.5°;保留髌骨侧ROM由术前的92.9°±19.1°增加至120.4°±8.4°,术后较术前ROM增加为27.5°±19.4°,两组间ROM的增加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70).术后随访时,患者髌骨置换侧出现膝前痛共3膝(占21.4%),而保留髌骨侧膝前痛共出现2膝(占14.3%),两组间膝前痛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术后髌骨置换侧出现髌骨弹响共3膝(占21.4%),保留髌骨侧3膝(占21.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髌骨置换侧术后PTA为2.6°±2.6°,保留髌骨侧为3.6°±2.9°,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对于髌骨关节面轻中度破坏的骨关节炎患者,髌骨置换较髌骨保留在术后膝前痛、髌骨弹响的发生率、术后关节功能改善及髌股轨迹等方面并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80岁以上患者行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风险因素。方法选定2009~2011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髋、膝关节置换及翻修术的80岁以上患者,对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术前合并症、麻醉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输血等对术后不良情况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20例患者中,术前存在内科合并症94例(78.33%),术后出现不良情况34例(28.3%)。合并呼吸系统疾病为术后不良情况的危险因素;对于高龄、全麻、合并呼吸系统疾病以及手术时间较长的患者,术后更需要进入ICU治疗。  相似文献   
5.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以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其病情发展缓慢,但最终破坏整个受累的关节,导致关节功能障碍^[1]。膝关节是OA的好发部位之一。对膝OA而言,首先应采取如理疗、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或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关节腔内注射皮质激素或透明质酸钠等保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6.
参考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关节病诊疗临床经验,针对围手术期安全管理薄弱环节,制定髋膝关节置换病人围手术期安全管理标准化操作流程。包括术前检查流程,规范的手术情况告知,避免手术部位错误,植入性器材的临床使用,感染控制,术后康复治疗流程,术后诊疗及出院复查流程,合理安全用药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分析2010年北京地区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数据,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部位感染率及危险因素,并间接评价手术部位感染导致的经济损失.方法 该研究数据来自北京医院感染监控管理系统,2010年1-12月对北京地区的39所医院的714例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SPSS 12.0软件对与手术部位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且采用MannWhitney检验比较感染组与未感染组住院日的差异.结果 714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SSI发生率为2.2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医院级别、手术后进入ICU、糖尿病以及手术前住院日是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感染组(中位数31.0 d)与未感染组(中位数16.9 d)的住院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北京地区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与欧美国家的类似;手术部位感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对SSI进行目标性监测有助于降低医疗体制所承受的巨大经济损失;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是多因素的综合,必须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才能有效降低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老年膝关节疼痛患者膝关节内的病变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年龄〉40岁患者膝关节镜检查证实具有Ⅳ度软骨退变性损伤的病例纳入前瞻性序贯研究,剔除重度滑膜炎需做滑膜切除的病例;术前记录性别、年龄、侧别、体质量指数(BMI)和Lysholm评分;术中记录Ⅳ度软骨退变性损伤累及的关节面部位,是否存在内外侧半月板退变性损伤、是否存在游离体、是否存在陈旧性前后交叉韧带断裂。对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161例纳入研究,男31例,女130例;年龄(62.98±7.93)岁,BMI(26.39±3.41)kg/m。,术前Lysholm评分(45.34±15.65)分。关节间室至少一侧关节面有Ⅳ度软骨退变性损伤:髌股间室88.8%、内侧间室57.8%、外侧间室24.8%;内侧半月板退变性损伤70.8%;外侧半月板退变性损伤25.5%;关节游离体47.8%;陈旧性前交叉韧带断裂3.7%;陈旧性后交叉韧带断裂0.6%。术前Lysholm评分与性别(P=0.006)、年龄(P=0.040)、股骨内髁Ⅳ度软骨退变性损伤(P=0.032)统计学相关;BMI与内侧半月板退变性损伤(P=0.002,r=0.246)、股骨内髁Ⅳ度软骨退变性损伤(P=0.004,r=0.223)存在统计学相关性。结论在与退变有关的膝关节疼痛病例中,髌股间室软骨退变性损伤是较多见的病变,陈旧性前后交叉韧带断裂是较少见的病变。除了软骨退变性损伤之外,内侧半月板退变性损伤可能是疼痛显著的另一重要因素。女性、年龄较高者和股骨内髁发生Ⅳ度软骨退变性损伤者术前评分较低,症状更显著。BMI较高者内侧半月板和股骨内髁Ⅳ度软骨退变性损伤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全膝关节初次置换术失败行翻修手术的必要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导致全膝关节初次置换术(PTKA)失败的原因,以降低全膝关节置换术翻修(RTKA)的发生率和提高人工膝关节假体的生存率。方法按照RTKA的定义,回顾性分析了1990年6月至2009年6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关节诊疗研究中心所实施的RTKA患者资料,通过综合分析梳理出PTKA失败的原因。按照实施RTKA的年份将患者分成A组与B组,即A组为在1990年6月至1999年6月实施RTKA者,B组为在1999年7月至2009年6月实施RTKA者。按照PTKA与RTKA时间间隔是否超过2年,把RTKA患者分为早期翻修组和远期翻修组。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2.0对所收集的关于A组与B组之间的PTKA和RTKA间隔时间资料进行了t检验,对所收集的关于A组与B组或早期翻修组与远期翻修组之间的各失败原因资料进行了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95.4%(83/87)的患者至少存在两个及其以上的翻修原因。A组PTKA和RTKA间隔时间为(37.03±36.19)个月,主要失败原因为感染(46.7%)、无菌性松动(46.7%)、力线不良(40.0%)等;B组PTKA和RTKA间隔时间为(44.53±56.32)个月,主要失败原因为感染(66.7%)、无菌性松动(23.6%)、力线不良(19.4%)等,两组之间的PTKA和RTKA间隔时间、PTKA失败原因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早期翻修组PTKA和RTKA间隔时间为(11.71±5.48)个月,主要失败原因为感染(69.6%)、力线不良(19.6%)、无菌性松动(15.2%)等;远期翻修组PTKA和RTKA间隔时间为(78.6±60.38)个月,主要失败原因为感染(56.1%)、无菌性松动(41.5%)、骨质溶解(29.3%)等,两组之间只有假体无菌性松动存在着统计学差异(P=0.006)。结论导致PTKA失败的各原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与相互联系。尽管在本文资料中A组与B组之间的PTKA和RTKA间隔时间、PTKA失败原因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但本研究仍相信PTKA失败原因是随人工膝关节发展年代而变化的。本文资料显示无论是在早期翻修组还是在晚期翻修组中,导致PTKA失败的最值得关注的原因是感染,故降低因感染导致的PTKA失败仍然是今后临床工作的重点。而且与国外资料相比,本研究所获得的资料需要在今后的临床工作进一步积累与完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国产表面多孔解剖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远期疗效.方法 1990年1月至1998年4月接受国产表面多孔解剖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95例患者经电话核实、预约及直接去患者家中随访,同时在当地医院拍摄标准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随访指标:依据Harri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应用Gruen和DeLee & Chamley分区法对股骨柄和髋臼杯的正侧位X线影像进行分析.结果 50例失随访,16例死亡.29例(37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1~17年,平均13.8年.随访时4例4髋已得到翻修,其余患者随访时Harris评分6~98分,平均70.3分;其中优7例10髋,良4例6髋,中5例7髋,差9例10髋,优良率48.5%.6髋(18.2%)需行翻修,主要原因为假体无菌性松动及移位.按照Harris评分标准,患者术髋无疼痛或轻度疼痛18例,中度以上疼痛6例(偶服比阿司匹林强的镇痛剂),病废1例(因疼痛被迫卧床,卧床也有剧痛).X线片显示股骨柄下沉9髋,平均下沉9.3mm;股骨柄周围出现透光带12髋;股骨柄周围骨溶解10髋;髋臼假体侧出现透光带13髋;假体多孔表面层有不同程度脱落2髋.结论 20世纪90年代应用的国产表面多孔解剖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可有效改善患者功能,但其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假体无菌性松动是其最主要的远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