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5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0篇
儿科学   10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31篇
临床医学   128篇
内科学   67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156篇
预防医学   72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73篇
  1篇
中国医学   31篇
肿瘤学   16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敏  杨世柏 《广东医学》2003,24(2):208-209
多发性硬化 (MS)是临床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 (CNS)脱髓鞘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作为一种难治性疾病 ,人们对其发病机制及治疗进行了不断的深入研究。干扰素(IFN)疗法成为近 2 0年研究的热点之一 ,Ⅰ型IFN作为目前唯一一种有望改变MS病程的药物 ,被誉为开创了MS治疗的新纪元[1] 。本文就MS干扰素治疗的发展概况及进展作一综述。1 MS的发病机制与INF的治疗机制  尽管经过了 1 0 0多年的研究 ,MS的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仍然未被完全阐明。与MS相类似的实验动物模型即实验性变应性脑脊髓炎 (EAE)提示自身免疫反应在M…  相似文献   
2.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少敏  钟敏 《海南医学》2004,15(2):103-103
近几年来我科应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病人72例,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效果较好。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 自2001年7月-2003年7月,我院采用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72例,其中胆总管单纯结石38例,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和胆囊切除术后残留结石22例,胆道术后复发性结石12例: 本组患者男性38例,女性34例,年龄45—72岁,患者在内镜治疗前均有典型的胆管梗阻症状,伴白细胞计数升  相似文献   
3.
目的 依据dystrophin基因缺失后断端重接可形成一段变异的DNA序列,提出一种利用缺失连接片段进行缺失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携带者检测的新方法.方法 实验以来自广东省肇庆地区的一个Becker型肌营养不良(Becket muscular dystrophy,BMD)家系为研究对象,其中2例确诊的男性BMD患者,3例待诊的女性携带者,1例待诊的人工流产绒毛.先证者经外显子PCR检测确定第3~5外显子缺失,随后采用PCR步移法在相应内含子设计引物定位断裂点的位点,最后利用靠近断裂点设计的引物直接对家系的6例基因组DNA进行缺失连接片段的PCR扩增和测序.结果 6例基因组DNA均扩增出阳性的产物片段且连接片段的测序序列完全一致,绒毛的性别诊断结果为女性,可以确诊本家系中的3个女性和流产绒毛均为缺失型BMD携带者.结论 作者成功地将整个家系患者和携带者的缺失连接片段进行克隆和测序分析,实现了利用缺失连接片段对缺失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携带者进行准确基因诊断的设想,同时对在产前诊断上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情景模拟视频教学在新冠常态化防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1年7月至2021年12月在儿科实习的60名护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名.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法,观察组采用情景模拟视频教学法,比较两组护生新冠防控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及临床带教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生新冠防控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及临床带教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情景模拟视频教学在新冠常态化防控培训中的应用效果较佳,可在临床教学推广使用,尤其适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教学.  相似文献   
5.
黑色素瘤是一种非常凶恶的肿瘤,临床误诊误治情况相当普遍。兹根据国内外文献,结合我们的实践,加以总结,希望引起同行重视。1 临床资料大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外科与第二临床学院肿瘤科,1992年2月21日~1996年12月31日共收治黑色素瘤25例。男:女=14:11,年龄36~78岁,平均为59岁。临床病理分型[1]:表浅扩散型14例,结节型4例,肢端着色型3例,雀斑型1例,还有内脏黑色素瘤3例。病期除1例足底原位黑色素瘤外,其余入院时已有区域淋巴结或远隔部位转移。绝大部分病人在入院前有延误诊断以…  相似文献   
6.
TEP方案治疗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拓扑替康 (topotecan ,TPT )联合依托泊苷 (etoposide ,Vp -16)、顺铂 (cisplatin ,DDP)组成的TEP方案治疗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生存期和耐受性。方法 :45例初治SCLC患者 ,其中TEP方案治疗组 2 1例 ,EP方案对照组 2 4例。结果 :TEP组CR 8例 ,PR 8例 ,有效率 (RR)为 76.2 % ,局限期 (LD)者RR为 90 .0 % ,广泛期 (ED)者RR为 63 .6% ,其中 4例脑转移者PR 1例。EP组中CR 7例 ,PR 9例 ,RR为 66.7% ,LD者RR为 81.8% ,ED者RR为 53 .8% ,其中 5例脑转移者未见CR、PR者。两组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TEP组中位生存期 11.5个月 ,一、二年生存率分别为 42 .9%和 19.0 % ;EP组中位生存期 8.5个月 ,一、二年生存率分别为3 7.5%和 8.3 % ,两组生存期比较 ,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5)。两组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 ,TEP组Ⅲ~Ⅳ度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 76.2 % (16/ 2 1)明显高于EP组 3 7.5% (9/ 2 4) ,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两组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分别为 61.9%和 3 3 .3 % ,差异显著 (P <0 .0 5)。结论 :TEP方案治疗SCLC疗效肯定 ,可能具有治疗和预防脑转移的作用 ,其生存期及生存率较EP方案均有改善 ,可作为SCLC的一线治疗应用 ;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 ,临床应用时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7.
清开灵静脉滴注致急性喉头水肿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24岁,因咳嗽、发热4 d就诊。既往体健,否认药物过敏史。体格检查:体温37·8℃,呼吸18次/m in,血压120/80 mm Hg(1 mm Hg=0·133 kPa),脉搏80次/m in,咽充血明显,双侧扁桃体未见肿大,心肺腹部检查未见异常,血常规:白细胞9·4×109/L,中性粒细胞分类0·82。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给予5%葡萄糖溶液250 m l+清开灵30 m l,5%葡萄糖溶液250 m l+头孢曲松钠2·0 g以30滴/m in静脉滴注。患者在静脉滴注清开灵约10 m l时,突然出现烦躁、心悸、胸闷、流清涕,全身发热如烧灼样,声音嘶哑不能发音,咽喉部有阻塞感。急查体温37℃,血压70/50 mm …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微软软件产品存在漏洞.所谓漏洞,就是产品自身存在的缺陷,这些缺陷使产品在合理配置运行时可能被改变而产生非设计者预期的后果.目前,大部分网络攻击行为(病毒和木马等)都是针对微软产品的各种漏洞.因此,修补软件漏洞,抵御网络攻击,成为微软和微软产品用户要应对的问题,鉴此,微软建立了Microsoft Update等安全站点,并针对企业网络推出了WSUS补丁系统.本文以WSUS 3.0 SP1为例,阐述如何在局域网内构建微软补丁系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BAFF分子在肾移植受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表达情况,并初步探讨该分子与肾移植免疫的关系。方法采用适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PCR)分别检测肾移植术后1年以内、术后1~3年、术后3年以上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活化因子(BAFF)分子的表达水平,同时取健康志愿者作对照。结果术后1~3年、术后3年组的BAFF分子的表达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术后1年以内组和健康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BAFF分子的表达水平有随着移植时间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并有可能参与了肾移植术后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二聚体蝎型荧光探针技术,建立一种敏感特异、快速价廉且能广泛应用的结核分枝杆菌DNA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方法。方法构建重组质粒pMD18-T-senX3-regX3 IR作为标准品,自行设计二聚体蝎型探针,优化定量PCR体系,并进行方法学评价及初步临床应用。结果(1)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MD18-T-senX3-regX3IR。(2)建立了利用二聚体蝎型荧光探针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其线性范围:10^1~10^7拷贝/μ1;灵敏度:10^1拷贝/μ1;重复性:批内变异系数(CV)为2.35%,批间CV为3.17%,日间CV为4.06%;特异性100%;(3)初步临床应用证明:该方法比商品化Taqman方法阳性检出率更高,检测时间更短和成本也明显降低。结论本研究首次建立了以二聚体蝎型荧光探针技术为平台的结核分枝杆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方法,这为应用二聚体蝎型荧光探针技术开辟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分子诊断新途径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