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7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高压氧治疗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患者高压氧护理措施,对不同程度CO中毒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对不同程度CO中毒患者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观察患者高压氧治疗配合程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治疗有效率。结果本护理措施增加CO中毒患者高压氧治疗配合程度,没有高压氧治疗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有效率。结论恰当、熟练的CO中毒患者的高压氧护理,是高压氧治疗安全、有效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多人氧舱内高压氧治疗过程中气管切开昏迷患者给予人工鼻吸氧,观察人工鼻吸氧方式对舱内氧浓度、理论通风换气量和实际压缩空气使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00-08/2005-08暨南大学第一、二临床医学院高压氧科收治的行高压氧治疗的40例气管切开昏迷患者,另选择440例行高压氧治疗的清醒患者,两类患者在年龄、原发病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本实验操作过程均为常规临床技术操作,遵循国家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所有患者及家属都被告知实验目的并同意参加。①高压氧治疗方案:0.20MPa,30min×2 10min,1次/d,10d/疗程,间歇吸氧。②高压氧吸氧方式:按国标要求440例清醒患者采用常规面罩和呼吸回路连接吸氧。而40例气管切开昏迷患者采用如下吸氧方式:人工鼻吸氧(20例):将人工鼻置于人工气道外接口和吸排氧回路的“Y”型管之间,连接时动作轻柔,检查人工鼻连接的密封。护理人员用手轻扶人工鼻,防止人工鼻重力压迫、刺激气管;局部面罩一级供氧吸氧(10例):将面罩罩于气管切开外套管处,局部一级持续供氧、舱内排氧。传统头盔吸氧(10例):一级持续供氧、氧舱内排氧。舱内吸氧休息阶段,摘除带有“Y”型管的吸氧回路,人工鼻保留在气管外套管上;其他吸氧方式完全移开吸氧回路,停止吸氧和一级供氧,直接呼吸舱内压缩空气。③分组:每舱吸氧总人数均为12例,气管切开昏迷患者与常规面罩吸氧患者同舱治疗,分为4组:人工鼻 常规面罩吸氧组:人工鼻吸氧患者2例,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0例;局部面罩 常规面罩吸氧组:局部面罩一级供氧吸氧患者1例,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1例;传统头盔 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吸氧患者1例,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1例;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2例。④随机选取每组10个舱次的氧浓度记录和与之相应的压缩空气使用量,观察各组高压氧治疗过程氧舱内氧浓度、氧舱内理论通风换气量和实际压缩空气使用量的变化。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行卡方检验、t检验以及方差分析的LSD检验。结果:①各组氧舱内氧浓度的变化:人工鼻 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组舱内平均氧浓度分别为(21.98±0.26)%和(21.95±0.22)%,均小于国标规定界限23%,两组比较基本相似(P>0.05)。局部面罩 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 常规面罩吸氧组舱内平均氧浓度分别为(24.82±0.31)%和(25.12±0.41)%,均大于国标规定界限23%,两组比较基本相似(P>0.05)。②各组氧舱内氧浓度监测图的变化:人工鼻 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组氧舱内氧浓度虽随着吸氧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至吸氧结束时舱内氧浓度最高值分别为22.1%和21.9%,均低于23%,两组舱内氧浓度曲线相同。局部面罩 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 常规面罩吸氧组随吸氧时间的延长氧舱内氧浓度明显增高,至吸氧结束时分别达到23.8%和24.1%,均超过23%,两组舱内氧浓度曲线相同。③各组高压氧治疗压缩空气实际用气量及理论通气量的比较:人工鼻 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组高压氧治疗压缩空气实际用气量及理论通气量均明显少于局部面罩 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 常规面罩吸氧组(P<0.01)。结论:气管切开昏迷患者在多人舱内使用人工鼻吸氧,氧舱内氧浓度<国标规定界限23%,且高压氧治疗期间理论通风量和压缩空气的使用量少。不仅保证了高压氧治疗的安全,同时节省了高压氧的成本消耗。  相似文献   
3.
龙颖  谢小梅  涂超群  钟敏珍  黄琴凤  易治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7):130-133,i0008
目的:在多人氧舱内高压氧治疗过程中气管切开昏迷患者给予人工鼻吸氧,观察人工鼻吸氧方式对舱内氧浓度.理论通风换气量和实际压缩空气使用量的影响。 方法:选择2000-08/2005-08暨南大学第一、二临床医学院高压氧科收治的行高压氧治疗的40例气管切开昏迷患者,另选择440例行高压氧治疗的清醒患者,两类患者在年龄、原发病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本实验操作过程均为常规临床技术操作,遵循国家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所有患者及家属都被告知实验目的并同意参加。①高压氧治疗方案:0.20MPa,30min&;#215;2+10min,1次/d,10d/疗程,间歇吸氧。②高压氧吸氧方式:按国标要求440例清醒患者采用常规面罩和呼吸回路连接吸氧。而40例气管切开昏迷患者采用如下吸氧方式:人工鼻吸氧(20例):将人工鼻置于人工气道外接口和吸排氧回路的“Y”型管之间,连接时动作轻柔,检查人工鼻连接的密封。护理人员用手轻扶人工鼻,防止人工鼻重力压迫、刺激气管;局部面罩一级供氧吸氧(10例):将面罩罩于气管切开外套管处,局部一级持续供氧、舱内排氧。传统头盔吸氧(10例):一级持续供氧、氧舱内排氧。舱内吸氧休息阶段,摘除带有“Y”型管的吸氧回路,人工鼻保留在气管外套管上;其他吸氧方式完全移开吸氧回路。停止吸氧和一级供氧,直接呼吸舱内压缩空气。③分组:每舱吸氧总人数均为12例,气管切开昏迷患者与常规面罩吸氧患者同舱治疗,分为4组:人工鼻+常规面罩吸氧组:人工鼻吸氧患者2例。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0例;局部面罩+常规面罩吸氧组:局部面罩一级供氧吸氧患者1例,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1例;传统头盔+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吸氧患者1例,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1例;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2例。④随机选取每组10个舱次的氧浓度记录和与之相应的压缩空气使用量,观察各组高压氧治疗过程氧舱内氧浓度、氧舱内理论通风换气量和实际压缩空气使用量的变化。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行卡方检验、t检验以及方差分析的LSD检验。 结果:①各组氧舱内氧浓度的变化:人工鼻+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组舱内平均氧浓度分别为(21.98&;#177;0.26)%和(21.95&;#177;0.22)%,均小于国标规定界限23%,两组比较基本相似(P〉0.05)。局部面罩+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常规面罩吸氧组舱内平均氧浓度分别为(24.82&;#177;0.31)%和(25.12&;#177;0.41)%,均大于国标规定界限23%,两组比较基本相似(P〉0.05)。②各组氧舱内氧浓度监测图的变化:人工鼻+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组氧舱内氧浓度虽随着吸氧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至吸氧结束时舱内氧浓度最高值分别为22.1%和21.9%,均低于23%,两组舱内氧浓度曲线相同。局部面罩+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常规面罩吸氧组随吸氧时间的延长氧舱内氧浓度明显增高,至吸氧结束时分别达到23.8%和24.1%,均超过23%,两组舱内氧浓度曲线相同。③各组高压氧治疗压缩空气实际用气量及理论通气量的比较:人工鼻+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组高压氧治疗压缩空气实际用气量及理论通气量均明显少于局部面罩+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常规面罩吸氧组(P〈0.01)。 结论:气管切开昏迷患者在多人舱内使用人工鼻吸氧,氧舱内氧浓度〈国标规定界限23%,且高压氧治疗期间理论通风量和压缩空气的使用量少。不仅保证了高压氧治疗的安全,同时节省了高压氧的成本消耗。  相似文献   
4.
选择1996-01/2004-12在暨南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深圳市北大医院及深圳市人民医院就诊的孤独症患儿73例,平均(6±2)岁,所有患儿及家属都被告知实验目的并同意参加。针对2000年以后就诊的43例患儿采用特殊护理方法,即特殊护理组;于2000年以前就诊的30例患儿未采用此类护理方法,即对照组。两组的高压氧治疗频率和疗程完全相同,仅存在护理方法的差异。特殊护理组针对孤独症的临床表现及高压氧治疗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和并发症(气压伤、氧中毒、幽闭综合征)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73例孤独症患儿,全部进入结果分析。特殊护理组完成高压氧治疗的总次数(2588次)明显较对照组(1473次)高。特殊护理组所有患儿于第11次治疗时均无哭闹现象,均按医嘱要求完成高压氧治疗,无一例发生高压氧治疗并发症。提示孤独症患儿接受高压氧治疗,需要特殊的干预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围手术期高血糖患者胰岛素泵应用管理路径,为医护人员实施围手术期患者血糖管理提供指导。方法成立研究小组,参考胰岛素泵治疗管理指南、护理管理规范、专家共识等;根据国内外血糖管理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结合医院围手术期血糖管理现状和实践经验,通过规范分析、归纳总结,按照临床路径制定的方法和原则编制形成初稿,再由研究小组经过12次小组共识会议反复讨论及试运行后形成终稿。结果制定了以时间—项目为框架的围手术期高血糖患者胰岛素泵应用管理路径。管理路径表单包含3个阶段6个环节,即术前、术中、术后3个阶段,6个环节即胰岛素泵治疗(入院当天)、胰岛素泵治疗(第1天~术前1 d)、胰岛素泵治疗(手术当天)、胰岛素泵治疗(术后第1天)、胰岛素泵治疗(术后第2天~撤泵前1 d)、胰岛素泵治疗(撤泵当天),每个环节均有医护人员清晰的工作内容。结论构建了围手术期高血糖患者胰岛素泵应用管理路径。管理路径的时间点、工作内容、人员分工明确,规范了医护人员的医疗、护理行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必要性,在临床中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有明确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骨科术后患者尿潴留的解决方法。方法 对骨科术后尿潴留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利用清洁导尿方法解决其尿潴留,促进患者尽快恢复自主排尿功能。结果 31例患者中24例经1次清洁导尿后可自解小便,7例经过2次清洁间歇性导尿后可自解小便。结论 利用清洁导尿方法一方面可以解除患者尿潴留,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自主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7.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华  钟敏珍  蒙月珍 《护理学报》2009,16(22):38-40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replacement,THR)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并提出预防与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8年10月302例行THR患者的年龄、合并症、手术麻醉方式、假体固定方式和输血情况,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THR患者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302例THR患者中发生DVT 23例,年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全麻、假体固定方式、输全血为DVT形成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做好围手术期处理,术前积极控制慢性合并症,术中操作精细,尽量避免全麻及输全血,可降低THR患者术后DVT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气管切开患者在多人氧舱内使用人工鼻(HEM)行高压氧(HBO)治疗时,吸人氧气的温度、湿度变化,探讨气管切开患者在多人氧舱内的吸氧方式。方法采用随机区组配对分组的统计学方法,选择气管切开患者用HEM(称HEM组)和非气管切开患者常规用面罩(称M组)接受HBO治疗。观察上述两组HBO治疗吸氧时吸人氧气的温度、湿度(相对/绝对)变化。结果HEM组吸人氧气的温度、湿度持续增加(P〈0.01)。结论HEM对HBO治疗中气管切开患者吸人的氧气有湿化、加温作用,HEM可作为多人氧舱气管切开患者的吸氧方式。  相似文献   
9.
人工鼻在高压氧治疗中的应用与护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病人进行高压氧治疗的最佳方法。方法本组46例病人进行高压氧治疗时使用人工鼻密闭式吸氧,舱外排氧方法。进舱前重点是了解病人基本情况,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进舱后护理重点为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以及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结果人工鼻应用于人工气道病人在高压氧治疗中既方便于气道管理,又保证了最佳治疗效果。结论人工鼻应用于人工气道病人在高压氧治疗中既方便于气道的管理,又保证了最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多人氧舱内气管切开患者使用人工鼻吸氧治疗时,患者痰液的变化.方法 随机将239例气管切开患者分别使用L型连接管(L组,111例)和L型连接管加人工鼻连接(HEM组,128例)吸氧法在多人氧舱内进行高压氧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第1、10天的痰液性状、吸痰量、吸痰次数的变化,及封/拔管例数.结果 HEM组患者第1天治疗时吸痰次数、吸痰量明显较L组多,第1~10天痰液由黏稠黄色浓痰逐渐变为白色稀薄痰,排痰量明显减少(P<0.01).封/拔管者的比例在HEM组显著高于L组(P<0.01).结论 人工鼻对多人氧舱内气管切开患者高压氧治疗时,在助于痰液湿化,肺内积痰的排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