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6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21篇
基础医学   4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39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基因诊断及PGD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是人类最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之一,该病具有遗传异质性。近年来对其致病基因的研究有了深入的认识,基因诊断技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蛋白剪短试验(PTT)、变性高压液相层析(DHPLC)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并且应用基因连锁标记分析进行ADPKD的植入前遗传学诊断。  相似文献   
2.
L-选择素是参与启动免疫、炎症反应的重要细胞黏附分子之一,近年发现其与相应配体也参与了人类的受精、胚胎着床过程。简介L-选择素的结构和功能、配体的种类、与配体生成有关的调节酶,分述受精、着床研究中的有关发现,认为L-选择素与其配体的结合是上述过程的必要因素。脐血造血干细胞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白细胞L-选择素的变化趋势有助于对其在妇产科领域作用的全面认识。L-选择素介导的白细胞信号功能也有助于发现其在着床过程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治疗梗阻性无精子症的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12年3月至2014年5月间收治的76例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进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其中双侧输精管附睾吻合53例(附睾头部吻合8例,体部吻合18例,尾部吻合5例,双侧附睾头、体尾混合吻合22例),单侧输精管-附睾吻合14例,单侧输精管-附睾吻合+单侧输精管吻合(含交叉吻合)9例,术后随访复通率,精液常规及孕育情况共2~16个月。结果:双侧输精管附睾吻合术,单侧输精管附睾吻合术及单侧输精管附睾吻合+单侧输精管吻合术(含交叉吻合)的成功率分别为62.26%(33/53),35.71%(5/14)和77.78%(7/9);精子浓度分别为(27.9±5.74)×106/ml、(11.8±8.33)×106/ml和(19.9±7.53)×106/ml;精子总数分别为(65.6±13.71)×106、(28.0±15.86)×106和(69.2±28.59)×106;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PR)为(22.3±3.18)%、(11.0±9.77)%和(15.8±5.05)%。依据吻合部位的不同,双侧输精管-附睾头部、体部、尾部吻合及附睾头、体尾混合吻合的成功率分别为62.5%、72.22%、60%和54.55%。所有患者中,术后有8例使配偶怀孕(8/76,10.53%)。结论:显微外科手术可有效治疗输精管及附睾管梗阻。所采用的手术方法中,单侧输精管-附睾吻合+单侧输精管吻合(含交叉吻合)效果最好,其次为双侧输精管-附睾吻合术,而单侧输精管-附睾吻合术效果较差。双侧输精管-附睾头、体部吻合与双侧输精管-附睾头、尾部吻合手术成功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辅助生殖技术是近年解决不孕不育的重要手段.辅助生殖技术在卵母细胞的体外培养、卵巢及卵母细胞的冻存、卵巢的激活、胚胎的体外培育及移植等诸多方面已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为人类生殖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辅助生殖技术仍存在许多问题,如胎儿出生后遗传印记的缺失,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辅助生殖技术远期安全性也是值得重视的问题.辅助生殖技术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值得辅助生殖工作者进行大量深入的研究并不断完善.现就辅助生殖技术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新进展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孤雌生殖技术是无性生殖技术的一种,可以实现无需精子介入的卵母细胞激活分裂和发育,对间接评估卵母细胞的质量、分析早期胚胎发育中父系母系配子相互作用、研究胚胎发育初始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孤雌生殖技术对建立胚胎干细胞系有重要的作用,是近年来生殖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但孤雌生殖技术在某些国家和地区还受到宗教、道德、伦理的制约,开展广泛的科学研究还存在一定难度.对孤雌生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做综述.  相似文献   
6.
体细胞核移植和生殖细胞单性生殖技术是灵长类动物自体胚胎干细胞自体遗传背景构建的主流技术,目前还存在明显的"低效率"问题.原因主要是重构卵后天获得性重新编序不完全/不恰当/不完善、重构卵纺锤体组分的种系特异性丢失/非整倍体核型形成、或重构卵缺少父源性或母源性基因印记的影响.今后应从促进所需的后天获得性基因重新编序、避免重构卵所需组分的丢失、减少非整倍体核型的形成和校正亲代基因印记的偏倚等方面开展相关的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近段输精管道获得性梗阻性无精子症的经阴囊超声表现。方法对92例近段输精管道获得性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病例组)行经阴囊超声检查,其中附睾炎性梗阻79例,输精管医源性梗阻13例(2例合并对侧附睾炎性梗阻),观察睾丸、附睾、阴囊段输精管的声像图表现。以65例精液检查正常者为对照组。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睾丸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2例患者184条附睾声像图均出现异常,其中附睾头、体、尾部的厚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声像图表现为附睾整条或局部增厚,增厚部位附睾管扩张,呈细网状改变,附睾管内径为0.03 cm。39条(24.4%)炎性梗阻的附睾内合并出现炎性偏高回声结节。在160条附睾炎性梗阻的阴囊段输精管中,159条(99.4%)平均内径与对照组相同。24条医源性梗阻患者手术近端输精管均为扩张状态。结论近段输精管道获得性梗阻性无精子症由于梗阻的原因和部位不同,附睾与输精管存在不同特征的声像图表现,经阴囊超声可为该类疾病的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医学遗传学课程建设浅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人类基因组计划和分子生物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得医学遗传学已成为现代医学中发展最为迅猛、变化最为剧烈的领头学科,逐步融入医学科学的主流。教师必须掌握学科的前沿进展,注意其在临床疾病诊治中的应用,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医学生,以崭新的知识体系适应分子医学的时代。  相似文献   
9.
卵母细胞体外成熟(IVM)是指卵母细胞在体外从生殖泡(GV)期发育到第二次减数分裂中期(MⅡ).IVM后成熟的卵母细胞受精率较高,其卵裂率与常规的体外受精(IVF)、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相近,可代替IVF前常规超促排卵过程,出生的新生儿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