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预防医学   8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缺铁性贫血是常见的儿童营养缺乏病之一。儿童营养性贫血的原因大多数与铁缺乏有关,而国内许多对营养性贫血的调查受条件限制未采用铁缺乏敏感诊断指标——血清铁蛋白测定,造成贫血的定性诊断发生困难。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五个地区不同饮食特点的学龄前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130名轻度缺铁性贫血和正常的7岁儿童的身体作功能力。分别在治疗前、后30天及60天时采手指血分析Hb、FEP、FEP/Hb、SF;同时测定身体作功能力指标(PWC_(170)、R·PWC_(170)、W·HR、Vo_2max)。发现轻度缺铁性贫血儿童的各测定指标均与正常儿童有显著差异,但经硫酸亚铁(300mg/d)治疗60天后,各测定指标均恢复到正常水平。本文研究结果证明了轻度缺铁性贫血可使儿童身体作功能力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715名6个月~6岁儿童的锌原卟啉(ZEP)和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的关系,发现其呈正相关。ZEP和FEP的水平在1岁时呈最高水平,以后随年龄增长而有下降的趋势。我们认为把ZEP>3.0μg/g Hb全血作为缺铁筛查界值下限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4.
<正> “全国母乳喂养研究课题总结会”经卫生部妇幼司和上海市卫生局筹备,于1987年10月19日~22日在上海召开。会议代表约60人,分别来自全国22个省市的科研单位、医学院校和妇幼保健部门的教授、专家。卫生部妇幼司领导和上海市卫生局领导分别作了总结报告;部分著名专家、教授进行了大会沦文交流。与会代表热烈讨论了中国母乳喂养科研工作发展方向并制定了新的科研规划。  相似文献   
5.
93名轻度缺铁性贫血儿童分成Ⅰ组(铁剂治疗)和Ⅱ组(安慰剂),37名正常儿童为Ⅲ组(正常对照)。在服药前、服药30天和60天时分别对各组儿童的血红蛋白(Hb)、游离红细胞原卟啉(FEP)、FEP/Hb和血清铁蛋白(SF)进行分析。Ⅰ组治疗60天后,Hb、FEP、FEP/Hb和SF水平分别从服药前的10.5g/dl、41.8μg/dl、4.0μg/g、13.2ng/ml明显变为12.5g/dl、24.1μg/dl、2.0μg/g和75.7ng/ml(P<0.01),而Ⅱ、Ⅲ组变化小且不规则,其服药前后各血液生化指标的净增值明显低于Ⅰ组。本文结果说明,轻度缺铁性贫血儿童的Hb、FEP、EFP/Hb在铁剂治疗后可迅速恢复到正常水平,而SF只有足够铁剂治疗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双盲法对北京130名轻度缺铁性贫血和正常学龄儿童的学习成绩进行了研究。发现铁剂治疗可提高缺铁性贫血儿童的学习成绩。还发现缺铁性贫血儿童的课堂纪律、定向注意力和剂量作业试验成绩均比正常儿童明显降低,但这现象可被铁剂治疗所纠正。作者认为定向注意力差是缺铁性贫血儿童学习成绩较差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膳食硒对人血中含硒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在不同膳食硒代表地区的农村,对健康男性成人进行了血中含硒组分的比较。结果表明,当膳食硒满足机体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合成需要后,“富裕”硒会进入红细胞的Hb和血浆的白蛋白中,也即膳食硒水平不同可导致人血中Hb和白蛋白中含硒量的差异。由此提示:这二者似乎起了硒库作用,因而有可能成为硒储备需要量和硒中毒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我国五个不同饮食习惯的地区调查1458名学龄前儿童的血清铁蛋白(SF)水平,发现不同地区学龄前儿童SF水平的年龄分布趋势是一致的,出生一年左右SF水平基本是最低的,随着年龄的增加,SF的水平也随之增加并逐步达较稳定的水平;但是不同地区之间SF水平差别是明显的,以食海鱼为主的地区SF水平最高。五个地区约50.1%的学龄前儿童的SF水平低于20.0ng/ml的标准,说明这些地区学龄前儿童缺铁情况是严重的。  相似文献   
9.
缺铁性贫血对身体作功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铁性贫血(IDA)是当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最常见的营养缺乏病之一,尤其在贫穷落后地区更为严重。世界卫生组织1982年曾报告印度的儿童少年40~60%,生育年龄妇女25~30%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而我国儿童贫血患病率约为37.9%左右,各地区差异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