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探讨急性颈髓损伤后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的动态变化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价值。方法从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收集急性颈髓损伤60例,根据ASIA评分,分 A、B、C、D、E级。采集损伤后24小时内、48小时、72小时、7天的静脉血2ml,使用双抗体夹心型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浆NSE的水平,并选择60例对照组比较,观察其动态变化。结果急性颈髓损伤患者血浆NSE 含量较对照组有升高(P0.05),主要表现在A、B级。约72小时时达高峰,随后下降,7天时恢复至正常水平。损伤评级高(越接近 A 级),血浆NSE 峰值越高。结论血NSE可作为急性颈髓损伤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区域神经阻滞麻醉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0年12月温州市中心医院行手术治疗的7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区域神经阻滞组(n=34)和椎管内麻醉组(对照组,n=41)。其中区域神经阻滞组:采用腰丛+股神经或股外侧皮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行椎管内麻醉。对比分析两组术中及术后2、4、8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术后白蛋白水平,术中、术后动脉压变化,并发症发生率(低血压、谵妄、尿潴留),生活自理能力(ADL)评分,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结果:与对照组比,区域神经阻滞组术中及术后2 h、4 h、8 h VAS评分均降低(P<0.05);术后白蛋白下降幅度小[(4.47±2.36)g/L vs. (6.52±2.34)g/L,P<0.05]。麻醉前两组动脉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1.6±8.1)mmHg vs. (104.2±9.1)mmHg],但切皮时、术中20 min和术中40 min区域神经阻滞组动脉压较对照组下降幅度小[(103.2±9.1)mmHg vs. (93.8±8.2)mmHg,(100.9±8.3)mmHg vs. (91.9±7.1)mmHg,(97.9±7.2)mmHg vs. (91.8±5.8)mmHg,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区域神经阻滞组低血压发生率低(5.88% vs. 26.83%,P<0.05),但术后谵妄发生率(5.88% vs. 12.20%)和尿潴留发生率(8.82% vs. 19.5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区域神经阻滞组较对照组ADL评分升高[(26.9±4.4)分 vs. (21.3±2.5)分],但住院时间[(11.1±3.7)d vs. (14.8±9.4)d,P<0.05]和住院费用[(27 142.5±5 676.0)元 vs. (31 828.7±9 065.4)元]均减少(P<0.05)。结论:区域神经阻滞麻醉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中具有良好镇痛效果,可减轻负氮平衡,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促进患者自理能力恢复,加速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Schazker VI型胫骨平台骨折术前规划、模拟手术和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温州市中心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57例Schazker VI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成3D模型组和传统组。3D模型组利用3D打印模型,术前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并模拟手术;传统组行传统内固定术。2组手术后评价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C臂机透视次数,采用美国HSS表格标准评价手术侧膝关节功能。结果:3D模型组和传统组手术疗效均满意,患者都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16(12.8±1.9)个月。与传统组比,3D模型组手术时间[(90.7±9.3)min vs. (101.3±10.9)min],术中出血量[(70.7±30.0)mL vs. (96.7± 37.4)mL],术中透视次数[(17.9±5.3)次 vs. (29.9±8.1)次]均明显减少,HSS评分[(85.7±5.1)分 vs. (81.1±5.2)分]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比传统手术,3D打印技术在治疗Schazker VI型胫骨平台骨折具有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中透视次数,提高HSS评分等优势。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脊柱后柱复合体(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及棘突复合结构)对全椎板切除后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观察27例无脊柱不稳的腰椎管狭窄患者行保留后柱复合体结构的全椎板切除减压术后脊柱稳定性情况,均随访3~10年。以White等标准对术后脊柱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本组27例患者均成功手术,随访期间均无脊柱不稳的表现。结论保留后柱复合体(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棘突)结构完整的全椎板切除减压术对腰椎的稳定性不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后内侧人路置人中空拉力螺钉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自2007年9月至2010年9月,采用中空拉力螺钉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16例,手术时间为伤后5-11天,平均8天。采用直径4.5mm和3.5mm的中空拉力螺钉固定。结果16例均获随访,时间9~32个月,平均20个月。内固定未出现移动、脱出、断裂。术后12周膝关节活动度为116.5°±5.4°,6个月为138.6±5.5°。按Lysholm评分法,优14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达93.75%。结论经后内侧人路置人中空拉力螺钉的方法简便迅速,创伤小,固定可靠,是急性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理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3种常见的克氏针张力带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3月至2020年5月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治疗64例尺骨鹰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克氏针髓内置钉组(A组)19例,男8例,女11例;年龄(48.2±18.3)岁,Mayo分型Ⅰ型3例,Ⅱ型16例。克氏针双皮质置钉组(B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43.5±20.4)岁,Mayo分型Ⅰ型3例,Ⅱ型17例。带孔克氏针组(C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55.2±17.5)岁,Mayo分型Ⅰ型4例,Ⅱ型21例。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情况。术后3 d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疼痛程度评价,末次随访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肘关节功能评价。结果:3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后VAS、软组织激惹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优于B组(P<0.05);C组在术后VAS、术后软组织激惹情况优于B组(P<0.05)。3组末次随访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组均高于B组(P<0.05)。结论:较之传统的双皮质置钉方式,克氏针髓内置钉和带孔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操作简单,固定牢靠,软组织激惹少,手术并发症少,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体重指数(BMI)与骨折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关系,以了解BMI在术后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894例接受骨科急性手术治疗的非糖尿病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BMI水平分为A组(BMI< 18.5)123例,B组(BMI 18.5~24.9)349例,C组(BMI 25~29.9)321例,D组(BMI 30~39.9)70例,E组(BMI≥40)31例,分别观察各组术后30 d手术部位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随着BMI的增加,患者手术时间从A组(3.6±2.2)h到E组的(8.4±3.1)h、术后住院天数从A组(13.2±10.2)d到E组的(28.3±15.7)d及手术后创口轻度感染的概率从9.8%到35.4%,重度感染从0~33.3%,均显著增加(P<0.05),并且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呈正相关(R=0.977,P<0.0l).结论 BMI可能是骨折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的原因之一,建议重点监测高BMI指数的患者以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腕舟状骨骨折漏诊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腕舟状骨骨折的疗效,探讨其漏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2007年9月至2010年9月,采用石膏固定和加压螺钉固定两种方法治疗腕舟状骨骨折16例,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26~44岁,平均35岁。12例患者外伤后腕桡侧肿痛,鼻烟壶处肿胀压痛,背伸腕关节时疼痛加重,被动伸拇、食指时疼痛加重,4例患者无明显症状,腕关节活动时无明显受限。9例早期诊断明确者,5例采用石膏固定,4例采用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7例漏诊中有4例症状体征不明显,初期先消肿活血止痛处理。其中4例采用石膏固定,3例采用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16例均获随访,时间3~39个月,平均21个月。16例患者中早期确诊9例,漏诊7例,漏诊率为43.8%。采用加压螺钉内固定的7例,切口均无感染。石膏固定和加压螺钉固定各有1例出现疼痛和腕关节活动度下降,均发生在漏诊病例中,根据疗效评分标准此2例患者结果均为中,余14例为优。结论:腕舟状骨骨折临床上容易漏诊,早期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早期症状不明显、合并其他损伤、缺乏对此病的认识、忽视进一步检查是导致临床漏诊的主要原因。详细地询问病史及特殊体检、多方位摄片、及时进行CT或MRI是防范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