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钙拮抗剂(CCB)长程治疗仅对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AVT)筛查阳性患者有效,因此AVT筛查对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治疗策略具有关键作用,本文综述AVT筛查在肺动脉高压诊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小鼠睡眠生物解析系统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建立高度自动化小鼠睡眠生物解析系统,并考察作用于多巴胺D1/D2受体的左旋千金藤啶碱(L-stepholi-dine,SPD)对小鼠睡眠的影响。方法动物饲养在恒温、恒湿、隔音、静电屏蔽、12h/12h明暗光照环境下,利用Sleep-Sign软件,连续48h记录自由运动小鼠的脑电和肌电,分别在d121:00点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d2同一时间注射SPD;并用此软件对脑电和肌电进行分析,自动判断睡眠-觉醒时相。结果该系统能高度自动化和高效率地记录与解析小鼠睡眠-觉醒行为。小鼠觉醒期腹腔注射SPD能增加睡眠量,延长非快动眼睡眠波的时程,降低觉醒量及觉醒期脑电波的强度,但不影响快动眼睡眠。结论作用于多巴胺受体的SPD能促进非快动眼睡眠,抑制觉醒。  相似文献   
3.
4.
张丹丹  宋芳  张丽  邱梅红  凌云涛  袁捷 《临床荟萃》2014,29(4):414-416,423
目的 探讨动物体内植物性胃石的形成与高鞣酸含量食物、胃酸、胃动力及胃损伤的关系.方法 SD雄性大鼠140只,随机分为7组:空白组、对照组、奥美拉唑组、稀盐酸组、多潘立酮组、山莨菪碱组、阿司匹林组.分别给予相应的处理因素,喂养第15天解剖大鼠胃部,发现胃内出现圆形或椭圆形胃石为阳性结果,反之为阴性结果.结果 空白组阳性结果为0例,对照组阳性结果为8例(40.0%),奥美拉唑组阳性结果为15例(75.0%),稀盐酸组阳性结果为6例(30.0%),多潘立酮组阳性结果为5例(25.0%),山莨菪碱组阳性结果为18例(90.0%),阿司匹林组阳性结果为10例(50.0%).空白组与对照组胃石阳性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奥美拉唑组与稀盐酸组胃石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山莨菪碱组与多潘立酮组胃石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司匹林组与对照组胃石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鞣酸含量食物是形成胃石的直接原因,低胃酸状态、低胃动力是胃石形成的重要诱因.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 本研究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 C)水平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08年6月-2009年6月我院住院经冠脉造影检查确诊冠心病的患者300例,以及冠脉造影正常者60例,按照术中斑块形态分为Ⅰ型斑块组85例,Ⅱ型斑块组139例,Ⅲ型斑块组76例,所有患者术前常规测定血清Cys 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脂水平。结果 Ⅱ型斑块组与对照组、Ⅰ型斑块组和Ⅲ型斑块组相比,Cys C、hs-CRP、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升高(P<0.05);多元回归分析提示Cys C、hs-CRP、LDL-C是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2.759、1.453和1.708;在Ⅱ型斑块组中Cys C及hs-CRP呈正相关(r=0.635,P<0.01),而肌酐和hs-CRP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冠心病患者中血清中Cys C水平升高可能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发生具有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洛阳市中心医院的100例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运用烟酸缓释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进行应用。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程度、治疗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血脂水平、满意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绞痛、心肌梗死以及心力衰竭等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十分显著,能够对患者进行有效治疗,并且提升患者的满意程度。  相似文献   
7.
邱梅红  凌树才 《神经解剖学杂志》2002,18(3):223-226,T005
采用 NADPH-d组织化学和 5 -羟色胺免疫组织化学双重反应技术 ,探讨在体外培养条件下 E14 d SD胚鼠脑干神经元中5 -羟色胺与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体外生长发育过程以及 5 -羟色胺与一氧化氮合酶的共存。将 E14 d SD胚鼠脑干细胞悬液接种于 2 4孔培养板 ,实验按培养龄分 4组分别在接种后 5 d、10 d、15 d和 2 1d终止培养 ,先进行 NADPH-d组织化学反应 ,再行 5 -羟色胺免疫组织化学反应。结果显示 :各实验组均可观察到三种神经元 ,即 5 -羟色胺免疫阳性神经元、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和两者的双重阳性神经元 ,其中双重阳性神经元占多数 ,并以梭形神经元为主 ,胞体呈三角形、多角形、梭形或卵圆形。 10 d组的双重阳性神经元突起最长可达 60 0μm以上 ,末端可见明显的生长锥 ,轴突终末分支上分布有大量的膨体 ,并与其它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之间形成接触。本研究结果证明一氧化氮合酶和 5 -羟色胺可以在体外培养的胚鼠脑干神经元内共存 ,提示一氧化氮合酶可能与 5 -羟色胺共同参与胚脑的发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综合防治措施在预防及治疗大剂量阿糖胞苷巩固治疗小儿白血病不良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将2012年1月~2014年11月在我院接受以阿糖胞苷为主的综合用药治疗的30例白血病患儿分为A、B两组,A组给予综合防治措施预防和治疗不良反应,B组给予常规治疗,对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综合防治措施在不良反应预防及治疗中的作用。结果 A组15例患儿共进行治疗50次,B组15例患儿共进行治疗46次,在巩固治疗中出现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药物热、皮疹、神经系统毒性、消化系统毒副作用、骨髓抑制、感染等,其中综合防治组神经系统毒性、消化系统毒副作用、药物热、皮疹及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综合防治组骨髓抑制发生率与常规治疗组无明显差异,但骨髓抑制分级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防治措施应用于大剂量阿糖胞苷巩固治疗小儿白血病,能够有效降低治疗过程中皮疹、药物热、神经系统毒性、消化系统毒副作用、感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低骨髓抑制的严重程度,保证患儿安全完成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乌司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内皮功能及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钙卫蛋白(S100AB)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10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抽签法分为观察组(n=54)和对照组(n=52)。对照组术后给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术后给予乌司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FMD)、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NMD)、H-FABP、S100AB水平变化情况、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左室舒展末期内径(LVDs)、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d)显著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内皮功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FMD、NMD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H-FABP、S100A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H-FABP、S100AB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脏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5.5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92%(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7.41%、13.46%(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给予乌司他汀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内皮功能及H-FABP、S100AB水平。  相似文献   
10.
干细胞(Stem cell,SC)是20世纪90年代最令人瞩目的研究热点.它是一类既有自我更新能力,又有多分化潜能的细胞,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阐明了许多有关细胞生长和发育的基础理论,也可望将其应用于创伤修复、神经再生、抗衰老等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