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5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平滑肌细胞是血管壁中膜的主要细胞成分,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和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restenosis after angioplasty,RAA)等病理过程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部位,对血管壁的完整性和紧张性的调节也起重要作用,其异常增殖及形态学转变将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萝卜硫烷(sulforaphane,SUL)对不同类型乳腺癌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印迹法,研究不同浓度受试物对F3Ⅱ、MCF-7、MDA-MB-231和ZR-75-1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周期阻滞、F3Ⅱ细胞凋亡和p34cdc2及Cdc25C表达的影响。结果:(1)SUL对所选的四个细胞系均有很强的增殖抑制作用,其中雌激素正响应型(ERP)细胞对SUL的敏感性明显强于雌激素负响应型(ERN)细胞和扩散性较强的F3Ⅱ细胞;(2)SUL对F3Ⅱ细胞和两种ERP细胞均呈现G2/M期阻滞作用,而对ERN细胞周期则无影响;(3)SUL阻滞F3Ⅱ细胞从G2期向M期转化的作用机制是提高Cdc2的磷酸化水平,降低Cdc25C磷酸化酶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周期素B1-Cdc2复合物激酶的去磷酸化作用;(4)在实验条件下,SUL不引起F3Ⅱ细胞凋亡。结论:SUL对四个乳腺癌细胞系细胞增殖抑制活性和细胞周期影响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引起F3Ⅱ细胞凋亡。对F3Ⅱ细胞周期G2/M阻滞作用的机制是提高Cdc2的磷酸化水平,降低Cdc25C磷酸化酶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谷氨酸钠对铝在体外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谷氨酸钠对铝吸收的影响。方法  1 8只 SD雄性大鼠 ,体重 (2 50±1 5) g,被翻转的离体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在其内腔充满 p H 7.3的缓冲液 (其组成为 Tris- HCl1 5.5mmol,Na Cl1 2 0 .7mmol,KCl5.6mmol,Ca Cl2 2 .5mmol,Mg Cl2 1 .2 mmol,glucose1 1 .5mmol)后 ,置于 p H7.3含待测液的生理盐水中 ,待测物分别为 2 0 mmol Al Cl3,2 0 mmol Al Cl3+2 0mmol柠蒙酸钠和 2 0 mmol Al Cl3+2 0 mmol谷氨酸钠。恒温 (37± 0 .1 )℃培养 0 .5h,培养期间通入95% O2 和 5% CO2 气体。然后用石墨炉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分别测定肠内腔液和肠的铝含量。结果 对照组 (Al Cl3)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对铝的吸收率 (鲜肠重计 )分别为 3.59± 0 .55,3.41± 0 .61和 3.1 9± 0 .68(μg/g) ,参照组 (Al+柠檬酸钠 )分别为 4.92± 0 .73,4.47± 0 .56和4.37± 0 .77(μg/g) ,试验组 (Al+谷氨酸钠 )分别为 4.75± 0 .68,4.45± 0 .59和 4.32± 0 .63(μg/g) ,参照组与试验组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铝吸收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如将肠段重换算成干重 ,则参照组和试验组仅十二指肠铝的吸收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其吸收率为 :2 7.51±1 .88和 2 8.67± 2 .1 6对 2 4 .98± 1 .75(μg/g) ,而空肠、回?  相似文献   
4.
范亚苇  邓泽元  刘蓉  李静  余永红  邓胜国 《营养学报》2006,28(6):472-474,478
目的:研究共轭亚油酸(CLA)对动脉粥样硬化(AS)老龄大鼠血脂和血浆脂肪酸组成的影响。方法:先用高脂饲料喂养SD老龄大鼠,建立AS模型后分别添加不同剂量的CLA,研究CLA对AS大鼠血脂和血浆脂肪酸含量和组成的影响。结果:CLA添加组均能改变实验大鼠血脂和血浆脂肪酸的含量,血脂中甘油三酯的含量有显著性改变,对照组为1.15mmol/L,CLA添加组分别为0.97、0.91和0.92mmol/L,HDL-C/LDL-C的比值均有所降低;总饱和脂肪酸(SFA)的含量CLA添加组比对照组显著降低,对照组为46.15%,CLA添加组分别为42.33%、41.34%和39.07%,;总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总CLA和总n-6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含量CLA添加组比对照组升高;M/P/S的比值CLA添加组与对照组相比MUFA和PUFA含量明显升高;n-3PUFA/n-6PUFA的比值,CLA添加组比对照组低。结论:CLA可以改善AS大鼠血脂和血浆脂肪酸的含量和组成,具有一定的抗AS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表型高脂血症中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间相关性。方法选择江西省南昌市体检人群1 471人,检验血脂相关指标,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TC与TG仅在正常和绝对高脂血症组中呈正相关(r0.38);TC和HDL-C仅在边缘高TG组中呈正相关(r0.43);TC与LDL-C在正常、边缘升高、绝对高TC、绝对高LDL-C血症组中呈正相关。TG和LDL-C在正常组呈正相关(r=0.31),但在TC升高的高脂血症中却呈负相关(r≥0.60);TG与HDL-C除在边缘高TG血症组呈正相关外,在其他组均呈负相关。HDL-C与LDL-C在正常和边缘混合型高脂血症组中呈负相关(r≥0.20),而在绝对高TC血症及混合型高脂血症组呈正相关(r≥0.31)。结论血脂指标间相关性在正常与不同表型高脂血症组间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高胆固醇血症(HC)患者红细胞膜上反式脂肪酸(TFA)的变化及瑞舒伐他汀治疗的影响.方法:30例HC患者(HC组)在接受4周瑞舒伐他汀(10 mg/d)治疗前、后空腹采血测定血脂,计测红细胞膜22种脂肪酸和2种TFA(t16:1和t18:1)的百分含量;另选30例血脂正常的成人为对照组.结果:①HC组饱和脂肪酸和油酸(c18:1)比例高于对照组,而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明显降低.②HC组t16 : 1和t18:1含量均更高,但t18:1/e18:1增高.而t16:1/c16,1降低.治疗后t18:1和t16:1量均降低,而且t18:1/c18:1和t16:1/c16:1也接近恢复.③HC组C20 : 4/C18:2、C20:5/C18:3和C22:6/C20:5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治疗后上述比值明显回升.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能有效改善HC患者异常的红细胞膜TFA构成及其相应的顺/反式比;瑞舒伐他汀治疗明显提高△5、△6去饱和酶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红细胞膜饱和脂肪酸(主要是14:0、16:0、18:0)及单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18:1)成分的变化.方法 本实验分为急性冠脉综合症组(42例)、稳定性心绞痛组(40例)、冠心病高危人群组(43例)及正常对照组(51例),采用氯仿-甲醇法快速提取红细胞膜脂肪,并用碱法甲基化,经薄层层析纯化的甲基酯用100 mm×0.25 mm气相色谱毛细管柱测定脂肪酸组成.结果 正常对照组红细胞膜中14:0、16:0和18:0脂肪酸较其余三组低(P<0.01),而正常对照组红细胞膜中18:1脂肪酸较其余三组高(P<0.01);冠心病高危患者组中红细胞膜14:0、16:0、18:0和18:1脂肪酸与稳定性心绞痛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冠心病高危组、稳定性心绞痛组与急性冠脉综合症组则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红细胞膜中单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之间有重要的联系,特别是在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中有更显著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通过 ICP- OES测定大鼠组织样中铝的一种简便方法 ,即通过使标准溶液模拟样品溶液的基质的一种方法。在测定全血样时 ,在标准溶液中添加 Fe2 mg/L;测定骨骼样品时 ,在标准溶液中添加 PO4 3 -0 .35g/L和 Ca0 .3g/L;测定尿样时 ,在标准溶液中添加 PO4 3 -2 g/L和 Cl-4g/L;而测定肝、肾中铝时则稀释消化液 1 0 0倍 ,结果其测定铝的回收率达 94%~1 0 5% ,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大豆异黄酮磺酸酯化学修饰物的理化性质,并预测其药代动力学性质。方法: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药物的理化性质测试和体外水解动力学试验。结果:大豆苷元-7,4′-二苯磺酸酯(DBS1)和大豆苷元-7-苯磺酸酯(DBS2)的脂溶性与水溶性相对于原药大豆苷元(DZ)均有显著的提高,脂水分配系数分别为:3.57±0.75和1.97±0.45;水解反应半衰期分别为2.14 h和19.25 h。DBS1的水解反应中4′-的磺酸酯基更易断裂。结论:化合物DBS1和DBS2的脂溶性、水溶性、脂水分配系数、熔点、极性表面积等影响药物药代动力学的一些主要性质得以优化,预示这2个化合物可能有相对较好的过膜吸收性与转运分布特性,以及良好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检测相关细胞损伤指标,探讨trans C18:1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机制。方法体外细胞培养方法将含trans C18:1终浓度分别为0、50、100、200、400、600μmol/L的达氏修正依氏培养基(DMEM)与血管内皮细胞(EC)于37℃、5%CO2共同孵育24~48 h后,分别测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和一氧化氮(NO)含量及细胞中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采用单四唑(MTT)法计算trans C18:1对EC作用后细胞存活率的变化。结果 EC的存活率下降。随时间的延长,与trans C18:1的浓度呈剂量依赖关系;NO分泌量和NOS活性的下降及LDH渗出率的升高与trans C18:1浓度呈剂量依赖关系。Trans C18:1的各浓度梯度与对照组比,以上指标都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transC18:1可造成血管内皮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