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4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探讨上海地区婴幼儿依恋类型及其与气质的关系,以及母-婴依恋质量对于婴幼儿认知发育等的影响。【方法】对62例12~18个月婴幼儿分别采用"陌生情境法"进行了母-婴依恋类型的测评;采用Carey气质问卷进行了气质类型的分析;采用贝莉婴儿发育量表-Ⅱ(BSID-Ⅱ)进行了认知和运动发育的测评。【结果】安全型依恋(B型)占67.8%,不安全型占32.2%,后者其中A型(焦虑/回避型)占6.4%,C型(焦虑/矛盾型)占25.8%,未发现D型;安全型与不安全型两者的气质类型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二者的智力发育指数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上海地区婴幼儿依恋类型有其特定的文化特征性,依恋质量对儿童的认知发育产生影响。在我国开展儿童依恋领域的研究十分迫切和必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 针对流动家庭婴儿进行早期的预防性干预,通过改善母亲看护行为,提高流动家庭婴儿的依恋安全性。方法 将20对流动家庭母婴对随机分为实验组与控制组。对实验组进行6次家庭访问式的入户干预,控制组不做任何处理,干预前后分别通过陌生情境实验程序和依恋Q分类评估两组婴儿的依恋安全性,同时,采用家庭观察评估两组母亲的看护行为。通过比较干预前后两组婴儿依恋安全性和母亲看护行为。结果 1)干预前,实验组与控制组母亲的看护行为不存在差异;干预后,实验组母亲看护行为得分显著高于控制组(P>0.05);干预前后,控制组母亲看护行为并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母亲看护行为后测得分要显著高于前测得分。2)干预前,两组婴儿依恋分类不存在差异;干预后,实验组婴儿依恋安全性得分比控制组要高;依恋安全性Q分类中,除与其他成人的互动分量表,与母亲进行良好地互动,接近母亲和与母亲身体接触分量表上,实验组婴儿的得分均显著高于控制组。结论 该干预方案能够有效改善流动家庭母亲的看护行为及其婴儿的依恋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动机性会谈(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MI)是一种以来访者为中心,通过鼓励来访者探索并解决内心矛盾而诱发其行为改变的指导性行为改变方法。MI发源于酒精依赖治疗领域,是上世纪90年代初Miller和Rollnick在成功治疗酒精依赖患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后迅速在物质依赖治疗领域中广泛应用,并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