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医院的成本分类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双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原发性肝细胞癌中有 5 0 %~ 90 %合并肝硬化 ,有脾功能亢进 (脾亢 )。本文通过对 7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脾亢患者行双介入治疗结果作一报道 ,以供同道参考。材料和方法一、临床资料自 2 0 0 0年 8月以来我科收治原发性肝癌合并脾亢患者 7例 ,7例患者都有乙型肝炎病史 15~ 2 0  相似文献   
3.
部分性脾栓塞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疗效和经验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分析经皮穿刺部分性脾栓塞术 (PSE)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止血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  34例经超声、CT和腹腔穿刺证实为闭合性外伤性脾破裂病人。采用Seldinger技术 ,将 5FCobra 2导管经右侧股动脉插至脾动脉 ,行DSA检查 ,对出血的部位、范围和严重程度等进行评估 ,然后超选择插管至出血动脉 ,经导管注入 2mm× 2mm× 2mm或 2mm× 2mm× 10mm大小的明胶海绵颗粒 (条 ) ,栓塞破损血管。于右下腹麦氏点处 ,经皮穿刺置入 8F“猪尾”多侧孔引流管 ,引流腹腔积血。确认无污染、无溶血者 ,行积血回输。于PSE后 7、14d对全部病例作血常规和脾脏超声检查。并在术后 7(7例 )、14 (7例 )、30 (7例 )、6 0 (7例 )和 90 (6例 )d行脾脏CT扫描。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止血成功 ,技术成功率和止血有效率均为 10 0 %。 17例行腹腔积血自体回输 ,平均回输血量 (6 6 0± 190 )ml(4 0 0~ 16 0 0ml)。PSE后 3~ 7d拔除引流管 ,平均住院日 (7± 2 .3)d(4~ 14d)。CT随访显示 :术后 7d脾脏体积增大 ,PSE区密度减低 ,与被栓塞动脉的供血范围一致 ,腹腔积液明显减少或消失。 14d显示梗死区密度进一步减低 ,与周围脾组织境界清楚。 30d脾体积缩小 ,外形不规则 ,呈波浪状。 6 0~90d ,脾外形进一步缩小 ,轮廓呈分叶状 ,脾实质密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原发性肝癌合并脾亢行双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原发性肝癌合并脾亢患者 7例。均为男性 ,平均年龄 5 1岁 ,均有乙肝病史 15~ 2 0年 ,有肝硬化、脾肿大 ,6例为巨块型肝癌 ,1例为结节型 ,临床分期 :6例为Ⅱ期 ,1例为Ⅲ期 ;肝功能分级 :A级 4例 ,B级 3例 ;术前血小板计数为 :3 8± 14× 10 9/L ,伴白细胞减少 3例 :3 .6± 0 .1× 10 9/L ,红细胞减少 1例 :2 .73× 10 12 /L ,手术方式 :先行部分性脾栓塞 (PSE) ,然后行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HACE)。结果 术后 1~ 3天WBC :14 .2± 2 .8× 10 9/L ,BPC :5 3± 4× 10 9/L ;5~ 7天为 7± 1.7× 10 9/L ,10 3± 10×10 9/L ;术后第 14天 ,RBC为 :4.2 3× 10 12 /L(RBC减少者 )。术后一月复查CT :肝癌缩小约 3 0~ 40 % ,脾脏有所缩小 ,坏死区呈均匀坏死状态 ,肝功能有所改善。结论 双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亢具有确切疗效 ,且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消化道出血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和栓塞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临床医学和医学影像的发展 ,消化道出血的常用诊断方法有 :纤维电子内镜、全消化道造影和小肠气钡造影、核素显像、吞线试验等[1,2 ] 。上述方法虽各有特色 ,但选择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不仅可明确病变的部位和性质 ,而且可对病变血管行栓塞治疗[1,3,4 ] 。我们对 9例难治性消化道出血行DSA诊断 ,并对其中 7例进行了栓塞治疗 ,现就其疗效作一分析。材料和方法本院消化科和普外科 1995年 11月至 1999年1月收治各种难治性消化道出血 9例 ,男 8例 ,女 1例 ,年龄 2 5~ 71岁 ,平均 4 2岁。选用美国OEC …  相似文献   
6.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我们习惯上称之为“大C臂、小C臂或大DSA、小DSA”,小DSA是继大DSA发展之后,又一种趋向小型化,智能化,且安装简便,移动灵活等特点的C形臂装置。1DSA的工作原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利用计算机系统将造影部位注射造影剂前的透视影像转换成数字形式储存于记忆盘中,称作蒙片(Mask)。然后将注入造影剂后的造影区的透视影像也转换成数字,并减去获片的数字.将剩余的数字再转换成图像,即成为除去了注射造出剂前的透视图象上所见的管姻和软组织回汉.剩下的只是清晰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增强扫描,将获得的容积数据进行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仿真内窥镜(VE)后处理。结果 21例主动脉夹层均能明确显示真假腔和内膜片,以轴位像、MPR、VR显示最佳,DeBakeyⅠ型2例,Ⅱ型1例,ⅢA型2例,ⅢB型16例;21例均见到明确的初始破裂口,显示率为100%,以轴位像、MPR像上显示为佳,结合VR可立体显示破裂口形态、大小及与主动脉分支的关系;1例Ⅱ型夹层,无名动脉受累,1例ⅢB型夹层合并右位主动脉弓伴迷走左锁骨下动脉的右锁骨下动脉(该患者右锁骨下动脉、右颈总动脉分别起源于主动脉弓)受累,20例Ⅰ、Ⅲ型中,腹腔动脉受累4例,肠系膜上动脉受累5例,肾动脉受累4例;21例夹层中,16例可显示假腔内多少不等的血栓充填。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无创、快速、准确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感特灵片是治疗感冒药 ,是在氨咖黄敏片 (速效感冒片 )的基础上 ,加柴胡、黄芩、细辛、贝母、大青叶、板蓝根等 6味中药精制而成的中西药复方制剂。现就有关的药理成分 ,分析如下 :1 药理分析1 1 乙酰氨基酚 感特灵片中的乙酰氨基酚主要是通过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前列腺素的合成 ,产生周围血管扩张、汗腺排泄增加与散热而起退热作用的 ,其镇痛作用与抑制前列腺素或其他能使受体感觉的物质的合成有关。1 2 牛黄 牛黄所含的胆酸对动物发热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可对抗中枢神经兴奋剂的兴奋作用。对乙脑病毒在体外有直接灭活作用。1 3 …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Seldinger方法作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22例子宫肌瘤患者,栓塞材料选用PVA颗粒(直径350~500μm),真丝微粒(4#真丝线剪成1mm长)及线段(4#真丝线剪成10mm长),以完全阻断子宫动脉血流为宜.结果血管造影发现,子宫肌瘤血供丰富,均由两侧子宫动脉供血,栓塞后肌瘤的血供可阻断.随访3~6个月结果表明月经量明显减少,经期有不同程度缩短,3例闭经,其中1例又复潮.术后3个月子宫肌瘤平均缩小46.7%,其中缩小80%3例,50%~70%6例,25%~40%6例,<20%3例.术后6个月有3例原已缩小的肌瘤复又增大.结论 UAE创伤小,近期疗效明显,而远期疗效尚需观察,对浆膜下肌瘤疗效欠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PSE)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止血效果及术后脾功能状况。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插入5~6F Cobra导管或RS导管至脾动脉,行脾脏术中数字减影血管照影(DSA),显示破裂区域的出血动脉,然后超选择性插管至该动脉,经导管注入相应大小和数量的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出血动脉。常规于右下腹麦氏点,经皮穿刺置人8F“猪尾巴”多孔引流管,引流腹腔积血。确认无污染、溶血者,行自体血回输。于术后0.5~18个月行Bus、CT及^99mTc检查,监测脾脏形态、密度、血流灌注情况,测定血小板及血中IgM、IgG、C2、C4水平。结果 全组共30例外伤性脾破裂(AAST V级以下),止血效果确切,脾脏全部存活,免疫指标正常。结论 部分脾动脉栓塞(PSE)治疗外伤性脾破裂安全、微创、无严重并发症,符合现代脾脏外科保脾及其功能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