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早期胃癌阶段机体多项血清因子异常,其中血清胃泌素-17(gastrin-17, G-17)、胃蛋白酶原Ⅰ(pepsinogenⅠ, PG Ⅰ)、胃蛋白酶原Ⅱ(pepsinogenⅡ, PGⅡ)、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广受临床关注,推测四者联合检测可作为早期胃癌的诊断参考依据.目的检测血清G-17、PG Ⅰ、PG Ⅱ、Hcy在早期胃癌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对早期胃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30例高度怀疑为胃癌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胃镜及病理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胃良性病变组(136例),早期胃癌组(53例),进展期胃癌组(41例).另回顾性分析同期118例健康受试者的临床资料,将其设置为健康组.比较4组血清G-17、PG Ⅰ、PGⅡ、Hcy水平;对比胃癌组、非胃癌组可能影响因素的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导致胃癌的危险因素;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urve, ROC),分析血清G-17、PG Ⅰ、PG Ⅱ、Hcy单独及联合检测对早期胃癌、进展期胃癌的诊断价值.结果进展期胃癌组、早期胃癌组、胃良性病变组、健康组血清G-17、PG Ⅱ、Hcy呈降低趋势(P0.05),血清PGI呈升高趋势(P 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喜食烫食占比、高盐饮食占比,血清G-17、PG Ⅱ、Hcy水平均显著高于非胃癌组,血清PG Ⅰ显著低于非胃癌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均为导致胃癌的危险因素; ROC结果显示,血清G-17、PG Ⅰ、PG Ⅱ、Hcy单独检测诊断早期胃癌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13.46 pmol/L、60.98 ng/m L、27.56 ng/m L、23.01μmol/L,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分别为0.71、0.70、0.71、0.78、0.83;血清G-17、PG Ⅰ、PG Ⅱ、Hcy单独检测诊断进展期胃癌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18.53 pmol/L、47.56 ng/m L、28.41ng/m L、27.63μmol/L, AUC分别为0.71、0.68、0.73、0.75、0.80.结论血清G-17、PG Ⅱ、Hcy在早期胃癌中呈异常高表达,血清PG Ⅰ呈异常低表达,四者联合检测对早期胃癌的诊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高压氧(HBO)治疗在急性毒鼠强中毒中的作用和影响。方法:将46例急性毒鼠强中毒患者随机分为HBO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HBO组在二巯基丙磺酸钠(Na—DMPS)等药物治疗的同时行高压氧治疗,治疗压力1.5ATA~2.0ATA。观察两组患者抽搐停止时间、治愈率及心肌酶、脑电图(EEG)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心肌酶均恢复正常,EEG正常或好转。HBO治疗组平均抽搐停止时间略短于药物组(P〉0.05),治愈率明显高于药物组(P〈0.05)。结论:HBO治疗通过改善脑组织氧供有辅助药物缓解抽搐、缩短治愈时间的作用,可提高患者治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辅助局麻对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患者脑血流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CAS手术患者80例,男65例,女15例,年龄18~80岁,ASAⅠ~Ⅲ级,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电针(electro-acupuncture,EA)组(A组)、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组(T组)和假电针对照组(C组)。A组进行针刺;T组进行TEAS;C组采用假电针。测定术前、术后30min、术后1d的术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脑血流速度(Vm)。记录术后30min、术后1d高灌注的发生情况。记录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总体评估量表(GES)评分。结果术后30min A组和T组Vm明显慢于C组(P0.05)。术后30min C组出现高灌注患者有7例(25.0%),明显高于A组的1例(3.7%)和T组的0例(P0.05)。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A组和T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C组(P0.05)。术后1周A组和T组GES评分明显改善人数明显多于C组(P0.05)。结论针刺及TEAS复合局麻应用于CAS手术,可减少CAS患者术后脑血流一过性增加,降低术后30 min高灌注发生率,明显改善患者术后1周的神经功能评分。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电话回访对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方法 将320例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60例.对实验组患者于出院1周后开始定期电话回访,回访时间是1年;对照组不实施干预.1年后对2组患者遵医行为和再入院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遵医行为明显好于对照组,再入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能增强患者遵医行为,对延缓病程进展,预防并发症,减少再入院次数,减轻经济负担,提高生活质量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辅助全身麻醉对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围术期脑血流及脑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2例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PCIS)支架置入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电针组(A组)19例,经皮穴位电刺激组(T组)18例和假电针对照组(C组)15例。A组进行针刺,T组进行经皮穴位电刺激,C组采用假电针。测定所有患者术前、治疗30 min后、术后30 min、术后1天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的平均脑血流速度(Vm)。记录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的NIHSS、mRS评分。结果 3组PCA术前、术后30 min、术后1 d V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T组治疗30 min后PCA的Vm较术前升高(P0.05)。术后1周,A组和T组NIHSS评分均低于C组(P0.05),A组和T组mRS评分为0级的患者均多于C组(P0.05)。而3组术后1个月、3个月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或经皮穴位电刺激复合全身麻醉应用于PCIS患者,刺激30 min可增加PCA脑血流,加速术后早期(1周)的神经功能恢复,而对远期的神经功能预后没有影响,是一种值得应用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6.
外伤性脊髓损伤的高压氧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53例脊髓不完全损伤患者高压氧(HBO)治疗的情况做一简要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收集病程在脊髓损伤后1~3个月内的患者共53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14例;年龄4~71岁,平均(39&#177;14)岁;其中颈髓损伤25例,胸髓损伤14例.腰髓损伤14例;43例经过外科手术处理。病程≤45d39例(占74%),病程〉45d14例(占26%)。患者致脊髓损伤原因包括车祸伤、坠落伤、砸伤、锐器刺伤等原因。临床表现为:  相似文献   
7.
在护理外科病人当中常常带有多种管路,放置引流需要冲洗和置入胃肠营养液的病人也为数不少,冲洗液经常为生理盐水,链接冲洗液的管路为输液器,用时也需要悬挂在输液架上,极易与静脉管路混淆,如何与静脉管路加以区别,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是护士面临的问题,为此我们开动脑筋设计了不同颜色的彩色警示牌,悬挂在所用液体旁,临床应用876例,无差错事故的发生,确保了病人的安全。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 TEAS)及电针(electro-acupuncture, EA)对局部麻醉下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 CAS)患者术中循环及术后恢复的影响。 方法 局部麻醉行CAS的患者12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A组(A组,41例)、TEAS组(T组,42例)、假EA对照组(C组,41例)。穴位的选择为术侧,水沟连百会,合谷连外关。对A组患者进行EA;对T组患者进行TEAS;对C组患者,采用假EA做对照。术中将BP和HR维持在基础值的80%~110%范围。记录术中的循环变化及血管活性药的使用情况,以及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 结果 3组患者术中及术后1 d BP和HR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和T组术中尼莫地平的平均使用量均明显小于C组(P〈0.05)。A组和T组在术后1 d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T组麻醉非常满意的患者例数明显高于C组(P〈0.05),麻醉一般满意的患者例数明显少于C组(P〈0.05)。 结论 TEAS及EA复合局部麻醉行CAS手术可稳定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减少术中血管活性药物用量,降低术后疼痛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麻醉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拟观察电针复合局部监测麻醉或者全身麻醉,应用于脑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的患者,观察对其术中维持和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5年12月至2016年10月内,行脑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的患者185例,分为局麻电针组(LA组,n=41)和局麻对照组(LC组,n=44),全麻电针组(GA组,n=38)和全麻对照组(GC组,n=42)。穴位的选择为术侧,水沟连百会,合谷连外关。对电针组患者进行针刺,对照组患者采用假电针做对照。记录术中的循环变化,记录血管活性药及麻醉药物的使用情况,记录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基本情况表示,采用局部监测麻醉的患者均为前循环堵塞的脑卒中患者;而必须采用全身麻醉的患者大部分为后循环堵塞(GC=28例,GA=29例)的脑卒中患者。LA组术中尼莫地平使用总量明显小于LC组(P0.05)。而全麻2组中术中多巴胺平均使用量GA组小于GC组(P0.05)。全身麻醉的患者,GA组术中瑞芬太尼使用量少于GC组(P0.05)。术后拔管期的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GA组小于GC组(P0.01)。4组患者术后出现中等疼痛以上(VAS评分≥4分)的例数,在术后第1天9 am、术后第1天4 pm,LA组少于LC组(P0.05);GA组少于GC组(P0.05)。结论:脑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患者的麻醉方式的选择与血管堵塞部位密切相关。针刺辅助局部监测麻醉或全身麻醉应用于CAS术中,可稳定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减少术中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及麻醉药物用量,具有辅助镇痛、促进麻醉恢复的功效,均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此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出血、低血压、肾损害等。临床发病以青壮年多见。老人及小儿少见。我院自2002年10月-2003年12月收治2例流行性出血热患儿。现将诊治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