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早期康复训练对运动功能恢复及SEP变化的影响。方法脊髓损伤截瘫患者,手术治疗后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常规护理治疗;B组常规护理治疗的同时进行康复训练,训练20天后对患者做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定及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查。结果A组的FMA值为(68.15±20.12)与B组(58.69±19.13)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217,P<0.05);B组SEP潜伏期改善较A组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早期康复训练有利于损伤脊髓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肿瘤及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康复教育.方法 对33例椎体成形术患者术前予以心理支持和体位训练.术中、术后监测生命体征,防止并发症发生,指导进行康复训练.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2~6个月(平均4个月)随访.28例骨质疏松症患者中22例完全缓解,4例中度缓解,2例轻度缓解.5例脊柱肿瘤中3例完全缓解,1例中度缓解,1例轻度缓解.在住院期间无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具有显著的临床止痛效果和微创优点,而细致周到的康复教育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速度关节腔冲洗治疗化脓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随机选择54例化脓性关节炎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两组,分别采用每日先以100~120滴/分后再以30滴/分,即先快后慢匀速滴入法和每日以40滴/分匀速滴入法连续关节腔冲洗。结果观察组效果与对照组比较,在统计学上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先快后慢匀速滴入法持续关节腔冲洗效果明显优于匀速滴入法连续冲洗法,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膀胱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性截瘫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择66例脊髓损伤合并截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膀胱训练和尿管护理方法按常规进行;康复组:进行早期膀胱康复训练。比较2组排尿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临床膀胱功能恢复情况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对脊髓损伤性截瘫患者进行早期膀胱康复训练,可以促使患者早日脱离尿管,建立规律性排尿习惯,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脊髓挫伤致瘫痪患者家属配合功能训练的疗效.方法 脊髓挫伤致瘫痪接受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护理,出院后自行功能训练.观察组行常规康复治疗护理,出院后自行功能训练的同时患者家属给瘫痪患者康复训练,让患者家属在常规康复治疗护理时间之外每天给患者多2h的训练;出院后定期随访,做好患者家属的功能训练方法指导.分别于住院2个月,出院后3个月对两组进行评定.评价指标采用Barthel指数法和Brunnstrom评分法结果.结果 住院2个月和出院3个月时,观察组较对照组两组的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均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 教会患者家属易懂可行且通用的功能训练方法有利于脊髓损伤致瘫痪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雨蛙素诱导的大鼠急性胰腺炎肠道菌群的影响,挖掘与其发生高度相关的肠道共生菌。方法 将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为造模组(AP组)和对照组(Control组)。通过腹腔注射雨蛙素构建大鼠急性胰腺炎模型,收集血清标本检测血清淀粉酶、脂肪酶。收集胰腺组织,采用HE染色法观察胰腺组织病理变化。收集大鼠粪便,借助16S rRNA测序技术研究两组大鼠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变化,并通过与大鼠生理指标表型进行关联分析进而挖掘肠道共生菌。结果 雨蛙素诱导的急性胰腺炎可显著升高大鼠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P<0.01),降低胰腺干湿比(P<0.01),造成胰腺组织结构弥漫性破坏;16S rRNA测序结果显示,两组间肠道菌群存在差异,其中急性胰腺炎组肠道菌群多样性显著降低,属水平上以埃希氏-志贺氏菌属、拟杆菌属和肠球菌属为主要优势属。结论 雨蛙素诱导的大鼠急性胰腺炎引起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降低及物种组成发生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7.
在胃肠道领域,人工智能的辅助应用产生了巨大影响.消化道良恶性溃疡的诊断主要通过内镜及超声内镜成像进行初步诊断,而人工智能能够辅助图像分析进行准确的评估,提供比传统分析更多的信息.因此,本文对消化道疾病,特别是良恶性溃疡及消化道肿瘤的人工智能诊断技术,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侧前方病灶清除加植骨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合并截瘫的护理经验,探讨采取有效护理对策,以期提高该手术的护理质量。方法对23例患者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及饮食护理,体位训练;术后重视监测生命体征,用药观察,康复功能锻炼,并注意预防并发症发生。结果23例患者中术后神经功能改善21例,有效率91.3%;术后无1例局部结核复发或胸腔内结核扩散,复发率为0;术后后凸畸形平均矫正13.2°;4~12个月后随访的21例患者均显示植骨处骨性融合。结论侧前方病灶清除加植骨内固定是治疗胸椎结核合并截瘫有效的手术方法,加强严密护理计划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医护人员对癌痛认识与患者生存质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医护人员对癌症疼痛治疗认识对癌症患者生存质量影响。方法对湛江2所中心医院76名癌症相关治疗科室的医护人员(医生28名,护士48名)采用自制量表进行癌痛相关知识调查,应用QLQ.C30量表及VRS法对同期门诊住院114名癌症患者进行生存质量及疼痛测评,并将114名癌症患者分为三级止痛阶梯治疗组与非三级止痛阶梯治疗组,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癌痛基本知识基本得分经过专业培训的专科医生(10.25±1.48)明显高于未经培训人员。2)Ⅰ级、Ⅱ级、Ⅲ级癌痛患者的QLQ-C30得分较无痛癌症患者明显增高;同时Ⅲ级癌痛患者的QLQ-C30得分较Ⅰ级、Ⅱ级患者明显增高。3)三级止痛阶梯治疗组癌痛分级与QLQ-C30得分均较非三级止痛阶梯治疗组低。结论医护人员对有关癌痛治疗理论和方法的认识缺乏是阻碍癌痛治疗的重要因素,加强癌痛控制教育是提高癌痛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总结58例创伤致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采用骨髓输液的急救护理.严格掌握骨髓输液适应证,低血容量性休克存在周围循环衰竭,连续穿刺 3次以上,或 90 s内不能建立静脉通路者,立即行骨髓输液;选择最佳穿刺部位,经本组患者临床实践,笔者认为成人首选髂前上棘为最佳穿刺部位;骨髓输液期间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出、肿胀、感染等征象,并及时处理;做好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掌握最佳拔针时机,外周静脉输液通路建立后立即予拔除骨穿针.经及时抢救本组58例患者均病情痊愈或趋于稳定,58例患者中57例骨髓穿刺成功,有1例患者骨髓穿刺失败,后改为深静脉置管,首次穿刺成功率为93.1%,全部病例随访 1~6个月,随访期间无造血功能障碍及骨髓炎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