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6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BV形成免疫耐受是其持续感染的主要原因.树突状细胞(DC)作为体内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在诱导HBV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反应中起重要作用[1].其中外周血DCs前体CD11c+髓样树突状细胞(mDC)主要发挥抗原提呈功能,促进Th1细胞极化和细胞免疫的发生[2].  相似文献   
2.
计算机系统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一个标志工程,已经渗透到各个专业领域中。免疫规划是我国卫生事业成效显著、影响最为广泛的工作,其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以往基层免疫接种门诊的管理是使用簿、表、册等手工模式,不仅工作量大、手续繁杂,而且流动儿童免疫史不清、漏种、错种等现象时有发生。报告接种率不能真实体现实际接种水平,免疫信息管理系统的产生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CD11c 髓样树突状细胞(mDC)相对数量和细胞表型的变化,以及与HBV持续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2007-03/2007-10瑞金医院感染科住院及门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8例,另设健康对照组21例(均为本院职工).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受试者外周血mDC的百分比数.磁珠分选方法分离纯化mDC.流式细胞仪检测m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慢性乙肝患者CD11c mDC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频数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38%±0.61%vs0.77%±0.56%,P<0.05).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mDc频数与血清ALT水平、病毒载量呈负相关(r=0.374,-0.435,均P<0.05),患者组不同肝脏炎症程度mDC频数存在差异.新鲜分离的m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表达较低,但患者组CD86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26%±21.54%vs18.71%±10.93%,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llc mDC亚群百分比降低,但mDc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率并未严重受损,外周血中CD11c mDc数量减少可能与血清病毒载量及肝脏炎症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3(TLR3)的表达与HBV感染后宿主免疫清除障碍的关系。方法选取轻度CHB患者50例,健康对照者48名,其外周血用免疫磁珠细胞分选法获得纯化的CD14^+单核细胞,用RPMI 1640培养基培养,并且用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hIL-4诱导单核细胞成为未成熟的髓样树突状细胞(mDC),加入聚肌胞刺激后获得成熟的mDC。分别在剌激后0、12、24、48h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LR3、CD86、HLA-DR和CD1a的表达,实时PCR检测TLR3的表达变化。结果健康对照组中mDC在刺激后24h,TLR3表达较0 h时上调显著(P〈0.05),48h时TLR3的表达与0h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在刺激后12、24h TLR3的表达与0h时相比,上调不明显,48h时TLR3的表达显著上调(P〈0.05)。实时PCR检测mDC上TLR3 mRNA结果发现,对照组TLR3 mRNA在刺激后12h的表达水平较0h显著上升(P〈0.05),也显著高于患者组刺激后0、12、24h的表达水平;患者组刺激后48h的TLR3 mRNA表达水平较0h显著上升(P〈0.05)。与0h比较,健康对照组在刺激后12、24h和48h,CD86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患者组(P〈0.05)。患者组与对照组间CD1a和HLA-DR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HBV感染者mDC受聚肌胞刺激后TLR3表达异常,协同刺激因子CD86表达低下,可能造成宿主对HBV感染的免疫清除障碍,导致疾病慢性化。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储存与销售等环节中,均有可能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并引发食品腐败变质的问题。该文将对食品安全问题现状作充分结合,分析微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测定肝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分子受体1(PD-L1)的表达,分析干扰素-α(IFN-α)及乙型肝炎病毒(HBV)对PD-L1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的调节。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实时定量PCR等方法,测定PLC/PRF/5细胞表面PD-L1分子的表达;观察不同剂量IFN-α作用下,PLC/PRF/5细胞表面PD-L1表达水平的变化;比较HepG2和HepG2.2.15两种细胞的PD-L1mRNA水平,分析HBV对PD-L1表达水平的调节。结果肝细胞表面组成性地表达PD-L1分子;随着IFN-α作用剂量的增加,肝细胞表面PD-L1的表达水平先升高,随后缓慢降低;转染有HBV基因组的HepG2.2.15细胞,其PD-L1的mRNA水平显著高于不含HBV基因组的同源细胞株HepG2细胞。结论肝细胞表面组成性表达PD-L1分子;干扰素及HBV感染可影响肝细胞PD-L1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HBV感染后维甲酸诱导基因-Ⅰ(RIG-Ⅰ)在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MoDC)中的表达和功能,并了解RIG-Ⅰ和MoDC在HBV感染疾病进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集28例HBV感染者外周血,21例为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7例为急性乙型肝炎(AHB)患者;18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采用CD14免疫微珠分离纯化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IL-4联合诱导培养7 d成为树突状细胞(DC),用水泡性口炎病毒(VSV)感染刺激RIG-Ⅰ活化.在不同时间点收集细胞抽提RNA,实时定量PCR检测RIG-Ⅰ、干扰素启动子刺激基因1(IPS-1)和IFN-β的表达.正态分布数据采用方差分析,连续性变量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 VsV感染活化RIG-Ⅰ后,CHB、AHB组和健康对照组的RIG-Ⅰ mRNA表达水平在16 h(2.44±2.03,19.54±3.15.21.48±8.39;F=7.451.P=0.002)和24 h(2.68±2.93,10.31±3.88,14.01±5.04;F=7.908,P=0.001)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PS-1在CHB和AHB组中的表达在16 h(2.05±1.08,1.99±1.56)和24 h(2.27±2.16,3.24±1.21)均高于健康对照组(16 h:0.60士0.31,F=7.246,P=0.003;24 h;1.08±0.73,F=13.598,P=0.01).CHB组中IFN-β水平在16 h和24 h均低于AHB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RIG-Ⅰ和IPS-1在HBV感染者MoDC中的表达明显异常,提示RIG-Ⅰ信号通路可能被HBV干扰,RIG-Ⅰ和MoDC的功能缺陷在HBV感染和慢性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AEFI)的发生特征,评价AEFI信息管理系统运行状况和疫苗免疫的安全性. 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0-2013年沈阳市疑似异常反应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结果 沈阳市2010-2013年共报告AEFI 883例,其中一般反应824例(93.3%),异常反应36例(4.1%),偶合症23例(2.6%).AEFI发生率最高的是麻风疫苗,为66.17/10万剂次,0~2岁组儿童发生AEFI最多,占75.1%.AEFI报告完整率达100%,48 h内及时报告率和调查率均为100%.结论 AEFI报告质量和疫苗安全性良好,全市AEFI监测的完整性较好,报告和调查的及时性较好,个别地区的报告敏感性有待于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沈阳市麻疹发病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沈阳市2014年麻疹流行特征.结果 沈阳市2014年麻疹发病率达25.02/10万,居前3位的是康平县(80.59/10万)、法库县(32.19/10万)和于洪区(30.15/10万).病例以0~6岁学龄前儿童(747例,占36.3%和成人(633例,占30.8%)为主;病例数前3位分别是散居儿童719例(34.9%)、家务及待业640例(31.1%)、农民234例(11.4%);病例中麻疹类疫苗免疫史0剂次(含不详)占93.0%,8月龄至6岁病例中有疫苗免疫史的占15.9%;暴发疫情病例数占1.1%.结论 沈阳市2014年麻疹发病率较高,应重点提高儿童麻疹类疫苗接种率和接种及时率,提倡育龄期妇女接种麻疹类疫苗,同时做好院内感染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2011~2013年沈阳市麻疹实验室网络运转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3年沈阳市麻疹实验室网络检测结果及麻疹监测系统数据,分析麻疹病毒血清学检测、病毒分离与基因分型,以及健康人群抗体监测结果,并对实验室网络质量控制进行评价。结果 2011~2013年沈阳市麻疹监测系统报告麻疹疑似病例588例,确诊531例,其中实验室确诊麻疹275例(51.79%);共采集血清标本515份,标本采集率为87.59%,其中采集合格并有实验结果的标本504份,标本检测率为97.86%。2011~2013年共采集麻疹病毒分离标本111份,麻疹病毒分离率为37.84%,且34株麻疹代表毒株基因型均为H1a型。2011~2013年沈阳市麻疹实验室通过了辽宁省麻疹实验室组织的职能考核和血清复核,且于2013年通过辽宁省麻疹实验室的现场考核。健康人群麻疹IgG抗体阳性率95.24%,保护率为78.10%,初免阳性率为94.12%,几何平均滴度(GMT)为1∶2 269.86。结论2011~2013年沈阳市麻疹实验室网络运转良好,在麻疹监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应继续规范实验操作,加强实验室网络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